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劉祖國 王覓|《道教大辭典》釋義辨誤*

*  本文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道經故訓材料的發掘與研究”(18BYY156)、山東大學文學院重大項目“新編《道教大詞典》及道教文獻語料數據庫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受山東大學青年學者未來計畫(2018WLJH18)資助。

** 劉祖國(1981~),男,山東臨清人,文學博士,山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爲漢語史、道教文獻整理及語言研究;王覓(1996~),女,山東臨沂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嚮爲訓詁學。

    1994年華夏出版社隆重推出由中國道教協會和蘇州道教協會合編的《道教大辭典》,這是國内外第一部系統的大型道教工具書,收録近20000個詞條,至今仍是收詞數量最多的一部大型道教辭典。近30年來,道教文獻語言研究蓬勃發展,從語言學和辭書學角度來看,《道教大辭典》尚有不少疏誤。本文選取“義日”“伐日”“天鼓”“天橋”“烏頭”等十個詞條,綜合利用多學科知識,指出《道教大辭典》在釋義方面的一些問題,比如:以偏概全,釋義過窄;詞性認定有誤;上下文語境失察而致誤;知識性錯誤,對有關專業知識不夠瞭解;等等。
關鍵詞  道教  辭書  《道教大辭典》  道經語

20世紀90年代以降,道教文獻成爲繼傳統儒典、佛經之後的又一研究熱點,道教文獻語言研究進入自覺階段,逐漸成爲漢語史研究向縱深發展的新的學術生長點。近30年來,道教文獻語言研究雖已取得一定成績,但與成果豐碩的佛經語言研究相比,尚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諸多空白,其中制約道教文獻語言研究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權威道教辭書的缺位。葛兆光先生是國内較早從事道教文獻研究的學者,在談及道教研究之難時,他指出:“還有一個很直接的原因,那就是道教辭典的編纂還不夠細緻,至今中國還没有一部非常廣博、非常細緻、非常準確的道教大辭典,可是道教偏偏辭彙又非常隱晦、深奥,隱語極多,這使得很多研究者很難深入這一領域。”[1]葛先生所言可謂一語中的,直指問題所在。

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1994,簡稱《大辭典》)是國内外第一部系統的大型道教工具書,其以道教經書爲依據,從中摘選道教常用名詞、術語、短句作爲詞目,全書近20000個詞條,近300萬字,包括道教教理教義、仙籍語論、道經道書、神仙人物、道派組織、齋醮科儀、清規戒律、道功道術、洞天福地、靈圖符篆、儀典節日、仙道禁忌、方技術數、執事稱謂、文化藝術等各項内容。《大辭典》出版以來,嘉惠學林,爲道教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筆者近年專注於道教文獻語言研究,時常翻閲《大辭典》,逐漸發現其在釋義、立目、選證、編校等方面的一些不足,目前尚未見有學者論及此話題。釋義是詞典的核心與靈魂,著名語言學家趙振鐸先生有言:“任何一部辭書,其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於釋義的水平。”[2]從讀者使用和辭書編纂角度來看,“一部詞典最容易招致批評的部分是釋義這一項。這些意見,如果詞典編纂者能有鑒别地吸收,對於釋義工作是不無好處的”[3]。今從《大辭典》中刺取十例釋義有誤或釋義不確之條目試做考辨,求教於方家,希望能爲今後的道教大型辭書編纂修訂工作提供一些借鑒。

1.【義日】《大辭典》146頁:仙道禁忌。謂道士入山出行吉凶日。稱甲子、丙寅、丁卯、己巳、辛未、壬申、癸酉、乙亥、庚辰、辛丑、庚戌、戊午,此是義日,吉(見《上清修身要事經》)。《抱朴子内篇·登涉》:“又謂義日者,支於下生上之日也,若壬申癸酉之日也。壬者,水也,申者,金也。癸者,水也。酉者,金也。水生於金故也。”參見“保日”條。

