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科文献社:数字出版标杆是怎么炼成的

在专业出版领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我国最早进行数字出版布局和探索的出版机构之一,也是公认的数字出版转型标杆。1999年开始信息化建设,2003年推出光盘版皮书数据库,之后不断进行产品的建设升级,2012年开启内容资源管理平台等基础平台建设,再到2014年新版皮书数据库、列国志数据库上线发布,2015年的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不断深入开展的数字出版具体业务,有力地推动着社科文献社的数字化转型,也为其赢得了更多关注和赞誉。皮书数据库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提名奖,皮书数据库、列国志数据库在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多次获得“数字出版·知名品牌”奖项;出版社成功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转型示范单位,也是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试点单位和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单位。

数字产品和基础技术平台建设,可谓出版社数字出版业务发展的明线。这条明线的背后,是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思路、路径选择、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汇聚而成的暗线。明线因为一系列的数字出版业绩和关注赞誉而广为人知,但暗线才是出版社数字出版工作的关键。了解了暗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出版社数字出版的那些事!


社科文献社社长谢寿光

“做一个有梦的出版人”,这既是社科文献社社长谢寿光对自己的定位,也饱含着他对全社员工的期待。20世纪90年代末执掌社科文献社之初,在不少学术出版名社“往下沉”发力大众出版的时候,他就坚持将出版社定位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出版机构,在“社会科学文献”这几个字上做文章,坚持“往上走”,终将一家当时仅有23名员工、年出书不到100种的小社打造成为专业学术出版社的翘楚,以身作则践行他的“学术出版梦”。

就像他对“学术出版梦”的大胆追逐一样,谢寿光社长又亲自开启了社科文献社的数字出版梦。数字出版,要不要发展,要怎么发展,至今仍是一个严肃的抉择问题。但早在十多年前,基于学术出版人的眼光和旨趣,谢寿光社长就敏锐地捕捉到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将给出版业带来的冲击和改变,在整个出版界都处于观望之时,他率领社科文献社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率先迈开数字化转型步伐。一步领先步步敢为人先,社科文献社也自此一直充当着行业转型先锋的角色。

敢于梦想,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皮书系列的数字化建设反映了社科文献社的魄力,一开始,社里就把最核心的资源拿出来进行数字化尝试,而且在大多数出版社观望之时费时耗力持续不断投入,质疑声乃至反对声绝不在少数,光有梦想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行动必须快速有力。2003年12月,皮书首次开发出版数据库光盘(SSDB),每本皮书均附赠一张电子光盘。这一融合图书出版和电子音像出版的举措,给皮书用户的阅读使用带来极大便利,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皮书系列的阅读使用率和品牌关注度,也让皮书数据库开始走上前台走进业界。这之后,以皮书数据库不断完善升级为工作重心的各种数字出版技术平台与产品建设实践,越发清晰地描绘出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发展蓝图,“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建设初期的皮书数据库,多是已有内容资源的简单数字化,无论是产品架构还是用户体验,都还有些稚嫩。但就像谢寿光社长一再提及和强调的,“小步快跑”,快速将工作想法和思路付之于实践,“不怕犯错,勇于试错”,之后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于是乎,皮书数据库就在不断的试错与纠错中奋力前行。2007年7月,皮书数据库(个人用户版)正式上线,首次将皮书系列图书全部数字化并提供搜索查询和数字化阅读功能。2009年5月,皮书数据库(机构用户版)正式发布,开始试水机构用户市场。2009年12月,随书附赠的电子光盘变成皮书数据库的阅读卡,意在更多关注皮书用户。2011年3月,全面整合个人用户版和机构用户版的皮书数据库(二期)正式上线,在完善产品建设的同时尝试向学术平台建设方面转型。2014年6月13日,新版皮书数据库发布会召开,标志着以“皮书研创出版、信息发布与知识服务平台”为基本功能定位,旨在将其打造成为解读当今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智库产品和知识服务平台的新一轮的皮书数据库建设工作告一段落。

