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津先生访谈录之“入行拜师”(上)



沈津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他早年在上海图书馆师从顾廷龙、潘景郑、瞿凤起三位前辈大师治版本流略之学,后担任上海图书馆特藏部主任。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先后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书城挹翠录》《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志》《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翁方纲年谱》《顾廷龙年谱》《顾廷龙书题留影》《书城风弦录:沈津学术笔记》《书韵悠悠一脉香:沈津书目文献论集》《老蠹鱼读书随笔》《书丛老蠹鱼》《书林物语》等,累计达数百万言,又编有《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日本汉籍图录》,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此前沈津先生曾接受过几次访谈。沈津先生的经历极其传奇而丰富,其建树和成就是多方面的,前面的几次访谈各有侧重,但有不少细节还没有涉及。深入了解沈津先生成长为一个版本目录学家的过程,聆听他对版本目录学的看法和给后辈学人的建议,对于当今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养成都是很有意义的。有鉴于此,20158月,笔者趁着在美国访学的机会,对回美国休假的沈津先生作了4次比较深入的访谈,每次大约3小时。其中沈津先生不仅谈了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也讲了不少学人掌故和书林旧事。20062007年,我曾在哈佛燕京图书馆跟随沈津先生学习一年,以后又多次见面,但不少“秘辛”还是第一次听说。保存这些口述资料,对于将来学术史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现在整理发表的文字,已经对内容作了不少删减和浓缩,对前几次访谈讲得比较多的部分从简处理,对以前没有披露过的若干重要细节则详加叙述,尤其突出了古籍版本学人才养成方面的内容。



本次访谈,共分为入行拜师、文革岁月、参编《书目》、访美赴港、哈佛十八年五部分。原稿长达三万余字,因版面有限,本报将陆续刊发。

——编者



解惑



入行拜师(上)


何:您的事业是从上海图书馆起步的,能不能请您详细谈谈您是怎么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的?


沈:我是安徽合肥人。沈家在安徽合肥是一个大族,我们家的《沈氏家传》是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的父亲陈三立先生所撰。我的祖父叫沈曾迈,喜欢文史,学问非常好,擅书法,曾是书画家吴昌硕的学生,三四十年代曾在上海办过书法展览,有很多人去捧场,作品也全部售罄。他写的石鼓文等都曾下过很大的功夫,也有人把他写的篆字当作吴昌硕的拿到市面上卖,因为可以乱真。他在天津靠教书谋生,办私塾。很多名门的子弟都曾跟我祖父学习,比如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就请我祖父到家里作家庭教师。著名书画家、上海市政协委员戚叔玉先生,曾告诉我他当年和我祖父交往的情况。我祖父后来到南京江南水泥厂做厂长秘书,1957年被打成右派,就很少写字了。我的父母亲都是职员,完全靠工资生活。我初中毕业以后,家里当时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我们家有6个孩子,作为老大,我想替父母亲分担一些生活压力,想早点参加工作。我母亲在上海图书馆工作,那个时候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也就是过去的合众图书馆,还有报刊图书馆、科学技术图书馆、上海人民图书馆,都合并到了上海图书馆,很多书集中在一起,需要找临时工帮忙整理,于是1959年,我就进入了上海图书馆。



何:您后来成为了版本目录学家,您有两个弟弟都是很有成就的书画家,这里面有没有您祖父的影响?


沈:或许有一点“基因”吧。我的大弟沈平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香港水彩画协会会长,在香港从事美术教学、展览和出版,他办的心源出版社出过100多种画册,其中有不少有潜力的大陆画家的作品。二弟沈强从小爱好书法、篆刻,入少年宫学习,后来毕业于日本学艺大学,现定居日本。他在日本办过53次书画展,曾获得日本文部省的书法大奖,篆刻也拿过大奖。日本《中文导报》的插图都是他画的。他经常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弘扬中国的艺术和文化。


我出生在天津,小时候在祖父的指导下描过红,写过毛笔字,但他在19531954年前后从天津到了南京,我的书法主要是进了上海图书馆之后跟顾廷龙先生学的。我祖父收藏过不少书画,其中有董其昌、恽寿平、任伯年、张大千等大家的作品,“文革”中都被抄家抄走了。“文革”结束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南京市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在朝天宫举办了一个“文革”中被抄文物的展览,我拿着一份列有我祖父被抄书画的清单到南京去,取回了几十件珍贵的书画作品。那些书画上有我祖父的题签和印章,一看就知道是我祖父的藏品。还有一些没能收回,被南京博物院收藏了。

 

沈津先生与顾廷龙先生。

 

何:您成为顾老的学生是在哪一年?具体的过程,还有顾老当时收徒的标准您能介绍一下吗?


