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信箱 |《读书》“三少”

编者按

《读书》开设征文活动,并非只求读者表扬。即使来信有所赞誉,也应该是表彰《读书》的历史,关于这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同时,编辑部十分希望从读者那里,获得一些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这篇关于本刊“三少”的议论,恰中肯綮,深得我心,不妨让更多朋友看到。


《读书》“三少”

文 | 深雨点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接触的《读书》,与《读书》的“恋爱史”也算够漫长了。最近几年,马齿徒增,怀旧的心情便日益浓厚起来——虽然已经是偶尔才翻一翻《读书》,毕竟还是享受这般藕断丝连的情意——下意识里把它拿来与以前的老杂志风格进行比较,总觉得现在的杂志似乎少了点什么东西,私下一总结,还真给归纳出个“三少”来,不揣肤浅,在这里说一说。

第一,编者与作者、读者的沟通互动少了。记得八十年代的《读书》杂志,几乎期期都有“编后絮语”“读者 作者 编者”这样的栏目,编、读、写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通过栏目互相倾吐心声,你可以听到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吐槽,或者对某本书作者的致敬;可以听到读者对某类话题的热烈回应,或者对某篇文章的恳切指正,一下子缩短了紧密围绕杂志的这三类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而现在的杂志根本看不到这些栏目了。这次搞读后感征文,我想也许就是编者意识到了这个情况,想在这方面做一点努力的尝试吧。

第二,名家撰写的精品系列文章少了。如果我的记忆还算不错的话,记得八十年代的《读书》杂志就曾经连载过董桥、柳苏、王佐良等人的小品随笔,还有孙犁的《书衣文录》、黄裳的《来燕榭书跋》、张中行的《负暄琐话》等。我第一次读到奥登、哈代的现代诗歌,知道这世上还有奥登、燕卜荪等人,就是在一九八七年的《读书》上面读到王佐良先生每期一篇更新的《读诗随笔》。前段时间我突然想起要查一查《美术馆》这首诗,还专门跑到孔夫子旧书网上邮购了好几册当时的老《读书》杂志。

王佐良《英诗的境界》(来源:douban.com)

第三,短小精悍的“豆腐块”文章太少了。《读书》一直以来,都开办有“读书献疑”“读书小札”(有时候又叫“北窗读记”)这样的栏目,专门刊登言简意赅的读书札记、考证文字,短则几十字,长也不过三四百字,往往一事一则,随事立议,或解释一个语词、典故,或谈对某首(句)诗词的理解,甚至只是提出一个商榷意见,总是言之有物,读之有得。以前流行剪报的时候,我就常常把它们剪裁下来,贴在我的笔记本上收藏品读。

八十年代杂志上,这类篇幅长度的文章似乎要多得多,包括其他类似的“补白”“品书录”等,而现在每期最多不超过一两则,给人食不尽意的感觉。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新媒体的时代,也是信息快餐化的时代,微信、抖音差不多垄断了人们日常的碎片化阅读,看纸质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更没有耐心阅读长篇大论式的文章。如果《读书》今后能扩大这类短文章的比例(比如五五开),说不定会更多吸引一批像我这样的怀旧读者吧。

《读书》杂志创刊号封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帖 | 如果你也爱抄诗
唐朝晖:我不会迎合读者,只能寻找知音(2)
还记得《读者》吗?曾经的“亚洲第一期刊”销声匿迹了
张新宝:法学论文的发表及相关问题漫谈(上)
投稿注意事项
“蒙田随笔可能会导致你思考一些不该思考的事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