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家璧:善借善鉴的出版高手(上)

从线装书到现代出版物,不管是文本的物质形式,还是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过程是在不断向西方和日本学习与模仿中,逐渐被国人接受下来,并固化为我们如今习见的文本形态。而完成这一变化的推手,往往是一些常年浸染在书海中的职业编辑们。他们一方面借鉴海外现成的例子,另一方面作本土化的适应和创新。赵家璧(1908—1997)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赵家璧是一个早熟的编辑,在他年仅27岁时,就以其过人的才干和胆识,发起组织并主编煌煌十大卷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他一生中先后主编的《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晨光文学丛书》以及《晨光世界文学丛书》、《人民中国画库》、《苏联画库》等等丛书和文集,给后世留下了极具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宝贵的资料。由于他的善于借鉴和编辑创意,为中国的出版物品类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编辑元素。

学生时代的赵家璧,在徐志摩先生的指导和影响下,广泛涉猎欧美西洋文学作品,经常往南京路外滩的西书铺跑,跑着跑着,便萌生了编丛书的想法。赵家璧在《编辑忆旧》中回忆说:“我在大学选读英国文学,为了学习上的需要,经常往图书馆西洋文学部门的藏书库去找书读。整套整套的作家全集,莎士比亚的,巴尔扎克的,托尔斯泰的,深深地吸引了我;另外,因职业有关,常去四马路商务、世界、开明等书店浏览,见到成套的《万有文库》《ABC丛书》等,也引起了我的遐想。”①

可见,赵家璧对于西方图书出版的先进之处的认识已深深地植入脑海之中。这样,在偶然因素的催发下,创新的灵感便会油然而生。例如,《一角丛书》的选题是他在西书铺里看到一套名为《蓝皮小丛书》时,由此引发了灵感而拟定的。如他所说:“有一次,我在西书铺里看到了一套用淡蓝色书面纸做封面的袖珍小丛书。六十四开骑马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门学科都有,一个专题薄薄一册,都出自专家学者之手,售价一律美金五分。丛书名《蓝皮小丛书》几十种小书排满一张小方桌上任你选购。我就在这张桌子前站住了,呆呆地想出了神。第二天回到办公室,就同专管出版印刷和成本的同事商量,经过反复核计,拟定了一个初步规划。用半张白报纸六十四开,可得六十四页,能排一万五、六千字,售价一角,销三千册可保本。就在这样一种小规模的出版形式基础上,第一套丛书的蓝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渐描绘了出来”。②

《一角丛书》并没有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而是有所独创,“一角”为名,不但从售价上取义,也是指非文艺书也仅触及知识之一角,③都是有关国内外政治经济等知识性的短小精悍之作。这为满足经济有限的广大读者获取精神粮食是十分合适的。环顾当时中国出版界,还没有像这样一套售价低廉的小丛书的出版,因此,《一角丛书》吸引了广大读者,得到了社会的赞誉,行销数十万册。

赵家璧非常喜爱一套软皮面精装袖珍本的《近代丛书》(Modern Library),收有近百种古今文学名著,选目精炼。赵家璧眼睛一亮,又一个念头产生了,便仿照《近代丛书》,约请一流作家执笔,创刊了《良友文学丛书》。这套丛书,共出了约四十种,另加特大本四种。现已被文艺书爱好者或收藏者视作难以觅购全套的珍本了。

最能体现赵家璧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善于独创选题的,便是至今仍受人们赞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赵家璧曾说:

编辑工作有两种,一是把别人已有的作品集起来,编到丛书中,这要在选稿、选作品的过程中看出编辑的水平;而另一种编辑,要从无到有,带有创造性的劳动。本来没有这套书,通过编辑的头脑,有了一个编辑意图,然后组织许多作者来实现你的意图,完成你的编辑计划,这可以说是创造性的编辑工作。《中国新文学大系》就带有这种性质。④

赵家璧常去内山书店,或去看鲁迅先生,或去浏览新到的日本文艺书。内山书店的老板经常送他一些日本出版商印发的图书目录和成套书的宣传品。赵家璧回家后,灯下枕边细细翻阅,颇有启发。他看到日本的成套书中有专出新作品的,也有整理编选旧作的,名目繁多,有称丛书、大系、集成或文库之类的,范围很广,涉及文学、艺术等各个部门。其中有一套整理编选近代文学创作的大套丛书,都是已有定评的旧作的汇编,这又激发了他的灵感。⑤

于是,他联系各编选者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艺作品,择优编选,统一规格,印成一套装帧美观、设计新颖的精装本。同时,赵家璧学习日本出版成套书的经验,给这套书取了当时我国出版界还未用过的“大系”名称,用来既表示选稿范围、出版规模、动员人力之“大”,又表示整套书是有“系统”的整体,是按一个具体的编辑意图有意识地进行组稿而完成的。

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中国新文学大系》,它无论是在选题的开发,编辑体例的设置等方面,都开创了现代出版界的先河,是赵家璧编辑生涯中谱写地最为辉煌的一页。

注释:

赵家璧,《从爱读书到爱编书》,见赵家璧:《编辑忆旧》,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8月

② 赵家璧,《我编的第一部成套书——〈一角丛书〉》,见赵家璧:《编辑忆旧》,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8月

 赵家璧,《从爱读书到爱编书》,见赵家璧:《编辑忆旧》,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8月

③《赵家璧的书橱》,见《无名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④赵家璧,《话说〈中国新文学大系〉》,见赵家璧:《编辑忆旧》,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8月

⑤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第213页,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吴永贵,男,1968年10月生,安徽枞阳人,现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近现代出版史、阅读史与阅读理论。发表论文百余篇,少量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要著作有《中国出版史》《民国出版史》《民国图书出版史编年》《中国期刊史(第二卷)》等。

出版六家

六个出版人的小家

出版六家公众号的所有内容,均为原创。

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欢迎合作、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家璧寻根
因两套丛书想起
出版家赵家璧诞辰110周年: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一座高峰|赵家璧|良友文学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
对于影印新文学珍稀图书的一点浅见
出版丨编辑之群:赵家璧、叶灵凤、李长之
谢其章:《良友文学丛书》里的另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