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国游学记:西文书修复盛宴

《藏书报》2018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7-102.






2014年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以及中山大学图书馆签署了联合培养文献保护与修复方向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协议,并于2015年正式招收全国第一届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作为全国首批开展文献保护与修复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自协议签订以来,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就一直积极探索和寻求此类研究生的最佳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西文书修复与整理实践教学活动”等,开拓了学生眼界,对于全面了解国内外行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积极意义,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游学记

西文书修复盛宴

2017年11月5-11日,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2016级文献保护与修复方向图书情报专业硕士12人,在张琦老师的带领下赴德国开展西文书修复与整理实践教学活动。

董天舒

巴伐利亚图书馆

从广州起飞,中转北京,到了慕尼黑。

 

这里,是我们的第一站——巴伐利亚图书馆。

 

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的前身是作为皇家图书馆存在的。因为德国历史上没有真正的国家性图书馆,如今几个政治区域性图书馆就扮演了国家图书馆的角色,巴伐利亚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建筑。进馆的第一扇弧形门窄而低,进入后馆内光线昏黄暗淡,左右立着圆形柱子,弧形的棚顶上挂着发金色光的吊灯。正前方是高高长长的台阶,终点通向的是一片光明。让人联想到:置身于繁杂浮躁的时代,人难免变得孤独与晦涩,而读书则通过悠长的台阶,带领人们的灵魂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打开这扇门,所到之处尽是温暖与明亮。

 


这扇“知识的大门”敞开后,前方是两个创始人Arbrecht V. herzog V. bayern 和 Ludwing L. Koenig V. bayer 的雕像,前者创立了巴伐利亚图书馆的前身,后者是这座建筑的创立者。头顶的墙壁上印着三种图案,代表着不同的藏品:第一种刻着音乐图标,代表着馆内的乐谱藏品;第二种图标是书籍。有意思的是第三种图案,刻着“010010010”数字,代表着巴伐利亚馆藏的数字化资源。在这里,读者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纸质书籍,因为图书馆已将全部书籍依据年份进行编目,读者只需根据图书馆数据库提供的书籍目录和摘要预约,就会有馆员依据编码到库存处提取。为快捷地运输读者指定的图书,图书馆设置了一套自动化流程,馆员将挑选出来的书籍放在盒子里,通过电脑录入后,由传送带直接送往不同楼层的借阅区。这种将图书与阅读区区隔开来的做法,有利于控制和保障图书的恒温恒湿,对保护纸质书籍有利,但另一方面也向意图“随手翻翻书”的读者关上了一扇门。


在书籍保护方面,图书馆还与谷歌合作,将大部分馆藏图书进行数字化扫描,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库,世界各地的读者都可以通过谷歌在网上免费获取PDF格式的电子书籍。另外,该馆的书架底部全部深埋在地下,这保证了书架的稳定性;一排排书之间,可以看到许多颜色的卡片,这是馆员抽出需要的书后,在这一位置所做的记号,便于图书返还后归位;图书馆在每个楼层设有排风装置,等等,这些都有利于书籍的储存。

 

巴伐利亚图书馆楼梯狭长而规整,大厅干净明亮,有着欧洲公共场所特有的、淡淡的清凉香气,两盆样貌生机的绿色植物做点睛,简洁又不失明亮色彩。

 

作为我们重点参观的修复室设立在底层,接待我们的老师准备了热茶和饼干,暂作休息的同时,向我们介绍了修复室的一些工作内容:预防性的保护,比如为一些书籍做书套;布展,为图书馆举办的艺术品展览做筹备;与多家单位合作进行古籍数字化;接收其他馆的藏品进行修复,等等。

 

休息后,几位修复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几个典型的修复案例。例如,有一本书是整体结构坏掉,在书脊处断开,老师将一片极具韧性的染色羊皮纸作为连接媒介,一部分置于书芯,一部分插进书板里面,将书板与书芯重新连结。最后用无酸卡纸做了一个书套便于保存。而另外一本结构破损的书处理方式则是在第三叠处穿线,与外侧的书板缝合起来。

 

两位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生正在巴伐利亚图书馆实习,她们向我们介绍了近期的研究成果。巴伐利亚图书馆藏有纸莎草纸成品大概700多件,这两位研究生中的一位目前研究的就是纸莎草纸修复。过去,纸莎草纸文献的修复是直接将其夹在两层玻璃中间,然后用胶带粘牢。这样做的后果是:经过几百年后,普通玻璃很容易破碎,破碎的玻璃坚硬锋利,对原物会造成损坏;纸莎草纸夹在玻璃中间,很容易产生静电,在揭开玻璃的同时,中间的静电会带走许多细小的字迹。而她修复纸莎草纸文献的方法是,将纸板依据原物的形状挖空,把纸莎草纸嵌入纸板中间,用日本纸裁成纸条,沾微量的浆糊,在几个结点上做连接,再用特制的玻璃夹住,这样就避免了原物直接接触玻璃造成摩擦。对于纸莎草纸的清洗,她提到了用无纺布清洗的技术,无纺布能够吸收书粉的同时高效清洁,避免原物沾水。


