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文澜说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大冤案,2000多年来为何不给他平反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老子是消极遁世的,《道德经》就是老子的“出世”宣言。这种认知不仅当代,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道德经》似乎从未摆脱过被“出世”的阴影。历来也不乏正本清源者,但所有的呐喊都被淹没在“主流文化”的滔滔洪流中,以至于今日,老子主张“出世”的标签依然清晰而顽固地贴在多数读者的心坎上,造成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这可能与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历代“主流学者”的故意歪曲有关。因此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冤案是老子!
我们在解读《道德经》时,多是依据前人注本,加之望文生义,又有道教的归隐修行,受此影响,因此留下了老子消极遁世的错觉。事实上,作为君王“前巫后史”的政治顾问和帝王师,他怎么可能叫君主什么也不做,任凭国家烂下去呢?

从“清心寡欲”到“内圣外王”之道

王者,一国之君主,万民之主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因此治理好国家,必须“抱一为天下式”,率先垂范,做天下人的榜样,这是老子积极出世思想的直接反映。他认为最好的治国方略是“清静无为”,最高明的统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最高效的治世措施是“以百姓心为心”。
什么意思呢?就是明君坚守“道法自然”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人的范式,不张扬,不显摆,不自以为是,不要把“清静无为”理解成清闲什么也不做,那不是好领导,以“无能”代表“无为”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侮辱。老子的无为是统治者要像“道”那样顺应自然、清心寡欲的境界,不妄为、不乱作,不苛捐杂税,不与民争利;最高明的统治者不是靠不断推出繁苛的政策,给百姓造成压力干扰;能心系天下苍生,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的君主才算一个合格的好君主。
老子又说:“而不有,而不恃”,“功成而不有”“而不争”,这里面的“生”、“为”、“功成”都没有教人闲着不做事的意思,而是强调“不有”、“不恃”、“不争”,虽然努力取得了成绩,但不贪天之功,据为己有。
被誉为现代三大哲学家之一的英国科学家、诺奖获得者罗素,十分推崇老子的这个观点,他说“没有占有的生产、没有自我主张的行为、没有被支配的发展”,老子的这一思想是以抑制自我与调和的精神为核心的。这一中国文明的传统思潮和睿智,向西方文明宣告了
救赎。罗素的意思是:西方的“信仰进步”和“产业主义”跟老子的思想相比,简直就是病态的、无病呻吟的作呕,需要老子的思想进行拨乱反正。
由此可知,老子的思想并不是消沉出世的,相反,他对治世有着长期而深远的思考,他是要统治者修养身心、顺任自然、不强作妄为,让老百姓生养生息,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内圣外王”之道。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的“清静无为”、“清心寡欲”,与“延年益寿”、“养神保命”的岐黄之术很相近,于是人们常把它当做修身养性的文本。其实,老子的“清静无为”只是“内圣”之道,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内圣”之道,最终实现安民立邦的“外王”之境。同样的,道教的修炼与避世也只是老子“内圣”的思想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老子的思想全部,何况道教每逢乱世,必以救世为己任。

老子的“道”是治世之道

纵观《道德经》全篇,老子几乎全是围绕“治世”做文章,比如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不标榜贤明,使民众不起纷争;不强调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攀比;不彰显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惑乱。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重在教人心灵开阔,经济丰足,不生贪念,健康快乐。保持民众不生伪诈的心智,不生争利盗猎的欲念。让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原则来处理世务,就没有实现不了的太平盛世。
整部《道德经》,老子反复劝诫统治者,不能因为一己私欲而穷奢极欲、大行干戈,劳民伤财,所以会不断出现“勤俭”和“恶兵”等字眼。为什么一再强调勤俭?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是说贪恋声色犬马,是造成天下百姓耽于安乐享受的源头,必须杜绝。
为什么“恶兵”,因为交战大伤元气,民生凋敝,所以“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循道而行者,不会动辄用兵,轻易用兵会得到报应:大军过后,必有荒年。如果不得已而用兵,救济危难的目的达到了就撤兵,绝不矜持,不夸耀,不骄傲。战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最不吉利的事情,大凡恃强凌弱的一定会趋于衰败,因为这是背道而行的,因此会消亡。

老子的这种精心治世思想贯穿全篇,构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统治理念,是一套与时俱进的积极治国策略,其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自然法思想至今广受各国推崇,比如日本福冈正信的“自然农法”如今已推行到东南亚、欧美和非洲;一视同仁的管理思想不仅适用于政治阶层,同时适用于一切管理的过程,美国管理学大师艾博契特说:二千多年来,仍未有人能够趋近这种道的境界,等等。
所以,把老子跟孔子相提并论说,一个是消极遁世的,一个积极入世的,是对老子的不解和抹黑,倘若如此,孔子何以尊老子为师,称老子“其犹龙耶”,并一而再,再而三地驱车千里,西行问道于老子,终使孔学“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又何以能成诸子百家策源地的“稷下学宫”的立学之宗?又何以“道生法”,产生荀子的法治思想并成就韩非子的法家集大成者?

猜您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学说
天地无为而无所不为 企业有为而有所不为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经邦理国 | 老子说的“无为”,其实是最民主的治国之方
《老子》【1】
道家的历史地位之我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