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观音桥之观音寺初考
■周遵鹏

观音寺碑序
 

人们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不破坏社会公共安全秩序的前提下,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民间寺庙、道观乃人们信仰宗教之所。古《志》将宗教信仰附于“秩祀”或“坛庙”之尾之属,以载入方志。人们多以“弃恶向善,慈悯昭德”而为之,也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彰显。今日,一些遗留、幸存下来的寺庙、道观,不仅方便当地人们就地信仰宗教,而且已呈现人文富集、颇具游览、休闲的康、养价值,对当地扶贫也无疑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基于此,应观音桥百姓之邀,余遂以闲暇赴观音桥,对在地方志中颇多记载的观音寺遗址进行了初略的人文考证。

经实地踏勘,该寺建筑已经不存,仅遗留风雨剥蚀数百年的坚固的围墙料石基础。寺庙遗址占地面积(不含当时祀田)广约3亩,早改建成学校,现为七星关区十七小校址。遗址离毕节中心城区约10里,位于观音桥街道观音桥村观音河右岸100米左右的台地上,门外衔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修筑的川滇东路,现为703县道。

毕节城区包括城郊的古寺、庙宇较多,然而名称真正叫“观音寺”的应是观音桥此寺。东关坡的观音庙原名“惠泉寺”,为明初所筑,历朝皆以“惠泉寺”之名入《志》,后因庙祀观音,民间改称“观音庙”。观音桥观音寺修建时间,晚于东关坡惠泉寺,大约修建于清乾隆中期,寺庙一建成便以“观音寺”命名。之后,此名一直影响到当地较多的地名变更。从清乾隆以后的省、府、县方志中,旧名已很少提及,或干脆不提,皆以“观音”一词命名当地的一些地名、水名、桥名。清代的观音河、观音桥、观音龙潭和观音塘、铺,以及民国至今的观音桥村、观音桥乡、观音桥街道之名,皆缘于观音寺的首先出现,以寺氏名。当地一家生意兴隆的民营矿泉水厂,也以“观音缘”作厂名。可以看出,当地的人们似乎都与观音寺结下了深厚而难解的数百年的人文历史情缘。

检阅清乾隆之前的方志及有关典籍、文献资料,基本无观音桥“观音寺”的记载,也无与观音相关的一些地名、水名、物名的记录,原名皆是“威镇乡”“威镇河”“威镇桥”等等,而无他名。明《贵州图经新志》云:“威镇河,在(毕节)卫城东十里,源出北山,东南流,灌溉之利颇饶。”并有威镇桥的记载。明万历《贵州通志·毕节卫》记载:“威镇河,城东十里。有石桥。”又记载:“威镇桥,城东十里。”

清乾隆十四年(1749)仲夏既望,抚黔使者爱必达在贵州巡抚任上所撰成的《黔南识略》中说:“威镇河,在城东十里。”清嘉庆时,李宗肪所著的《黔纪》又说:“东十里有威镇河,上有石桥。”以上方志、典籍,记述基本一致,但都未提及与“观音”一词相关的名称。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修纂的《毕节县志》记载:“威镇桥,在城东十里,即观音桥。”清道光《大定府志》记载:“威镇河出大定西北之黑川洞,洞在毕节东二十余里。威镇河自洞西南流二十里,出威镇桥下。水以桥氏,又谓之观音桥也。”即从清乾隆中期起,始有与“观音”有关的名称。

清同治《毕节县志稿》记载观音桥地名云:“观音桥,乾隆《志》作威镇乡。”该志并对观音桥附近的地理景观多有记述。如,“石龙石,在观音桥之右,其石有十一,起伏蜿蜒龙形。”又如,“塔山鱼洞,俗名花渔洞。在城东十里威镇乡,入洞十余步有阴河,内产花鱼,大者重七八斤。洞上悬大石,乡人以锄击之,铿锵然。咸丰十一年,居民避贼其中,被贼烟熏三日,多有顺阴河由威镇河逃出者。”又如,“威镇河,《方舆纪要》:'在毕节卫东十里,源出大定府西北界之黑川洞,在县东二十里稍南流二十余里至威镇桥,又西南七里至德沟入于响水’”。又如,“观音桥龙潭,在城东十里观音桥河侧,水源甚大,其深莫测”。又如,记载人工灌渠的,“王纳伍沟,由响水滩左凿石引水,经打蕨沟、石丫、擦耳岩分支沟,傍两山者,灌两山之田;中流者为中沟,灌大街之田,下流入威镇河。”观音寺旁的威镇桥,为石桥,桥上有关帝庙,桥、庙建于何时,方志未载。清同治《毕节县志稿》云:“威镇桥,在城东十里,即观音桥。上建庙祀关帝,庙今毁。”