Yuhui Liu是中国的留学生,她做了一个日本纸与迎春纸(丹寨)的对比研究,通过比对两者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纤维撕拉时的差异、所用纸药的不同,得出迎春纸更具柔韧性和延展性。日本纸不容易撕断,这是因为撕拉时,它的纤维在显微镜下能发现断裂;而迎春纸容易撕断,这是因为在撕拉过程中,纤维并没有发生断裂,而是里面的纸药开裂,纤维只是发生了分离。她还带我们参观了巴伐利亚图书馆为修复室提供的先进设备,把纸张放入该设备,可以看清楚纤维的运动状态,呈现高清晰度的图像。

 

从巴伐利亚图书馆出来的时候,导游紧张的催促,中餐厅就要关门了。大家十个小时未进食,看到饭菜都极力夸赞好吃,导游笑着说:“你们这是被饿坏了,老板娘多少年没听到别人夸饭菜好吃了。”

 

几天后再回想那一餐,确实不算好吃,但刚从巴伐利亚图书馆出来时的兴奋情绪,给这饭菜加了特殊的佐料,难吃的滋味也变成了香甜的口感,一桌子人,吃得满是欢喜。


Monica工作室


Monica是德国著名的古籍修复师,她的工作室在索林根,主要做清洁和简单的修复。业务范围既有公藏单位也有个人。


对于私人书籍的修复,Monica的工作步骤是:首先做清洁,接着拟定一个相对完善的修复计划,这取决于藏品价格的高低,如果价值不高就做一个盒子,进行一些简单的修复。价值较高的藏品,就要对书板进行修复,而书板的修复比较耗费时间和资金。


在客户将藏品交给她之前,她会要求客户填一个表格,写明他们的修复意向,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这样的表格细微到每一个细节。表格也相当于一份合同,在修复前注明各项条款,以免日后的麻烦。Monica向我们展示客户填写的意向,短则几页,长则厚厚一沓。

  

有一本体积很大的《圣经》,这本《圣经》有着需要两个人才能将其抬走的重量。其书脊有裂痕,书板有破损。她将木条削成平面,插入书板,涂上了浆糊。


在这本书的修复过程中,有一片长方形的浆状物,Monica重现了这种工具的制作过程。她把罐子里的物质挖出一勺放在烘焙纸上,摊成长方形,然后压实,用胶布粘住。这种浆状物替代水的功能,能起到润湿纸的作用,将这片浆状物放在书页上,大概几分钟,书页就会被润湿。喷水润湿不能完全掌控湿润程度,容易潮湿过度,而这种工具的好处在于,润湿程度是可控的,这样的浆状物每包大概可以使用一周。


科隆保护科学研究所(CICS)


CICS全称为:Cologne institute conservation  sciences,中文名称为:科隆保护科学研究所,这是一所专门研究文献保存的学校,学校接收博物馆的文物以及一部分私人物品进行修复。

 

在CICS,Fucks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几种修复成品、所用原料以及一些仪器和设备。比如,用黑色布袋仔细包装的埃及纸莎草纸。它的修复要点是挖空底下的白板纸,把原物嵌在上面,一小片纸莎草纸只点了5处浆糊,下面有一层日本纸做连接。原物夹在两层特制的玻璃中间,这种玻璃具有防紫外线的功能,因为在展出的时候,闪光灯会对文物造成伤害。


有一幅还没有修复的日本画,材质焦脆,Fucks打算下面用皮纸托一层保存原来的东西。还有一张1696年的家谱,修复前中间断开,现在已经复原,用PET公司的塑料膜保存。


我们参观的设备有的可以识别纸张颜色,有的可以将图像扩大到几倍。最后我们还上手操作了两种设备,它们分别是用来切割硬纸板和清洁纸张杂质的,大家上手后才发现,想要做好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书画文化遗产保护协会(GSK)


GSK的全称为:Glaxosmithkline plc,中文可翻译为:书画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于2009年6月,公司总部位于布劳韦勒,第二档案中心位于柏林附近的达尔维茨。这个公司主要负责档案材料以及书籍的脱酸和保存。在GSK,我们了解到如今他们所面临的冲突和矛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既要修复得好,又要有效率;另一方面,对于档案碎片的保存,既希望呈现更为精微的内容,又希望拼凑得更加全面。


我们参观的是散页档案的保存,这些工作主要有几道程序:


填写表格:客户有需要特别注意的要在表格里标注。


编号:将单页档案依次放入编号机器,在纸张上面印上编号,然后根据材质的厚薄,分为三个类别。如果有客户不喜欢编号,会在一个特殊的地方进行,价格更贵。


整理:工作人员正在整理二战中丢失的孩子档案,用熨斗压平放在一起。


脱酸:将档案一张张排列在脱酸机器上,纸张经过溶液的洗刷完成脱酸,然后迅速烘干,最后出来的成品会有褶皱。这里有三个机器同时工作,按照数字化步骤的三种分类,用三个不同的机器来处理。而脱酸溶液何时更换,取决于温度及洁净度。


