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的贡献长留人间 |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新书发布

1992年8月28日,谭其骧先生逝世。2022年8月28日是谭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中华书局邀请到中央文史馆馆员、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谭其骧先生的高足,本书的编者葛剑雄先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馆员、本书的编者孟刚先生做客直播间,为我们讲述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理学研究、选编《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的大概情况、与谭其骧先生的交往经历等。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谭其骧先生哲嗣、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先生因家中有纪念活动而未能亲至现场,但事先为新书发布会特别录制了一段视频,送上寄语,希望这本精心选编和制作的学术著作能够在学术界产生足够的影响。

葛剑雄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新书发布会的召开,是对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的一个隆重的纪念。谭先生生前对自己的学术成果非常珍惜,与同时代其他学者相比,除了集体学术成果之外,其个人的学术论文并不太多。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集体项目的研究上,在个人论文的投入上相对少了很多,甚至是已经思考成熟的论文都没有时间去完成,直至生命最后留给我们的是一篇没有完成的文章。历史地理研究的圈子并不大,仅仅专业研究者了解是不够的,如何让专业以外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了解和学习谭先生的这些重要的学术成果,是个值得去做的工作。其中很多是我们今天的青年应该了解的基本内容,比如我们国家的疆域是如何变化的,现在的政区是如何演变来的。让更多的人知道关于国家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才是谭先生研究成果最大的贡献,让谭先生的研究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此,才有了现在这本选编而成的《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选择在这个时候出版,以此纪念谭其骧先生去世三十周年。

书中所选编的都是谭先生关于历史时期我们国家的地理的文章。选编原则,一是尽可能覆盖谭先生涉及的历史地理学的各个方面,一是必须代表谭先生在该领域的最高水平或最终成果。最终选定的十个方面是中国的疆域、历代政区、七大古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中国文化的时代与地区差异、马王堆古地图、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云梦与云梦泽、上海的建镇得名与海陆变迁,组成十讲。考虑到有些单篇论文不足以全面反映谭先生的学术成果,而同一“讲”收多篇论文又不符合本书的体例,于是将两篇或多篇论文合并,稍作了点技术性处理,合成一讲。具体的选编办法,书中各讲前皆详细注明,供读者一阅。在介绍各篇编选的过程中,葛剑雄先生时不时地追忆当时谭先生的撰写文章的情况。

参与新书发布会的还有《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另一位选编者孟刚。他与诸位读者分享了辑封页照片的编排用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谭先生原文中所注“今地”是根据撰写或发表时的行政区划,现均据2021年底的行政区划调整。对原文正文中需要调整的“今地”加括注,原文括注中的“今地”径改。孟刚皆一一核实查证。原文发表时,有些地图不甚清晰,孟刚皆一一修图,使得清晰度明显提高。新书发布会的主持人为郭时羽副编审,也是本书的责任编辑。她与诸位读者分享了做这本书的诸多幕后故事,诸如书名的集字等等。

更为珍贵的是,第二讲《中国历代政区制度演变概述》辑封背面附有当年谭先生讲解的录音,发布会现场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让读者聆听谭先生的原声。1982年,中央电视大学邀请谭先生为语文类专业1982级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讲授历史地理,谭先生命葛剑雄讲“谈谈历史地理学”,他自己讲“历代行政区划略说”。葛剑雄先生的讲稿是在谭先生指导下写的,并经他审阅定稿。所以,此次编选特将这篇《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讲稿,作为本书的《导言》,相信符合谭先生的本意。《导言》首页即附有二维码,扫描可以聆听。

在发布会最后,葛剑雄先生特地选了《悠悠长水》中记述的谭先生进入弥留阶段,以及去世一年后海葬情况的相关文字,现场诵读。情深意切,颇为感人,听者无不动容。

“8月26日晚上,他已经进入弥留阶段,嘴巴半张着,随着呼吸不断发出令人心碎的吼声,对别人的呼叫已没有什么反应。离开病房时,我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永诀,就对着他的耳朵,大声说:'先生,你放心,“地图集的事,其他的事,我们都会做好的。’

“28日零时刚过,他的长子德睿打来电话,我立即骑车赶去。一点一刻我走进病房,见谭其骧静静地躺在床上,困扰了他十个月的输液管、输氧管已经撤除,弥留的痛苦已经解脱,在零时四十五分,他走尽了人生的最后一步。

“半小时后,周振鹤也赶来了。三点过后,他的遗体被白布包裹着送上灵车。我们推着灵车穿过寂静的院子,送他远行。德睿率领大家向他鞠躬告别,随着铁门砰的一声便人永隔了。

“一年后,我们在他的遗像和骨灰盒前献上一束金黄的菊花。第二天,他的子女护送他和李永藩的骨灰坛登上海轮,当到达长江口外的东海时,骨灰在夜色中被撒入大海。没有哀乐,没有仪式,没有传媒,没有外人,只有来自青藏高原、汇聚了半个中国的长江之水和连接着全球的东海之波,正敞开巨大的胸怀迎接这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我的老师,迎接他的回归,迎接他的永生。

“谭其骧逝世了,但他超越了死亡。谭其骧离开了世界,但悠悠长水汇入了浩渺大海,他与大自然共存。谭其骧没有留下骨灰,但他的贡献长留人间,当后人翻阅《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未来的《国家历史地图集》时,当人们阅读《长水集》《长水集续编和他的其他论著时,当中国历史地理学驰名于世界时,又有谁能忘记这个名字?

“他与我永别了,但他永远在我的心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伟然:谭其骧先生与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邹逸麟 口述 | 我的老师谭其骧
二十三种藏书中所见谭其骧先生的学术与交往
历史地理,是他一生精神所寄
李孝聪 | 历史地理学的开创与传承: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
历史上的今天 | 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逝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