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天埋首故纸堆的都是老学究?一大波美女正在缓缓走来……

每天埋首故纸堆的都是老学究吗?如今,有这样一群人,正透过发黄的故纸堆渐渐走向大众视野,她们年轻却沉稳;她们热情洋溢却甘坐冷板凳;她们不惧脏乱与枯燥,在故纸堆里奉献着挺直的脊背与无悔的青春,她们,就是让千年古书重放光彩的女修复师。

在古籍修复行业里,目前多数工作者都是女性,这或与女性做事较为细致的天性有关。她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拆书、补书、订书、压平……让古籍再生,为古籍续命。她们默默无闻,她们宠辱不惊,对她们来说:这条路很窄,但是很长。

今日特推出人物专访:80后女修复师高慧云,让我们走近她的工作间,了解古籍修复师们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让千年古籍重放光彩
古籍“续命师”高慧云



一提到“历史”首先想到的是渊源5000年的中华文化,但是历史,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人事物的上一秒。“历史”是时间的故事,是我们和时间交流的唯一方式,而直观上我们只能从文物和典籍中来了解它,正是为了让人们不忘记历史和我们曾经的辉煌,才有了一代一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牺牲。

修补破损古旧图书是一项特殊技艺,在历史长河中,脆弱的书籍经过聚散转手、天灾兵焚,许多遭受损毁,有的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因而,各界人士将这项技艺誉为古旧图书的“续命汤”。古籍修复技艺还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几经联系,记者在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见到了古籍修复师高慧云,一天的言谈中她始终不疾不徐,大概,这就是做这行磨砺出来的“慢性子”吧。

高慧云与她修复的金镶玉古籍,我们眼中神秘的历史文物,对她而言,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



01

一道房门,两个世界

2016年12月4日,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专业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课教师高慧云在她的工作室与记者见面。

工作室在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西南角一栋独门小楼地下二层的尽头处,古籍修复师高慧云正在忙碌着。照明灯下,毛刷、糨糊、剪刀、绵纸在她的手中交替使用,而“手术台”上正在接受抢救的“病人”,正是一本本“病入膏肓”的古籍。“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清代《装潢志》中的这段话,是对修复师最形象的比喻。高慧云觉得,在修复成功一本古籍时,真就像一位外科医生解决了病人的病痛一样,充满了成就感。


工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修书工具,看上去就像是拯救古籍的“手术台”。


今年36岁的她,已经在这份小众甚至边缘化的工作上,坚守了十多年。修复、碑帖、古董字画……10多年间经她手修复的古籍已经多达数千册,其中不乏珍贵的宋元版本以及及众多明清内府本精刻本。2006年,高慧云从河北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先是帮忙给在文物局工作的亲戚修复旧书,后来慢慢摸索,又经过专业培训,终于正式走上了古籍修复这条道路。

“枯灯独坐”“皓首穷经”,是记者最直接的观感。时间的长与短,快与慢,在这些古老的典籍身上,时间仿佛停滞了一般。高慧云每天要面对的便是这些历尽沧桑、“身患疾病”的古籍。“有的书叶面目全非、破败不堪,而南北方的书也不同,北方多是虫蛀、鼠,南方大多是潮湿、霉蚀,还有酸化、老化、火烧、使用中的磨损等,需要古籍修复师开出不同的修补方案。就像全科医生。”但和医生看病不同的是,修复古籍并非要把古籍修得焕然一新,而是力求恢复其原本样貌,修旧如旧。


02

穿越千年的神秘,

她们手中的日常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向来是书画修复行业的准则。经过世代总结,修复师为古籍修复立下了“整旧如旧”“修旧如新”“最少干预”“可逆性”四大修复原则。