在清光绪《毕节县志》中,除对威镇河、威镇桥(观音桥)、观音龙潭的记载与同治《毕节县志稿》基本相同外,还增加了一些有关新的记载。如,“正东各小地名,王里屯、七里屯、观音桥(旧志作威镇乡)”又如,有“观音桥塘”,安兵一名。又如,黔西北苗民起义期间,“(同治)四年(1865)三月庚子,号匪由小坝,傍晚潜伏观音桥,三更后至城外,遍收民梯袭(毕节)城。”又如,观音桥曾建营屯,有“田坝水营,在观音桥田坝中。”

由以上县志记载,可以看出,在乾隆以后的方志中,多以与“观音”有关的地名、水名等入志,而已较少提及旧名“威镇乡”。

据走访调查和从有关方志、当地望族谱牒中得知,观音桥之观音寺为当地朱、罗、吉、范、张、邵、胡、卢等八大望族富户,在乾隆中期捐资所建,寺庙建成后即名“观音寺”。寺后建有奎星阁,奎星者,乃中国民俗中所称的二十八宿之一。在民俗中,奎星被誉为是主宰天下文运的大吉星,其又叫魁星,固有独占鳌头、吉祥如意、功成名就的非常象征,中国的大地上,许多地方都有信奉奎星的习俗。当地乡绅、举人罗体善曾于阁中设馆授徒,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乡试,因中举五人,便有人题其阁曰“香满一楼”而名扬四外。据清同治《毕节县志稿》记载:“观音寺,在观音桥侧。乡绅罗体善授徒其中,寺后有奎星阁。乾隆丙午科乡试中式五人,题其楼曰'香满一楼’”。光绪《毕节县志》也有大体相同的记载,即:“观音寺,在观音桥侧。寺后有奎星阁,乡绅罗体善授徒其中。乾隆丙午(1786)科乡试,中式五人,题其楼曰'香满一楼’”。

罗体善是观音桥有名的乡绅、毕节廪生,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科举人。据清同治《毕节县志稿》记载:“罗体善,字健菴,乾隆三十六年举人。以举业教授于乡,受业者且千人。弟继善,子人骥,侄国良皆举人,以教泽世其家,弟子之众一如体善时。迄今川、黔、滇之交,'老罗先生’、'小罗先生’之名,犹称道弗衰云。体善官独山学正,继善官锦屏教谕,人骥官兴义教授,国良官安平训导(见《大定府志》及《采访册》)”。道光《大定府志》和光绪《毕节县志》记载皆同。

1939年,国民党毕节县长刘剑魂曾偕夫人查明艳(善诗)去观音桥,在当地乡绅朱绍谷(名祖德)的陪同下,游览观音寺。当时,观音寺前小桥流水,绿杨翠竹,风景甚佳。刘剑魂偕夫人游览后,在下榻朱绍谷的“水竹居”休息时,兴犹未尽,诗兴大发,乃即兴一绝赠朱绍谷,诗曰“居名水竹俯桥前,桥上栏杆不久间。若问晚风垂柳意,渔翁又到小溪边。”由此可见,观音寺不仅是当地百姓信仰佛教、就近入学就读之所,而且还是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今日,观音寺已成为七星关区十七小的办学之所。庙之不存,但当地百姓对观音寺的宗教、教育、民俗、地名等人文,尚有深厚的感念之情。当地百姓为了遵从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定,已将观音寺异地搬迁至本村一傍山临水风景秀丽的小山之间,为一方百姓提供就地信仰佛教的场所,窃希望有关部门予以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使当地百姓切实遵从政府有关宗教政策的规定,依法办教、合法信教,传承文化。


毕节晚报 2017-10-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莱阳这个村,因为五龙河上的“观音桥”而得名
可向商氏宗亲赠送的方志(贵州78部)——编辑/山东济宁 商春锋
博山沧桑百年.上篇[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像册]。
整理苏州地区各类市、县、区、镇、街道、社区、村志目录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罗瑾 ‖ 邛海女神之眼——《迪山日记》研究之二(一)
辛丑清明三题之北庄先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