按:釋文用語不當,表述不嚴謹。“義日”是道士入山出行之“吉日”,而非“吉凶日”。

中古道經多有記載,《上清修身要事經》:“入山良日,保、義、專日吉,

制、伐日並凶。甲子、丙寅、丁卯、己巳、辛未、壬申、癸酉、乙亥、庚辰、辛丑、庚戌、戊午,此是義日,吉。”(32/571b)[4]六朝《赤松子章曆》卷二:“受籙吉辰。甲子、丙寅、丁卯、辛未、壬申、癸酉、乙亥、丙辰、辛丑、丁未、庚戌、戊午、庚辰。已上是義日。”(11/191c)《黄帝九鼎神丹經訣》卷四:“入山當以保日,及義日、專日,大吉。”(18/806a)

黄亮亮博士最新研究指出,受籙吉辰是以義日、保日、專日爲吉。這套時間吉凶在《淮南子》中便已出現,《淮南子》云:“子生母曰義,母生子曰保,子母相得曰專,母勝子曰制,子勝母曰伐。”道經最早記載這套曆日的是《太上靈寶五符序》。[5]《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卷下:“入山水之日,當以保日及義日、專日,大吉,易得道。以制日、伐日入山,必死。”(6/338a)可見,“義日”是道士入山出行之“吉日”。

2.【伐日】《大辭典》466頁:術數用語。謂道士入山出行吉凶日。稱庚午、丙子、戊寅、己卯、辛巳、癸未、甲申、乙酉、丁亥、壬辰、癸丑、壬戌,此是伐日,凶(見《上清修身要事經》)。《抱朴子内篇·登涉》:“所謂伐日者,支干下克上之日,若甲申乙本之日是也。甲者,木也,申者,金也。乙亦木也,酉亦金也,金克木故也。”一作困日。參見“保日”條。

按:《大辭典》釋義不確,“伐日”並非“吉凶日”,乃是“凶日”,不宜入山修行。例如,東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七:“入山當以保日及義

日,若專日者大吉,以制日伐日必死,又不一一道之也。”(28/237a)《上清修行經訣》:“入山良日,保、義、專日吉,制、伐日並凶。”(6/666b)

又,《大辭典》所引《抱朴子内篇·登涉》書證文字有誤,“甲申乙本之日”之“乙本”當作“乙酉”。

3.【天鼓】《大辭典》180頁:(1)養生名詞。以叩齒爲鳴天鼓。《上清修身要事經》:“叩齒、上下相叩,名曰天鼓。”(2)譬語。指耳中之聲也。《靈劍子·引導子午記》:“以兩手心緊按耳門,以手擊其腦户,則聞其聲。”稱爲擊探天鼓。

按:《大辭典》義項(1)釋義不確,釋文所解釋的是動賓短語“鳴天鼓”,並未解釋出“天鼓”具體爲何,書證證明的是動詞用法,亦不妥。

名詞“天鼓”當指人口中正中間的上下牙齒,道經文獻多見。《真氣還元銘》:“大凡服氣導引,須先叩齒三十六通,以集五臟之神。齒爲上下齒,號曰天鼓,神聞鼓聲則集矣。”(4/883b)宋青元真人《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卷上:“叩齒之法,左爲天鐘,右爲天磬,召仙靈也。中爲天鼓,朝上聖也。”(2/261c)南宋陳椿榮《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法》卷一:“叩齒以集神。叩齒之法,左爲天鐘,伐鬼靈也;右爲天磬,集百靈也;中爲天鼓,朝聖真也。叩齒,擊天鼓也。想其聲如鼓,上震頂門,響徹三十二天。”(2/477a)明《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十二:“訖,雙手握固,端坐,鳴天鼓三十六通。叩齒二十四下,兩手相叉,鶴啄六度,摇轉二關九次。”(3/686b)

4.【天橋】《大辭典》181頁:(1)内煉名詞。謂行動時舌拄上腭。南宋王契真編《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復自斗口,則以舌拄上腭,名曰天橋,則超上清而至玉清矣。”指築基功後,下丹田真氣聚集,用意念遷此周流周天時,用舌拄上腭使真氣下降,内丹家喻此爲搭天橋。也稱“鵲橋”(見《崔公入藥鏡》)。(2)星名。天狼五星像天上的橋,因以爲名(見《晋書·天文志》)。