皮书数据库的产品建设经历及成功收获,在坚定了出版社深入开展数字出版工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数字出版的发展路线——小步快跑。通过小步快跑,在实践中去进一步形成和完善思路,既避免了业务的“纸上谈兵”,又锻炼了人才队伍,还为开展后续业务提供了借鉴。之后的列国志数据库、张乐天联民村数据库等数据库产品建设均受益于此。2015年,为了紧扣政策和学术热点,社里相继推出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专题等专题数据库产品,更是大大地缩短了产品建设周期,已从“小步快跑”进入“大步迈进”阶段了,而且跑得越发稳健!

“小步快跑”背后是发展路径的选择。立足专业学术出版,以数据库产品建设为重要抓手,这是社科文献社数字出版工作当下重要的发展思路,也被证明是符合社情的正确选择。在数字化转型之初,除了积极开展“皮书”数据库产品建设外,社科文献社也曾对电子书、E-learning等不同的数字产品形态进行了尝试。“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不断尝试之后,出版社终于摸索到了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康庄大道”并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如今,出版社又走上了寻找数字资源蓝海、探索从产品到产品线再到平台的发展模式的业务尝试之路。


列国志数据库是一个聚焦国际问题的专业数据库产品

近年来,随着各出版机构对于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重视,数字出版人才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而一批在社科文献社成长起来的数字出版人也在业界开始活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4家出版社的数字出版部门负责人出自社科文献社,还有近10人活跃在各家出版社的信息化与数字出版工作一线。而一些合作过的技术公司,也时常把与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合作项目当作拓展业务的典型案例。一时间,社科文献社也被同行戏称为“数字出版的黄埔军校”。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传统业务如此,新兴业务更是如此!如何从无到有,培养出一批懂业务的骨干,再打造出一支过硬的队伍,一直是各家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头等大事。这些年来,社科文献社为了快速推进数字出版业务,在人才队伍建设下足工夫,可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做好“三个一批”:在出版社内部挖掘人才,从编辑、发行、行政管理各系列中转型一批;从高校的相关院系应届毕业生、部门实习生中招聘一批;从合作的技术公司及业内其他公司引进一批。由于业务本身尚处于摸索尝试阶段,而且处在整个行业都人才稀缺的起步阶段,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个中甘苦,诚可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付出终有回报,时至今日,社科文献社已经建立起一支涵盖内容、技术和营销,近30人规模的数字出版团队,业务能力、专业素质和团队稳定性都已达到相当水平。

当然,怎么去更好地组配人员和业务,既要能引进来,又要培养好,还能留得住,是一个新的数字出版课题。这些年的数字出版实践中,怎么去定位数字出版业务、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怎么联动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社科文献社的转型,并影响着数字化部门的组织架构。数字出版团队也在变化中不断调整,有人坚守,有人离开,也有人离开后再回来。但毫无疑问,社科文献社为大家提供了最初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走向数字出版的宽广大舞台。

三十而立。从1985到2015,社科文献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确立了在中国学术出版界的翘楚地位,“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的出版理念和“权威、前沿、原创”的产品定位也赢得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立足五大能力建设(学术资源整合能力、学术产品生产能力、学术产品市场营销能力、数字出版能力、国际出版能力)、旨在打造百年老店的社科文献社来说,数字出版能力建设仍任重而道远。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站在建社30周年的新起点,作为数字出版一分子,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借用近年来流行的“致青春”模式,我们要做的就是:回望,总结,再出发!

(本文作者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数字资源运营中心主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数字出版新机构
中国在任最久的出版社社长卸任,如何评价他传奇的职业生涯?
出版社,再不建读者数据库就晚了!
跟着这些小众出版品牌买书,准不会错
社科书越来越难做?这家人民社有话说
老杜说书 | 认识出版机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