沈:1960年的冬天。当时上海市委宣传部制订了一个计划,让文化系统的老艺人、老专家收徒学艺,把他们的技艺、学问传承下去,而我也就有幸被挑选,跟着上海图书馆顾廷龙、潘景郑、瞿凤起三位先生学习古籍版本。三位当中顾老的年龄最大,我记得他当时是57岁,潘景郑先生比他小一岁,瞿凤起先生又比潘先生小一岁,从年龄上来说正好是他们在事业颠峰的时候。顾廷龙先生是上海图书馆馆长、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文献学家。潘景郑先生的家世比较显赫,家里产业很多,开有酱园、银行,到他这一代家里有些败落了。潘先生有了多余的钱就去买书,他就是喜欢书。他的哥哥叫潘博山,是收藏界中收藏明清尺牍里最有名的一个。他们的收藏眼光独到,注重苏州的地方文献和一般文人学者的稿本和抄本,主要是明刻本、清刻本,也有少量宋刻本。瞿凤起先生是铁琴铜剑楼的传人,他对宋元善本很熟悉,他家的收藏就很了不得。领导上希望他们三人,尤其是顾老,能够带学生。我当时只是上海图书馆的一个学员,工资非常低,只有36块钱人民币。我小时候祖父教过我临帖、描红。我想领导上考虑到这个小青年很求上进又比较刻苦努力,字也写得还可以,于是就把我送到了上海图书馆典藏部特藏组,拜顾老为师。我感到非常地幸运,也是缘分。当时有一个拜师合同,是特藏组组长张仪明拟的,拟好以后让我用复写纸复写了二份。合同里边的具体条款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了。我跟着顾廷龙先生学习古籍整理、编目、鉴定,大概一年或者一年半以后,上海图书馆的领导又觉得,光培养一个沈津不够,要加强特藏组的力量,就又派了一个叫吴织的女同事,也跟着顾老学习。吴织当时在上海图书馆方法研究部,之前是海军文工团的。顾老对外公开承认的学生就是我和吴织,此外在上图再也没有带过正式的学生。


沈津先生与潘景郑先生。

 

何:三位先生和上海图书馆的渊源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沈:顾先生和潘先生是郎舅关系,顾先生抗战时期参与创办了上海合众图书馆,后来潘先生也到合众图书馆工作。1951年顾先生等人把合众图书馆捐献出来,成为公立的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1958年又合并到了上海图书馆,顾先生、潘先生自然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了。瞿氏铁琴铜剑楼的藏书解放后捐献给了北京图书馆,瞿先生被安排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整理善本古籍,参与了上海图书馆的筹备工作,1952年上海图书馆成立,他就一直在上图工作,直到退休。

 

何:您是如何接受三位先生的训练的呢?


沈:我在上海图书馆开始的正式训练,由顾先生指导,潘景郑先生、瞿凤起先生从旁辅导。当时为了培养我和吴织,每个星期要集中讲一次课,一般讲一个半小时,主要是潘先生、瞿先生讲。讲课的内容不固定,也没有教学大纲。比如讲过《纲鉴易知录》,主要是讲历史,一点点读下来,这部书内容比较多,最后没有念完。讲过上海的地方志,还讲过《唐诗三百首》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潘先生是章太炎和吴梅的学生,所以他对词曲非常熟有时除了讲,还要唱。当时听课的人除了我和吴织,还有赵嘉福和潘美娣,有时候上海图书馆党支部副书记、党团办公室主任黄眷澜、典藏部主任赵兴茂也会来旁听。讲课一直持续了两年多。赵嘉福本来在上海民族乐团拉二胡,潘美娣在上海舞蹈学校学民族舞蹈,由于国内在1961年的时候碰到了经济上的困难,所以有些原来学习其他技艺的学员就转到图书馆来了。他们两个人也都是小年轻,到了上海图书馆就开始分别跟着碑刻名家黄怀觉、古籍修复专家曹有福学习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津:我与燮翁四十年
潘景郑与版本目录学
版本目录学家沈津
沈津:《惜古拂尘录》序
赵万里和国家图书馆的善本特
专访|98岁的图书管理员,可爱的“古籍大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