按:義項(1)釋文詞性有誤,“舌拄上腭”是動作“上天橋”,名詞“天橋”指的應是口中上腭。

《太上洞玄靈寶飛仙度人經法》卷四:“舌柱上腭者,名上天橋,則超上清矣。如此則玉清之景,頭也;太清之景,丹田也;上清之景,絳宫也。心爲靈臺,則靈寶之説可見矣。”(10/583b)金王嚞《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夫行功之時,子午起跏趺坐,搓手,如真氣煎體,過天橋、過額顱是也。只教上腮、下腮上,用意分真氣,兩下流轉,太陽元中落於腮,上流牙齒,從左口角、右口角取液,又爲玄珠甘露,用赤龍攪得勻停,漱爲雪花白,有甘味也。”(25/801a)《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經》:“諸藏思之術,吾身左三魂在吾肝中,右七魄在吾肺中,百二十形影,萬二千精光,從吾口中天橋入,上升昆侖之山,範陽之郡,無爲之鄉。”(33/619b)

釋文詞性錯誤不僅僅是釋文與詞目詞性不符、書證與詞目詞性不合的問題,有時由於對詞性把握不准,還會導致釋義錯誤,甚至會造成詞典的“硬傷”。[6]以上二例均存在此問題,值得注意。

5.【烏頭】《大辭典》296頁:(1)中藥名。亦名土附子、烏喙、奚毒。莖、葉、根都有毒。(2)芡的别名。《方言》三:“俊、芡,雞頭也……或謂之雁頭,或謂之烏頭。”注:“狀似烏頭,故以名之。”

按:《大辭典》義項(1)釋義錯誤,“烏頭”亦名“附子”,而非“土附子”。“烏頭”,味辛、甘,温、大熱,有大毒,主治風痹、中風等症。宋寇宗奭《圖經衍義本草》卷十六:“烏頭、烏喙、附子、天雄、側子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長短、似像而名之。”(17/470b)元劉大彬《茅山志》卷十九:“烏頭,性同附子。”(5/629c)

實際上,“附子”與“烏頭”亦略有别,顔師古注《急就篇》言:“烏喙,形似烏之觜也。附子,附大根而旁出也。此與烏頭、側子、天雄本同一種,但以年歲遠近爲殊,采之有異,功用亦别。”《圖經衍義本草》卷十六又言:“《廣雅》云:奚毒,附子也。一歲爲萴,與側同子,二歲爲烏喙,三歲爲附子,四歲爲烏頭,五歲爲天雄。”(17/472c)另外,古人認爲“附子”與“烏頭”生長環境亦有不同,《圖經衍義本草》卷十六:“烏頭、烏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側子,生犍爲山谷及廣漢,今並出蜀土。”(17/472b)現代醫學研究認爲,“烏頭”與“附子”並非同一物:“烏頭,現稱川烏,爲毛茛科植物烏頭的乾燥母根的加工品;附子,爲毛茛科植物烏頭的乾燥子根的加工品。”[7]

《大辭典》義項(2)書證文字有誤,引文首字“俊”,當作“

”。《方言》第三:“
、芡,雞頭也。北燕謂之
。青徐淮泗之間謂之芡。南楚江湘之間謂之雞頭,或謂之鴈頭,或謂之烏頭。”2016年中華書局出版以宋慶元六年(1200)會稽李孟傳潯陽郡齋刻本爲底本印行的《方言》,編者注云:“'
’,字書所無。戴、錢校本作'
’。”[8]義項(2)書證中“俊”字,乃轉引底本“
”而誤,“
”本身亦有問題,揆之古代文獻用例,當改作“
[9]

6.【巧醫】334頁:稱謂語。指技藝高明的醫生。《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論治病略例第三》:“凡醫診候,固是不易。又問而知之,别病深淺,名曰巧醫。”

按:釋語表述不確,“巧醫”並不是指技藝高明的醫生,而應是“指通過切脈才能診斷病症的醫生”。這屬於隱性的知識錯誤,“這一類錯誤往往具有較强的隱蔽性”,“專業人員如果不對相關的資料進行核查,僅憑詞條所提供的書證也是不易發現其錯誤的”。[10]

