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毕节倒天河恢复原名“毕川”河的建议

周遵鹏


长期润育毕节人的母亲河——倒天河,元代之前(含元代)叫“禄水”,明清至民国时期,叫“响水河”“毕川”,又叫“落折河”。毕节解放初期,毕节地区专员公署实行河道改造治理后,改名为“倒天河”。

“禄水”之名源于彝语之名“录遮逸”,“落折河”之名则是“录遮逸”的讹音,故元代之前的“禄水”,又叫“录遮逸”“落折河”。“禄水”发源于今毕节城北三十里龙官箐之龙洞,注于今大方白甫河,全长“共百五六十里”。“禄水”下游,在今大方境内一段,至今仍有“落折河”之名,但人们已俗称其为“落脚河”。毕节古代属夜郎国腹地,自古为西南土著彝人的领地。古代最早统领毕节的彝人是白彝的一个“比跻”部落,年久,“比跻”讹化为“毕节”,故“比跻”是“毕节”地名来源的重要依据之一。公元2世纪末,“比跻”白彝遭到乌彝夹击,乌彝酋长(又称君长)妥阿哲(汉名“济火”)赶走“比跻”,在今七星关城区虎踞山麓举行宗支大祭立祠,改“比跻”为“龙更”,建立罗甸国。彝书上,把今倒天河称作“录遮逸”,汉译为“禄水”,因此“禄水”之名较其他称谓历时最久。唐代,中央王朝为有效控制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制”,将少数民族地区划分成若干个“羁縻州”或“羁縻小州”,实行“羁縻”统治。当时的“羁縻州”或“羁縻小州”,多以地名或水名命名,今毕节市七星关区地域就以“禄水”之名命名为“禄州羁縻小州”,史书上叫“禄州”。清道光己酉年刊行的《大定府志》记载:“落折河,夷(彝)书谓之录遮逸。逸(液)者水之讹转,故夷(彝)语谓水为逸;遮则州之双声;录遮逸即禄州水也。唐有禄州,盖置于此水之上,杜氏《通典》谓之禄火州,盖禄水之坏字,此水殆本谥禄水也。禄水出县(即毕节县,今七星关区)北三十里龙官箐之龙洞,东南流至城东北五里出大桥下,又东南至城北三里,两崖夹束,自上趋壑,三叠而下,激石转流,声如隐雷,故又氏之响水也。龙洞盖此,行三十里也。折而南流,径东门外,民梁其上,谓之济川,亦号宴公桥也。”从府志看出,落折河即禄水,禄水即今日倒天河。倒天河在城北“两崖夹束”之处形成三叠瀑布,即今“响水滩”。至于“响水轰雷”之名,则出于前贤游览诗文。

“响水河”之名,则因“响水滩”或“响水轰雷”得名。“响水河”河段比较短,仅为今响水滩至南关桥这一段,不到两公里。上游三十里,从发源地龙官箐之龙洞到响水滩一段叫龙官河。下游从南关桥至头步桥一段叫永清河,依次至下游叫德沟河、后河、保河、野鸡河、倮簸河、响水河、落脚河等,一直到白甫河,各段名称有异。

“毕川”,其河段比“响水河”长,即从发源地龙官箐之龙洞到流至原大方县界之毕节段,皆云“毕川”。明代,贵州建省后,弘治年间官方设局修纂的第一部省志《贵州图经新志》记其名曰:“毕川”,《志》中对今倒天河未有其他称谓的记载,“毕川”首见于官方修纂的方志。嘉靖七年(1528),毕节卫副使韩世英修筑完毕节卫通津门月城后,在《通津门月城记》中记述道:“城之水,出自芒中,走城东,逼南隍,折而左,《志》所谓‘毕川’者是也。”万历《贵州通志·合属志》记载:“毕川,因响水河自东北逸治之南,因名。”清代,康熙年间修纂的《贵州通志》云:“毕节扼滇蜀之咽喉,掣夷倮之肘腋,东自雪山,南至双山,地势平衍,几及百里。近城一水,严若濠堑,昔人谓之‘毕川’,邑之得名以此。”又云:“毕节在万山之中,四面有水环聚。近城一水潆洄,自东而南而西折,逼城垣,俨若濠堑,谓之‘毕川’,邑以此名。”从康熙《贵州通志》中看出,“毕川”不仅是河名,还是毕节之名来源的又一重要依据。此后,清道光《大定府志》,乾隆、同治、光绪《毕节县志》和毕节邑绅赵国英撰写的《振威将军李公纪功碑序》等方志、文献中,都有许多“毕川”的记载和仔细描述。当然,一些方志、文献中,把“毕川”“响水河”和“落折河”混杂记载,不一而述。民国时期,则对“毕川”一名使用较多,且多见于官方文献。1930年至1932年,国民党毕节县政府按照国民政府和贵州省政府的规定,完成了毕节县域行政区划调整,在县城设置东关、南关、西关、北关四镇,随后又将四镇合并为一个镇,因镇治所在地位于“毕川”北岸,故以“毕川”命名为“毕阳镇”。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故名之。毕节弘毅中学(今毕节一中前身)创始人之一的肖吉人,在担任弘毅中学校长期间,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改革方案编写的乡土教材《毕节地理述要》中,这样论述道:“在毕节东二里,源出治北三十里龙官河之龙洞,东南流至城外。东北五里之大桥下,激石奔流,声若殷雷······折而南行,经城外东关、南关······一名“毕川”。直至流仓桥,又东南流二十里入大定界倮簸河。”从此,“毕川”一名进入了毕节学校的地理教材里。

