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邻里小学:贵州省第一所应时而生的抗大式学校
邻里小学:
贵州省第一所应时而生的抗大式学校
秦天真题写的校名
孙师武雕像

    “吾侪扬璘理育人温故知新,前辈奠鸿基励志承先启后。”来到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坝镇中屯村邻里小学大门口,一副醒目的对联首先映入眼帘,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很多人以为这就是一所普通的小学,其实不然,这所看似普通的小学其实“来头”还真不小。它,是在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为毕节培养并引导许多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我省第一所抗大式学校。

    □文/图   记 者  王纯亮

    孙氏每年拿出七十担粮办学学校取名“邻里”与列宁谐音

    其实,“来头不小”几个字,并不是几句话能够简单地说得清楚的。首先,敬请读者诸君来看邻里小学创始人之一的孙煊作词作曲的这首校歌:我们邻小应时而生/扫除文盲/提高知识水平/增进抗战的力量/完成我们的责任/完成我们的责任。

    从歌词的内容,我们不难猜出,这所“不起眼”的小学或许曾经承载过太多的使命。是的,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深山里的进步人士,也为国家的现状和未来忧心忡忡,他们培养人才,教育文化,宣传革命思想,其目的就在所谓穷山沟里点起了一把抵御外敌、催民奋进的星星之火。正因为如此,学校取名时,还特意用了与革命导师列宁谐音的“邻里”二字。

    当初大力支持兴办学校的孙师武,年轻时代,和我省著名革命前辈秦天真、徐建生等在小学、中学同窗数载,并参与地下党外围组织“草原艺术研究社”的活动,和地下党员的接触较多,经受革命的熏陶,看清了当时国民党的黑暗没落,拥护共产党的主张,愿为抗战救国出力。1938年以后,孙师武一方面在毕节开办“群益书店”和“七月文具体育用品社”(为纪念共产党建立月而起名),出售进步书刊;另一方片面,配合侄子孙煊在中屯创办邻里小学,让孙煊等几位地下党员,在邻里小学边任教边隐蔽做党的地下工作。

    据史料记载,孙师武在贵阳读中学时,便把孙煊带到贵阳,经过孙师武对其作了短期的数学补课以后,孙煊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贵阳意城中学读书,后到延安康达上学。

    1938年,年仅26岁的孙煊因患病返毕修养,此次机会,他就积极地在毕节搞地下党工作。回到家后,他便找到孙师武,说要为革命出力,借孙师武的名义办一所学校,以便开展党的秘密工作。一番话,得到了孙师武的赞赏和认同。

    那么,在哪里办学比较合适呢?经过仔细商讨,他们一致认为自己的老家窝中屯(现在的小坝镇中屯)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这里虽地形隐蔽,但离大方县也较近,影响面宽,利于开展秘密活动。另外,孙家中拨有一百多担“祭祀田”,可以用作办学经费;孙氏家族建有一幢四合院祠堂,可以用作校舍,此举得到了孙家族人的赞许和应允。

    时不我待,匆匆地,学校“校董会”便成立了。孙氏“祭祀田”每年拿出七十担粮食办学,建成拥有七个教室、一个礼堂、六个寝室的校舍,只做了几十套课桌凳,解决设备问题。

    起初,孙氏家族建议学校命名为“家族小学”,孙师武和孙煊为了扩大读书学生范围,又有地下工作的性质,决定取名为“中屯邻里小学”。据了解,那时候办学需要报国民党当局县府“立案”,邻里小学报告上去后,获得的批复是四个字——姑予备查。就这样,邻里小学“还算顺利”地办起来了。

    进步教师担当培榆植楠重任红色书籍多讲抗日救国真理

    有了学校,那么教员呢?还好,孙氏有“资源”。当时,族人推举孙师武为校长,孙煊为教务主任。在孙煊的介绍下,来了两名地下党教师。一名是李一民,独山人,1932年在上海入党;另一名是邱在林,她早年毕业于贵阳女师。另外,还在当地聘选进步的、有学问的人任教。如周乐天,当时任语文教学,他的诗词歌赋很受赞赏,并常用鲁迅笔法撰文抨击国民党的贪官污吏;孙子才是老秀才,和其子孙许昌都很有学问,同情劳苦人民,穷人家的孩子不收学费,父子在学校任教很受学生欢迎;当时任教师的阮家英也是进步人士,拥护共产党主张,在学校进行思想教育,解放后在云南昭通师范任教;毕节一中老教师吴学敏也在邻里小学上过数学课。