中國傳統醫學將分别掌握四診技術的醫者劃分爲神、聖、工、巧四個層次。[11]《難經·神聖工巧》:“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據此可知,望診即能判别病症的是“神醫”;需要聞診就能診察推斷疾病的是“聖醫”;需要對話,向病人及其知情者詢問疾病的發生、發展情況和症狀等來診斷疾病的是“工醫”;需要切脈才能知道所患疾病的是“巧醫”。元吴澄《吴文正集》卷三一云:“夫古昔神醫之望,聖醫之聞,工醫之問,未嘗以色,以聲以味也。今神、聖、工三法不存,獨巧醫切脈候氣一法行於世,而堯夫觀物以色氣味者,其學亦無傳。”

神、聖、工、巧分别對應的是望、聞、問、切,道經中“神聖工巧”引申指高明的醫術,形容醫術高超。南宋寧全真《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六一:“或舟車日闢、曆江湖而挾霧披霜,或習岐黄神聖工巧之傳,或精袁李靈奇變通之授,或風斤月斧業超匠石,或雲笙煙笛技冠鈞韶。”(7/308c)又,卷一一六:“某上啟靈寶天醫司靈官仙衆。伏以地水火風,病不離於四大。神聖工巧,醫實贊於三才。”(7/544c)明周玄貞《皇經集注》卷十:“醫者,宜也。藥與病宜,除其疾障也。世醫察形辨理,愈人之疾,拯人之急,以藥去病,利人之生,有神聖工巧之名。”(34/720b)

7.【下壽】《大辭典》110頁:指二十、三十歲而死亡者。《長春真人西游記》:“人生壽命難得,且如鳥獸歲歲産子,旋踵滅亡。壯老者鮮,嬰童亦如之。最故二十、三十爲之下壽。”

按:《大辭典》釋義不周,以偏概全,釋義過窄。

“下壽”是指最低的年壽,然所指年齡具體不一,並不限於二三十歲而死的人。《漢語大詞典》釋曰:“古人將壽命的長短分爲上中下三等。下壽有二説:一説六十歲爲下壽,一説八十歲爲下壽。”[12]

道經中“下壽”具體所指的年齡,與世俗文獻不同。通觀《道藏》,除《大辭典》所指出的二三十歲而死者,另有六十歲、八十歲、一百二十歲三種情況。

“下壽”爲六十歲者,例如《太平經鈔》卷二:“上壽一百二十,中壽八十,下壽六十。”(24/317c)宋薛道光、陸墅、陳致虚注《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卷一:“上陽子曰:經云:夫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2/975b)元傅飛卿《高上月宫太陰元君孝道仙王靈寶淨明黄素書·序例》:“自壯至下壽六十,乃老耄至歲,乃衰敗之時。”(10/502a)

“下壽”爲八十歲者,如五代杜光庭《太上宣慈助化章》卷五:“削除三官上計死籍,定上生名之簿,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歲,下壽八十歲,延命生算,扶衰度厄,追魂拔魄,倍倉益禄。”(11/332a)《元辰章醮立成曆》卷上:“黄帝之時人民,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歲,下壽八十歲,三期已下,皆被天枉。”(32/710a)

“下壽”爲一百二十歲者,如北宋施肩吾《西山群仙會真記》卷二:“大壽一萬二千歲,守樸任具,雖亡而道不亡也。中壽一千二百歲,留形住世,道在而身亦在也。下壽一百二十歲,知之修煉,可以安樂延年。”(4/429c)

8.【發陳】《大辭典》428頁:喻春季節氣。修道者應注意之事宜。《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一:“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

按:此例釋義不當,定性錯誤,未能準確揭示出詞條基本内涵,應釋爲“指春天萬物生發”。查考中國傳統醫典,《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辭典》解作:“發散敷陳,形容春季萬物生發的氣象。”[13]