“倒天河”之名,起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但民间因响水滩称“倒天河”者则较之官方早些。毕节解放初期,“毕川”在毕节古城外面的“永清河”河段,仍是原古“禄水”的老河道,即从今南关桥绕行南门口,经桂花路至人民公园内后,再从爱民广场流经五龙桥下至头步桥。解放初期,今桂花路、人民公园一带是城外大片的良田好土,因“永清河”弯道太多,夏季田土易被洪水淹没。1953年,毕节专署建设科科长赵金阶,根据中共毕节地委书记孟子明的指示,负责组织规划、改造毕节城外的“永清河”河道。在河道规划中,把南关桥绕行南门口、桂花路、公园至五龙桥这一段,改为从南关桥炸开沙石山,使河道直下五龙桥(即今人民公园门口的河道),并将“永清河”同上游的“响水河”一起更名“倒天河”,列入规划书内一起报当时的中共毕节地委、专署批准实施改造。从此,“倒天河”之名便沿袭至今日。

“毕川”润育毕节,历史既久,故人文内涵极为深厚,其饱览了毕节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变化。也因如此,历代文士常以诗文记之、赞之和颂之。明代,毕节卫城建成后,著名的卫城“八景”就以“毕川”之名,冠名为“毕阳八景”。据《乾隆邑志》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毕节兵备道)佥事黄镆(修筑北镇关)建阁其上,题(额)曰:‘毕川胜境’”。清代毕节诗人洪楷在《灵峰仙境》诗中,写下了“关外七星难嗣美,毕阳八景独称雄”的优美诗句。由于“毕川”河上游是著名的“响水滩瀑布”,可供人们游览观光,因此历代文士对“毕川”留下了许多吟唱不衰的诗篇。

如:明代毕节卫教授白经的《响水轰雷》诗

洪源百折自山隈,怒泻危湍触石来。

雪浪喧飏天鼓震,云涛霹雳海门开。

潺潺直绕鱼龙门,滚滚疑翻滟滪堆。

好屹中流坚砥柱,狂澜顿使一时回。

又如:清雍正时期,毕节举人洪楷的《游响水滩》诗

晶帘断处独徘徊,触石洪涛声似雷。

愧我无能推既倒,任人乘势决将来。

山空不碍熊狼伏,树老何妨霜雪摧。

世事匆匆流水去,年年涧畔有花开。

清道光毕节举人、广东南韶兵备道刘晸昌(其因曾在京城做过官,人称刘京官),回乡省亲游览响水滩时的《响水轰雷》诗

响水轰雷景,惜哉少人闻。

银河落天上,玉浪出琼京。

近似飞珠玉,远看白龙腾。

一任荣辱事,相对意忘形。

清同治年间,毕节海子街举人、著名诗人沈昭云的《响水轰雷》诗

霹雳轰传费意猜,如何无雨竟闻雷。

登楼遥望滩头水,浪涌涛飞滚滚来。

此外,清代一些不知名的士子也曾留下了许多歌咏响水轰雷的诗篇。如《响水轰雷》

(一)

昨夜更深闻响雷,惊起月下漫徘徊。

游到人间奇观地,醉卧沙洲不愿归。

(二)

九重天上玉龙飞,飞下人间不愿回。

为赞人间山川秀,故发长笑作轰雷。

又如,《响水轰雷》

淼淼自山隈,水流三叠来。

玉虹饮翠涧,珠雪点苍台。

赤日雾烟洒,青天霹雳虺。

狂澜思砥柱,愧乏济川才。

综上所述:“禄水”“落折河”之名,皆由元代之前的“录遮夜”之名单纯讹化而来,两名皆不能充分体现毕节上千年的人文蕴涵,呼之既无顺口、大气之感,又落于土俗之语。“禄水”还与同属南中的金沙江旧名“泸水”谐音,且皆为古名,易使外界混淆耳闻。在汉文献中,“禄水”早已淡出毕节历史人文。