喷湿:因为档案材料经过上一步的工序,会变得凹凸不平,所以要逐张喷湿,用压书机压平3个小时。


最后一步是做表格,记录这份档案经历了哪些修复和保存过程。


古登堡博物馆


在古登堡博物馆,修复师说她从1984年开始,就一个人在工作室修复书籍。她展示了修复完的一本圣经,针对这本圣经,她专门做了书盒来保存。


封面的木板缺了很大一块,她用小木条插进书板进行填充,木条的缝隙之间用填充物进行填充。翻开后可以看到,在木板上有几组编号,这说明它经历了许多图书馆收藏。


谈到修复用纸,她说如果破损是小块就用日本纸,大块则用西文纸。日本纸韧性好,西文纸比较柔软。



另外,她给我们看了一本修复过的小书,这本书换了书脊,这是为了保存信息,因为书脊处有牛皮纸贴在上面,新换的书脊用的是日本纸,日本纸容易染色,又有足够的韧性。她另外做了一个空腔,这样更加便于打开,没有做搭头布,不想让书芯有更重的负担。


她在古登堡博物馆每年做两次关于书籍维护的咨询,不做私人修复。


Barbara工作室


Barbara Hassel是德国纸本艺术品和古籍修复专家,是2017国际纸本艺术品及古籍保护修复培训工作坊的导师。


最后一天上午,Barbara带我们参观了法兰克福历史博物馆和卡通博物馆。博物馆在每个纸质展品下面都设有抽湿器,而卡通博物馆的图片是从脱离墙体的板子上挂下来的,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损坏建筑墙体。



Barbara的私人工作室就在她的家里,主要修复一些私人藏品。她向我们展示她最近修复的圣经,本来圣经的书皮是白色,因为长期围着火炉,圣经因为火烤而变成棕色。


外皮是猪皮做的,由此又拿出了她用作书皮材料得几种做书用的皮子,包括牛皮、羊皮、猪皮,有的皮能够看到红色血管,这是因为用的是动物死亡时躺下的一面做的皮子,血液积在了一起。



而后,她按照年代顺序介绍了多种书籍的装帧形式。她在每修复到一种不同装帧形式的书籍时,就会照着做一个袖珍版的模板,研究它的受力结构,从而更全面的做出修复方案。

 

提到如何去掉书页上面的浆糊,她拿出了一种溶液和一个粉末,将两者融合,黏在需要去除的部分上面,用两层玻璃夹好,放一晚上,第二天就会很容易去除。


结语

为期五天的德国之行结束,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专业知识,还有德国人的人格魅力。


那位在巴伐利亚图书馆实习的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中国研究生,为了测试不同的纸张特性,研究纸张纤维走势和动态,谈到相关问题时神采奕奕、如数家珍,言辞间可以感受到她对古籍修复的熟悉、精通和热爱。


Monica得知我们来访,精心布置了她的工作室:在厨房的小黑板上写着“welcome SYSU(中山大学缩写)”,客厅的火炉里烧了几块新添的木头,屋里烤得暖融融的,长桌上花瓶里插了新鲜的红色花朵,盘子里摆了很多种曲奇饼干,壶里刚烧的热茶装得满满的。


GSK公司接待我们的德国人绅士、谦逊、温暖。由于我们所学专业年限不长,对化学类的处理了解不多,所以会提到不少在他看来粗浅简单的问题,但他总是回答得细心又认真,语速和缓,解释过一遍又去拿测纸现场做实验给我们看,最后一再确认我们是否能够完全理解。临别递给每个人名片以及为我们准备的一份挂着公司LOGO的圣诞小礼物。


最后一天午饭是在Barbara家里吃的,Barbara的丈夫特地在家里给大家做好了多种口味的酥脆披萨、水果、咖啡和果汁,以及各类糖果、巧克力。这是我们在德国吃的最丰盛美味的一顿德餐。


这五天的学习考察机会来之不易,对我们来说,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奔波,虽然劳累但总带着好奇和喜悦。有时候半个小时的空闲时间里也会在莱因河畔走走、在科隆大教堂里点上一支许愿的蜡烛、在古登堡博物馆前面的空地上喂鸽子、到奥林匹克广场给一只天鹅拍照……


德国的天气总是阴雨连绵,地面常常是湿润的,雨点小到有时不知道是不是在下雨,总要打着一把永远干不透的伞。一路上,除了宏伟高大的中世纪教堂,德国人后盖的建筑极尽低调简约,一如德国人的性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去650岁的图书馆中看展
这本书,是给所有读书人的情书
图书与古籍保护日本考察纪行
古籍修复师 点滴修补文化记忆
我在图书馆修古籍
为古书“疗伤”:锤子、冰箱、电饭锅全用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