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卷书坊·悦读】忆林散之老人




        当代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生前虽至耄年,尚作书不止。每书时,先叫人慢慢地磨墨,然后凝神静思,预想其章法、布局、字形大小,才开始作书。只见他手搦一管绵软的羊毫长锋,饱蘸浓墨,又沾清水破之,犹如一只矫健的雄鹰,瞄准了目标,猛然下笔。那股挥毫疾书,运气转锋,笔如蛇走,一气呵成的气势,始终烙印在我的脑中。

        由于林老多年来养成了绝虑凝神,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的作书习惯,故他的草书如行云流水,担夫争道,穿插拉让,互不牵连。祖父邵子退晚年有诗赞之:

先生作书如作画,春蛇入草秋藤坠。

端溪着水磨徽墨,笔力扛鼎透纸背。

先生作画如作书,铁划针悬笔不枯。

势如公孙舞剑器,敢向藏真作叛徒。

        这是一首论书诗,阐明以作画之理写字,以写字之法作画,画法融入书法。用“春蛇”、“秋藤”来形容草书柔软而坚韧。用“公孙大娘舞剑器”来描绘草书雄健洒脱生动而有气势。从书法创作的角度来论证,要敢于背叛古人笔法,“其始有法,而终无法”。

        林老的草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如蚕之吐丝,蜂之酿蜜,岂一朝一夕而变为丝与蜜哉?”林老自幼练字,先学楷书、隶书,三十岁后学行书,六十岁后才专攻草书。在其晚年还得益于“三指执笔”和“打太极拳”。

        提起打拳,这还得从一九七○年春节说起,七十三岁的林老除夕上街洗澡,不慎跌入池内锅中,当别人抓起他的右手往上拉时,手上的皮挂了下来,全身严重烫伤,住院治疗四个月始愈。林老有感而发作《病归》诗一首:“劫后归来身半残,秋风黄叶共阑珊。可怜王母多情甚,接入瑶池又送还。”出院后他的右手小指和无名指却完全弯曲着和手掌长在一起了,他担心从此不能再写字了。此后,他天天打太极拳,注意锻炼右臂和手腕、手指。慢慢地那三个指头也能捏住笔了,而且写出的字比手未伤前更见苍劲老辣,一改以往五指执笔法。如在《临熹平残石竟书此自感》诗中云:“伏案惊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残休。情犹不死手中笔,三指悬钩尚苦求。”

        是年立秋后,林老回到江上村,看到家乡美好景色,着手画了一幅山水画,画中题诗一首:“何似汤池去又还,死生早作梦中看。病回留得半残手,来写人间可爱山。”祖父看到老友又能写字绘画了,高兴之余作诗一首:“最怜踏遍青山足,老卧江南病不行。两耳无闻以眼听,手残书画更精神。”

        习画作书,一个道理。必须要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要像林老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藏万壑于胸中,临百帖于腹中,然后才能下笔作画写字。晋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出:“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这就是说,大凡作书要在于宁静多思,使心里先有字型,未作之初,胸中已有成竹了。 

二○一六年元月十六日于种瓜轩

开卷书坊持续为您推荐“悦读”书籍

邵川先生经过十年的辛苦努力,荟萃搜罗史料,考辨求真史实,删裁整合而成三十万字、三百多幅图片的《林散之年谱》,首次详尽、忠实地记录了一代草圣林散之的艺术人生。


设立于金陵美术馆画廊的“开卷书坊”,是一个为读者充分展示开卷书坊十余年积累的艺术文化资源的平台。书坊先后出版了《开卷文丛》、《开卷读书文丛》、《凤凰读书文丛》、《开卷书坊》、《开卷闲书坊》、《开卷文库》等“开卷”系列丛书十余套。通过阅读文化主题这个媒介,汇聚国内文学界、艺术界、学术界、出版界、戏剧界的高端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相应的文化交流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与此前南京已有的文化地标相互依托,成为南京一处具有独特风格与魅力的文化风景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展览回顾 | “金陵四家”书作展——林散之(济南市美术馆)
观摩“金陵四老”精品纪实(附作品高清图片)
当代草圣-林散之书法[组图]
林散之--书法 欣赏2
书法“草圣”之书
林散之草书书法欣赏《太湖纪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