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盘点青岛那些旧书阁:褐木庐被称世界级图书馆
不久前,家住平原路8号的张育龄向有关部门反映所居老楼墙体开裂的状况,湮没于青岛历史尘埃中的藏书家张铮夫(又名张镜芙)和他所创建的藏书楼——千目庐,再度浮现,让人们追忆起那些散落于老城街巷斑驳楼宇之中、曾经光耀城市文脉的书阁传奇。
青岛第一座现代意义的公立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再领全国风气之先。从不轻易示人的藏书楼,到面向公众开放的公立图书馆,青岛与书的缘分,延续百年如星云明灭,作为书之载体的繁华和影响力令人咂舌,而那些曾经耀目的旧址,如今绝大多数已消失殆尽,仅余一个名号,即便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青岛,也再难确认它们昔日的确切所在了。
平原路8号的千目庐
张铮夫,出身于诸城的名门望族,在青岛就读礼贤中学(今青岛九中),一直居住在平原路8号的那幢小楼中。青岛文史学家鲁海对于这位曾供职于市图书馆的昔日前辈同事、擅长目录之学的同道景仰有加,在其所著的《书林撷枝》一书中,记录了这位藏书大家的诸多旧事。
因为有家学之承兼又家境殷实,张铮夫大力收购图书,常去到北京和天津的书店采购,凡遇到目录方面的书籍,都尽力购得;在青岛,他与书商的往来也十分密切,各地流入青岛的书,书商们也会先请他过目。他收藏的古籍众多,尤以目录学专著见长,这也是藏书楼名为“千目庐”的原因。这些目录学图书中既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经典,也有《镜天阁书目》、《诸城艺文志》等罕见书目,其中以刘喜海嘉荫阁写本《刘氏天一阁见存书目》最为珍贵,而据说,这本书目,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自己也都没有留存。
在鲁海的记述中,解放后张铮夫供职于青岛市图书馆,他会定期到造纸厂抑或废品收购点走走,淘出许多珍贵旧书。他在千目庐的藏书也在此时有了新的去处:目录学著作,囊括了历代公私簿录1041种,3597册全部售予当时尚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图书馆,并编有《千目庐鬻书书目》;所收藏的山东人著作,则有80%捐献给了青岛市图书馆,市图正是以此为基础,又加之郑爰居、张公制等人的捐赠,编写《明清两代山东人著作书目》,它成为市图乃至整座城市引以为傲的财富。
据说,随后青岛市博物馆成立,从这批珍贵古籍中又择选善本书,成为市博的馆藏。而令人心痛的是,千目庐当时留下来并没有捐出的藏书,则几乎完全毁于“文革”,张铮夫也逝于那场浩劫中。
福山支路6号的褐木庐
在青岛众多旧书阁中,宋春舫创建的褐木庐名头最大,它被称作“世界三大戏剧专业图书馆”之一。名字则取自世界三大戏剧家褐伦伊(今译:高乃依),木里瑞(今译:莫里哀)和卢辛(今译:拉辛)的译名首字组合(今译名不同)。梁实秋作为褐木庐的读者,曾经对这处位于今福山支路6号的小楼有过描述:“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不与其寓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幽,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太平清话》:李德茂环积坟籍,名曰书城。我想那书城未必能和褐木庐相比,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的,柜比人高,但不及栋。”
在《书林撷枝》中,鲁海这样记述:1928年,宋春舫来青岛,先住在老友、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位于观象二路的家中,正是在此地,宋春舫与老友共同提出青岛应建海洋研究所的设想,后有关部门在青岛观象台设海洋科,宋春舫受聘担任科长,这被看做是中国现代海洋科学史的发端。由此,宋春舫寓居青岛,并将他对戏剧艺术的挚爱凝聚成为一座私人图书馆。据说,那时宋春舫从欧洲带回的戏剧图书,单是《哈姆雷特》就有六个版本,有的在英国也属罕见本。
与传统的私人藏书楼不同,褐木庐虽未公开声言对外开放,对友人却格外慷慨。彼时上海的戏剧家李健吾,还有梁实秋、孙大雨、洪深、章铁民、张友松等戏剧界、翻译界人士都曾光顾于此,甚至于有国外的读者写信来要求借阅,褐木庐都来者不拒。还有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
跨界海洋科学、戏剧界,又曾身兼市政府参事的宋春舫,在鲁海眼中始终是个谜,他向记者表示:一直都想不通,宋春舫在青岛开设褐木庐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此前在青岛创建水族馆时,作为筹委会副主任的他也出现在现存的捐款碑上,600元大洋是私人捐款中最多的一位。
1938年,宋春舫病逝,褐木庐的藏书大多运往了上海,如今的小楼,青石楼面虽现沧桑却形色依旧。
德县路2号的胶州图书馆
如果视曾被称作“柱下史”的老子为首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根据图书馆史,最初的图书馆被称作“藏室”,后一般称“藏书楼”,虽分公有与私有两类,但只有保存文化典籍的作用;直至清末,才开始创建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