    那时,学校使用的教材,是当时生活书店出版的进步课本,多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学校开设时事、语文、数学、历史、地理、音乐、图画、体育等课,完全和私塾不同,学校当时还订有《新华日报》、《解放》、《火花》、《群众》等进步杂志、报纸。时事课就由孙煊讲革命道理,讲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讲抗日救国,讲国民党妥协投降、不抗日等。音乐课就唱孙煊从延安带回来的歌曲,如《延水谣》、《黄河颂》、《太行山》、《农家乐》等等。

    在学校管理上,孙煊带来了延安作风、抗大精神,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师带领学生种地,农忙季节师生帮助农民插秧等。学校还规定不准打骂学生,当地农民子弟读书不交学费,特殊困难的连书费也不交。学校于是名噪一时,甚至数百里外的学生都有慕名而来的,学生很快增加至300多人。

    据载,当时,孙煊从延安抗大回来的时候,一身农民打扮,朴实无华,十分受欢迎。他讲课时善于结合实际,旁征博引,分析透彻。除了每天完成教学工作外,还要接触很多学生。孙煊办得有一个“流动图书室”,有很多从抗大带来的进步书籍,借给师生阅读。孙煊常常夜深人静的时候为《新华日报》撰写稿件。在学校工作期间,他不领薪金,靠家庭供给生活费,有时候还给办学以资助。

    革命火种在深山老箐“悄悄发芽”伪政府看不惯“眼中钉”逮捕贤良

    正因为是自孙师武、孙煊等几名党员及教师的努力下,中屯邻里小学越办越好,学生的思想在进步,革命的火种悄悄发芽。当时的学生孙善叔,毕业后参加了地下党,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杀害在松桃县。有很多学生解放后分布在党政部门多个机关。

    学校办好了,影响面很宽,当然少不了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重视”,他们把邻里小学视为“共产党的深窝”。1940年12月,当师生们在《新华日报》上知晓皖南事变的消息后,便决定提前期末考试,考完后,将有关资料隐藏起来,孙煊等立即转移隐蔽。

    果然,在当年12月下旬,国民党当局便派保警分队查封了邻里小学,并在学校逮捕了孙师武。孙师武被先后关押在毕节、贵阳云南会馆、重庆武云山集中营等地(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获释,上世纪80年代任毕节县政协常委,直至1998年逝世,享年89岁)。

    自孙师武被逮捕后,邻里小学停办了一段时间。不久后,当年邻里小学的一些学生担任教师,继续接办学校。1942年,孙煊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于贵阳云南会馆,后保释回毕节就医,加上积劳成疾,孙煊的肺结核病越来越严重,离世时只有26岁。

    解放初期,有一些和孙煊在抗大学习的同志来到毕节,听闻其病故 ,无不惋惜:“好一个人才,太可惜了!”但是,孙煊在邻里小学燃起的革命火花终于汇聚于全国的燎原大火,越烧越旺。

    而今,走进邻里小学,镶嵌在墙上的校歌,矗立在校园内的孙师武、孙煊的雕像,“毕节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碑,学校档案陈列室等一系列值得这所学校甚至毕节人骄傲的“招牌”映入眼帘,顿觉历史的回音仿佛还在这块“名不见经传”的“弹丸之地”上荡漾。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扩建后的邻里小学,窗明几净,朗朗的读书声久久回荡。带着同时镶嵌在他们脑海里的“邻里精神”,也为了新时期的责任,作为新一辈人,像本文开篇的那一副对联一样,他们正在履行着这样一个职责:温故知新,承先启后。

    (本文参考了《毕节文史资料》等相关资料,部分历史资料由邻里小学提供,特此鸣谢!)


乌蒙新报 2012-05-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邻里小学:在硝烟中追寻赤胆忠心的铿锵足迹
国民党军中的警备司令部18【毕节警备司令部】
民之法典:应时而生
1947年,蒋介石第一次来到延安,问过路农民,你见过毛泽东吗?
莫文骅忆陕北(31)——抗大组建和学习经历
山里的时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