“發陳”語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唐王冰《黄帝内經素問補注釋文》云:“春陽上升,氣潛發,能生育庶物,陳其姿容,故曰發陳也。謂春三月者,皆因節候而命之。夏秋冬亦然。”(21/8c)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三六:“季春,是月也,萬物發陳,天地俱生,陽熾陰伏。”(22/255a)宋唐淳《黄帝陰符經注》:“龍蛇起陸者,春三月也,萬物發生,天地發陳,龍蛇起陸。秋殺春生,道之理。”(2/807b)元李鵬飛《三元延壽參贊書》:“《内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夜卧早起,生而勿殺。逆之則傷肝,夏爲寒變,奉長者少。”(18/540b)

9.【容平】《大辭典》837頁:喻秋分節氣。《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一:“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毋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則傷肺。”

按:此例釋義不確,“容平”爲形容詞,指“平和安順”,形容秋季三月盛實穩定。

“容平”語出《黄帝内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三月,此謂容平。”(21/9c)《黄帝内經素問補注釋文》曰:“萬物夏長,華實已成,容狀至秋,平而定也。”(21/9c)《大辭典》所引《備急千金要方》書證中“此謂”一語,並非下定義之用,衹是引出形容詞而已。《大辭典》釋義將“容平”與“秋分”等同,不妥。

宋蕭真宰《黄帝陰符經解義》:“迨夫盜雲雨之滂潤、山澤之産育,順其發陳,因其暮秀,任其容平,乘其閉藏,自六化以推勝復淫沉虚實之因,自六變以知甘苦辛鹹酸淡之味。”(2/782b)從“發陳”至“暮秀”,再到“容平”,直至“閉藏”,形容的是一年氣候的變换輪轉,“容平”並非局限於“秋分節氣”,而是形容整個秋季。

《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辭典》將“容平”與養生之道聯繫起來:“形態平定,形容秋季萬物成熟穩定之象。秋季陽氣開始收斂,萬物失其夏季蓬勃茂盛而成熟平定。人們養生也應與自然界這一氣象相適應,要早卧早起,保持精神情緒穩定,爲秋季養'收’之道。”[14]此可爲輔證。

10.【冷氣】《大辭典》566頁:服氣名詞。指唾液。《正一法文修真旨要·服氣訣》:“若氣液滿於口便蹙咽下者,此名爲冷氣也。”參見“暖氣”條。

按:《大辭典》書證摘録不全,對上下文語境失察,而致釋義疏誤。《正一法文修真旨要》原文:“暖氣者,從五藏中出,鼓於口久,令氣在口暖極熱,咽,此謂暖氣也。若氣液滿於口便蹙咽下者,此名爲冷氣也,亦云秋冬宜服暖氣。”(32/574b)“冷氣”爲内煉名詞,與“暖氣”相對,指服氣時不含暖便咽下的體内元氣,源生於腑髒之中,可以治療虚熱之症,“冷氣”多於春季和夏季服。

道藏屢有使用,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五六:“五臟相逢,内外相應,各各有元氣管系連帶,若論元氣流行,無處不到。……雖云呵、呬、呼、吹、噓、唏一六之氣,不及冷、暖二氣以愈百病。夫節氣從容稍久,含氣候暖而咽之,謂之暖氣,可愈虚冷;若纔節氣,氣滿便咽,謂之冷氣,可愈虚熱。”(22/391c)又,卷六二:“用此得冷時用熱氣,寒不能寒,得熱時用冷氣,熱不能熱,得熱時用熱法,如冷時用冷法,依熱法不至熱,即引入息自然冷,出息始得作熱,入息極作熱不得此是自法。”(22/437c)《太上養生胎息氣經》:“凡服氣,静室安坐,寂然瞑目,努腹鼓腮,令氣滿口,即氣腸開,叩齒咽之,九下爲一息。春夏服冷氣,秋冬服暖氣,每夜至五更,即以兩掌掩口,著力掌中,取津液拭摩面,皮光澤,時時含棗蜜湯助之,日日減食,朝朝進氣,氣即易成。”(18/403b)