“响水河”“倒天河”之名,均因“响水滩”而得名。无论过去的“响水河”,还是今日的“倒天河”,原河道都很短。“响水河”之名在全国境内同名者甚多,在距毕节不到五十里的“毕川”下游,就有一“响水河”与之重名。因此“响水河”不能呈现毕节地方特色和代表毕节特殊地理标志,更难体现深厚丰富的毕节人文蕴涵。而且按中国传统建筑风水学的说法,无论大、小城市及乡村、民居,乃至阴宅,水均应“取其静,响则不佳”。“响水河”“倒天河”之名在风水学上,无“静”之意象,因此用之作毕节人的母亲河之名,窃以为不佳。若用“响水河”,则不如以现名“倒天河”。古人云:“水倒流,出圣贤。”毕节自明初以来,历代人才辈出,无论教育教育、科举世家、官宦世家,商业世家等,在全省乃至西南都名列前茅、屈指可数。但“倒天”二字似有悖逆自然规律之感,显现了不完美的拙劣之憾。

“毕川”之名,历时悠久。自明初以来,各级官方典籍、文献皆载其名。在历史发展中,是最有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的毕节地理标志。“毕川”一名中的“毕”字,蕴含的文化基因已在毕节人的文脉中根深蒂固了。其以特强的地方性特色,永随毕节的发展,既是一河之美名,又提示着外界毕节是一块膏腴膴膴、富饶美丽的地方。为了便于众口化,“毕川”也可叫“毕川河”。今日的七星关区城已成为川滇黔边区三省结合部的现代化中心区域城市,毕节人的母亲河,应该名正言顺地恢复原名“毕川”了。“毕川”之名将永随毕节之名,更好地见证毕节的发展。随着毕节现代化建设和对外推介的需要,倒天河如需更名,则非“毕川”或“毕川河”莫属。

笔者之所以提议或建议用“毕川”或“毕川河”之名,理由有以下八点:1、“毕川”之名历史悠久,自明清数百年来,历代官方文献和民间记载,皆沿袭使用过此名;2、历代省、府、县志和相关典籍中,对“毕川”都有较多的记载和描述,因载体丰厚,公诸于世后易于接受,影响力较大。3、古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多冠以“毕川”之名,如“毕川胜景”“毕阳八景”等;而且“毕节”之名的由来也以“毕川”为依据之一,如清代康熙时的贵州巡抚卫既齐主修的《贵州通志》两次提及“邑之得名以此”。此外,官方还以“毕川”作为行政区划的命名,如民国时期的“毕阳镇”之名;毕节解放之初,毕节县人民政府在城区建镇时,也沿用了“毕阳镇”的称谓。因此,“毕川”与毕节相因相伴,较能涵养文脉,传承人文。4、“毕川”与毕节有着天然和人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毕”字,独具毕节地方特色,已成为毕节人民的“文化基因”。5、“毕川”是毕节城的天然城壕、屏障,史志称“毕川”乃毕节护城“壕堑”。因此,“毕川”既是润育毕节人的母亲河,又是保护毕节人的护城河。6、“毕川”凝聚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文脉较为深厚,是涵养毕节人的文化河,代表着毕节人的文明形象。如清代文士的“关外七星难嗣美,毕阳八景独称雄”这样的佳诗美句,至今在毕节人中传唱不衰。7、“毕川”一名中的“毕”字,所蕴含文化基因已在毕节人的文脉中根深蒂固了。通过检索,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竟无一河流之名与“毕川”雷同。8、在中国传统民俗中,“毕”乃毕星,又叫毕宿,是民俗中的二十八宿之一。毕星在天文上,属一颗很名亮的星宿,因此民俗中的毕星是一颗吉利之星。古人云:毕星“焯比云汉而开祥瑞之光”,毕节人在毕星祥光的永随照耀下,定能兴旺发达,同祖国一起繁荣昌盛,共步小康,直至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于以上因素,结合毕节人世世代代抹不掉、抛不去、忘不了的一个“毕”字,倒天河恢复原名,在诸名中“毕川”应为首选之名。

(作者单位:毕节市七星关区史志办副主任)


毕节晚报 2017-12-2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受倒天河
响水滩
第70章、孙悟空能背着唐僧飞行吗?猪八戒能驮着唐僧过河吗?
四川小众避暑地推荐!最快2h飙拢,人少景美气温低,走起
西游记中那些地球上不会出现的河流 为何吸引不了龙
魅力红城 钟灵七星—— 七星关区旅游景区景点扫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