纸浆修复工艺的步骤大致如下:第一阶段:选纸、制浆——根据被修复古籍的纸质选择纸浆材料,将纸浆草料原纸放入搅拌器中,加入水、悬浮剂,搅拌粉碎均匀,随后取出纸浆备用。第二阶段:滴补——将需要修复的古籍平放在手工抄纸帘作的修补架上铺平,将上述制备好的纸浆装在滴管中对估计破损处进行滴补,利用纸浆成纸时结合力、纤维的互相交织力及悬浮剂的粘连作用自行完成修补。第三阶段:取纸、装订——将修补过的古籍从修补架上取下,平放在吸水纸上,吸水,自然晾干,取下装订,即修补工作。


小心翼翼地涂抹糨糊。


“修复古籍和修补普通图书可不同,修补图书人人可以做,没有那么深奥,修复古籍可是有很多弯弯绕。修补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材质。单就粘贴用的糨糊来说,就有点儿特别”,高慧云说,人们平时粘书直接用胶水、糨糊就行,古籍修复所用的糨糊可不同,她所用的糨糊是自己纯手工制作的:提取面粉将其揉成面团,放在水里不停地洗、不断地揉,剩下的除了面筋就是水,将水晒干就是小麦淀粉。再将风干的小麦淀粉直接放进容器,一边冲水,一边搅拌,“这时速度要快,否则会冲不成功”,用冷水调成浓度较高的液体。随后,一边用滚水冲,一边用冷水调,调成适合自己需要的浓度。然而不过是古籍修复二十几道工序中的一道。

古籍修复虽是口口相传千百年的传统技术,但近年来,国内的古籍修复师也在探索新的技术。一会儿,高慧云拿出了她的法宝———原味咖啡她们用传统的国画染料调色后用来给新纸染色,以做到“修旧如旧”,像极了原味咖啡。

修复后的古籍页面。


在古籍修复师高慧云眼中,每册古籍都有着沉浮的命运和不凡的由来,而他们这一职业,既融入了考古的厚重,也有医生的缜密,甚至还要有双美学家的眼睛。与老一辈修书人的相比,高慧云觉得现在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工作者,“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比如古代汉语、文献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最好还能掌握一些历史、美学、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再加上耐心、细致、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够游刃有余地胜任工作。”


03

岁月静好,内心期待

这个看似“岁月静好”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除了吃饭和散步,其他时间都在工作。”高慧云说,“喷水、压平、测量、上胶、贴纸……一本书有多少残页,就要重复多少遍相同的工作。一部书修下来快的要半年多,慢的要好几年。古籍修复工作在外人看来很神秘,其实它就是这样的简单、重复又略显枯燥,非得是能坐得住、静得下来的人才能干好。”简简单单三个字“坐得住”,已将他们与大多数普通人区别开来,“就像现在学习修复文物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坚持下来的却没有多少,毕竟在这个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社会,恪守内心的平静真的太难太难。”

“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比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就先后开设了数十期各类古籍修复培训班,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学都开设了古籍修复专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人们对这个行业了解的太少,甚至不知道有这个行业,或是因为这项工作的寂寞枯燥,或是因为找不到组织,真正传承下去的还是很少。”高慧云也向记者表示了对古籍修复从业人员现状的担忧和困惑。“希望真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古籍的人了解从事这项工作,能够把这项事业传承下去”。


学生们正在高慧云的指导下练习装订。


采访最后,记者问高慧云如何能坐住这几年的冷板凳?她说道:“当你看到一本本残损的古籍,经过你的手,皱痕得以舒展、被虫蛀的缺失得以补齐,你延长了它的寿命,保护了文化,成就感就油然而生。只要有纸质书籍存在,我们这行就有存在的必要,哪怕最后就剩一个人。我们这行路很窄,但是很长。

藏书报服务纸质精品收藏    助推人文经典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工匠筑梦 | 潘美娣:故纸堆里的“白衣天使”
欣赏| 古籍修复师 延续文明记忆
四川古籍修复师 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古籍御医科学治书:复活历史记忆
工匠筑梦 | 邱晓刚:执着而不走寻常路的修复师
他们在厦大修几百年前的文献!第一课学打糨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