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献血被多抽”尊重说“不”的权利才能赢得信任——中国青年网 触屏版

  近日,有网帖称,湖南郴州市女大学生小倩献血因发现其属于罕见血型“熊猫血”,被采血工作人员强行多抽100毫升,引发网友关注。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无偿献血作为一种公益活动,不仅能够让那些亟需“补血”的病患得到帮助,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与关爱。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病患而言,无偿献血犹如“雪中送炭”,有助于点亮他们的“希望之灯”,点亮并温暖他们的精神世界。

  “献血被多抽”说到底,就是忽略和漠视了献血者的权利与尊严,自说自话的“不管你怎么样,反正我就要这样”,采血工作人员显然背离了从业规范和职业伦理,用一种剑走偏锋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血荒蔓延的背景下,面对稀缺而珍贵的“熊猫血”,采血工作人员希冀这位女大学生多捐献一点血液或许有着良善的初衷,却不能挥舞着大棒进行“道德绑架”——初衷良善、方法错乱,很可能会导致结果的不尽如人意;无偿献血固然契合公共的价值理性,却不能异化为“为了做好事,你必须要怎样”,对献血者说“不”的权利置若罔闻、无动于衷。

  目标正义,却枉顾程序正义,用偏差、错乱的方式来剥夺献血者的权利、侵犯他们的体面与尊严,“献血被多抽”是不折不扣的失范行为。无偿献血作为一项公共事务,不仅需要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也需要呵护公众参与的热情。生硬、冰冷的“献血被多抽”显然会切割社会信任,降低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价值认同与参与热情。

  社会学家认为,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合作,都需要不断的打量和试探,社会如何维系,文明又如何延展?人们认同契约、遵守规则,就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变得有条不紊、可预期。公众参与无偿献血,就是出于对采血工作人员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尊重自己的权利与尊严,相信他们能够将自己捐献的血液用到哪些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去。

  作为一种失信行为,“献血被多抽”切割了信任链条,会引发老百姓的信任危机与安全焦虑。毕竟,哪一个献血者,都不希望自己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被多抽血。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献血被多抽”有没有藏污纳垢的畸形利益链条,显然会引发人们的质疑与担忧。一旦被捐献的血液没有用于“雪中所谈”而是被用来牟利,自然会导致“信任荒”。

  规则是文明的内化,被普遍遵循的规则犹如安全带一样,有助于保障社会大机器良性运行。不懂得尊重献血者说“不”的权利,破坏了献血自愿的规则,“献血被多抽”或许会因小失大。(杨朝清)

查看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索血液奥秘 学习血液知识
献血之前应保持空腹 ?
《高中生健康教育》教案(六)
献血之“信”
献血,究竟对身体有益还是有害?
解决“血荒”离不开社会营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