“冷氣”又作病症名,《中醫大辭典》收録此病症,釋云:“臟腑之氣與寒冷相搏所致的疾患。”[15]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冷氣候》:“夫藏氣虚,則内生寒也。氣常行府藏,府藏受寒冷,即氣爲寒冷所並,故爲冷氣。其狀或腹脹,或腹痛,甚則氣逆上而面青手足冷。”宋《聖濟總録·諸氣門》:“冷氣者,因寒冷搏於氣所爲也。……若人呼吸少氣,脅肋刺痛,皮膚拘急,惡寒戰栗,百節酸疼,咳嗽聲嘶,膈脘否塞者,冷氣之爲病也。”

道書中亦記載了不少治療“冷氣”的藥品丹方,以及患“冷氣”後的飲食禁忌。例如,唐沈知言《通玄秘術·青花丹》:“此丹治霍亂,肚脹冷氣,小子疳,痐腸風,女子血氣一切冷疾。”(19/357c)唐末五代劉詞《混俗頤生録》卷上:“又生菜、茄子,緣腹中常冷,食此凝滯難消之物,多爲症塊。若患冷氣風疾之人,更須忌之。”(18/515a)道經中所指“冷氣”病症即此症,《大辭典》應增補這一義項。

通過對以上十個條目的探討,可以看出,《大辭典》釋義疏誤表現在多個方面,主要有:以偏概全,釋義過窄;詞性認定不當;上下文語境失察而致誤;知識性錯誤,對有關專業知識不夠瞭解;等等。《大辭典》至今仍然是收詞數量最多的一部大型道教辭典[16],在釋義時應盡力做到準確嚴謹、規範簡明、概括完備。然因書出衆手,《大辭典》在詞條釋義方面尚有不少可商之處。衆所周知,辭書編纂須由語言學者主導或參與,但國内目前所見的近十部道教辭典皆由道教界人士編定,從語言學、辭書學的眼光來看,這些辭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種問題,諸如詞條失收、義項缺漏、釋義不精、書證有誤等。

中華民族有盛世修典的傳統,隨着近30年中國學術的飛速發展,有必要在充分吸收各界研究,特别是語言學、宗教學、哲學、醫學、文獻學、歷史學等多學科最新成果的基礎上,集合國内有關方面力量,通力合作,對《道教大辭典》進行系統的修訂,努力打造一部全面、精確、權威的道教大辭典,這有利於傳承弘揚土生土長的中國道教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用具體實在的材料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産。


注释:
[1]葛兆光:《道教與唐代詩歌語言》,《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第10頁。
[2]趙振鐸:《辭書學綱要》,四川辭書出版社,2020,第129頁。
[3]黄建華:《詞典論》,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第85頁。
[4]本文引例均據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聯合影印明本《道藏》,若引文在《道藏》第10册第829頁第1欄,則用“10/829a”表示,abc分别表示第123欄。
[5]黄亮亮:《〈赤松子章曆〉與早期方術的比較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大學,2020,第26頁。
[6]曲文軍:《〈漢語大詞典〉疏誤與修訂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第34頁。
[7]王豔、李偉、孫寧寧、李明:《兩漢時期烏頭與附子的認識及使用》,《浙江中醫雜志》2020年第9期,第628頁。
[8](漢)揚雄:《方言》,中華書局,2016,第186頁。
[9] 華學誠匯證,王智群、謝榮娥、王彩琴協編《揚雄方言校釋匯證》,中華書局,2006,第199200頁。
[10]曲文軍:《〈漢語大詞典〉疏誤與修訂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第9頁。
[11]賀曉慧、徐永豪:《之底藴辨析》,《中醫藥學刊》2002年第1期,第81頁。
[12]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5,第328頁。
[13]李振吉主編《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辭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第120頁。
[14]李振吉主編《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辭典》,第332頁。
[15]李經緯、鄧鐵濤等主編《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第808頁。
[16]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收録辭目一萬五千餘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今日道历 | 每日一道
道教(诸真圣诞)朝山进香祈福文疏
道教地煞七十二术及天罡三十六法
五老君
苏晓威:中国早期文献及考古材料中黄帝形象的研究
道教四大名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