目前公认的中国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是宁波的天一阁,据说不仅不公开对外借阅,就连本家族人员,也不能独自一人登阁。而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公立图书馆,是1909年开始筹建的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1912年正式对外开放。不过青岛的文史学者鲁海在接受采访时却认为,在1909年兴建的青岛胶州图书馆,对外开放时间应早于前者,应该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公立图书馆。
这座“胶州图书馆”,就位于今天的德县路2号,现为市南区人民检察院的办公场馆,而在百年前,它是率先在国内引入了西方现代图书馆机制的公立图书馆,不仅用以藏书,还对外提供阅览和外借服务,成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有历史档案表明:1907年,胶州图书馆的藏书就有7650册,以德文为主,辅以中英文,每周借阅可达200人次。其后迁至当时的伊伦娜路(今湖南路)再建馆舍,地址不详。
莒县路2号的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
与曾经的胶州图书馆仅隔了一个路口,就是位于莒县路2号的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旧址。其中一户居民将自己位于路口的房子辟了一间咖啡店,老板向记者重申,因为楼内居民都了解老房子的历史,所以对于房子的内外部结构不敢轻易改造,相关部门也曾对部分坍塌的楼梯复原修缮,因此这处建筑基本维持了上世纪20年代图书馆开放之初的原貌。他指着楼院的入口表示,这个双扇门的门洞,应该算作青岛同类型的老建筑里最大的一处门洞了。
作为青岛市图书馆的前身,有档案记录显示,建于1924年的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最初与公立通俗讲演所共用一楼,1925年至1928年的年经费为2020元,藏书6893册,月均读者1200人,演讲的听众日均可达60人以上。1929年,国民政府接管青岛,遂扩建为市立图书馆。这时,图书馆下设的大港、东镇、沧口、李村四个分馆也相继开放,流动书库业已在各乡区小学巡回流转。
如今沿百年木结构扶梯拾级而上,在二、三楼层之间,还可见“寰海镜清”的牌匾高悬,似是始于图书馆初建时的老物件。
●链接:还有这些藏书楼或隐或逝
●广西路13号米维斯基图书馆:
这里曾是国际人士的文化活动中心。有米维斯基图书馆,是专门针对外籍居民的俄文图书馆,有犹太人协支创办的图书馆,还有世界语学校和它所属的图书馆。
●上海路7号尊孔文社藏书楼:
清末民初,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创办了尊孔文社,诸多饱学之士多集于此,随后建一图书馆于侧,延古之称谓,名尊孔文社藏书楼。虽名藏书楼,性质上已是为公众服务的现代图书馆。由寓青的恭亲王溥伟题写匾额,所藏中外图书各半。后卫礼贤归国,带走部分图书,还有一些流入礼贤中学图书馆和青岛市立图书馆。
●栖霞路5号法文图书馆:
由法国所开设的以普及和推广法语为使命的民间组织“法语联盟”创办的外文图书馆。
●信号山路郑爰居的寒松堂:
郑时,字爰居,金石学家、藏书家,书斋题为“寒松堂”,解放后任青岛市文管会主任,为国家从民间搜集大批文物、古籍,自己的许多藏书也捐献给国家,青岛市图书馆部分古籍即他的捐赠。他个人藏书达两万余卷,七千余册,包括许多珍贵的抄本书、稿本书。
●王村路2号丁惟芬的诂雅堂:
丁惟芬,早期同盟会领导人之一,曾居青岛王村路,斋号“诂雅堂”。藏 书新旧均有,藏书以继承父、祖所藏为主。多文字音韵学图书,擅目录学、版本学,与王献唐多交流版本之学。
●伏龙山路孟昭鸿静远堂:
山东著名藏书家孟昭鸿,其斋号为“静远堂”,他居住在伏龙山路(地址不详)。藏书最多时达十万卷,全为古籍线装书。晚年,藏书大半散佚。《自述》曾写诗感叹:牙签十万富收藏,一邑人推静远堂。三世校雠多善本,今生零落旧缥湘。
●观海二路王献唐的双行精舍:
王献唐,史学家,目录学家,斋号双行精舍,他在书上题跋很多,辑印出版有《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共三集。
●湖南路39号东莱刘占洪:
作为青岛四大家族之首的刘子山的儿子刘少山,热衷藏书,所承父产,几乎全部拿来购集图书。曾以巨资购得《楚辞集注》孤本,捐献国家。虽无斋号之名,却有藏书印“东莱刘占洪字少山藏书之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书馆是天堂 也是学校
【书楼】宋春舫褐木庐:专藏洋文戏曲,书票受人关注
宋春舫在青岛
宋春舫褐木庐藏书蠡测
“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
淘旧书者的四种痴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