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傅惜华与其丰富的戏曲小说藏书


傅惜华先生(1907—1970)是我国著名古典文献和俗文学研究专家及藏书家。他原名傅宝泉,曾用名佩涵,别号碧蕖馆主。1907年农历五月初五,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满族家庭。1924年,傅惜华从北京蒙藏专门学校毕业之后,因家庭生活困难,未能继续升学深造,在兄长傅芸子的影响和帮助下,他通过刻苦自学,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20世纪20至40年代,傅惜华在北平、上海、天津等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文章,先后担任《北京画报》、《南金》杂志编辑,《民言报·戏剧周刊》、《大公报·剧坛》、《晨报·剧学》周刊、《华北日报·俗文学》周刊等副刊的主编,陆续出版了《北平国剧学会图书馆书目》《缀玉轩藏曲志》《南北曲选》《明代版画书籍展览会目录》《中国小说史略补编》《六朝志怪小说之存逸》等著作。他还被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讲师及中国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中国戏曲及小说史。


傅惜华先生(右一)与梅兰芳先生(左一)、齐如山先生(左三)等人的合影。


傅惜华曾参与发起组织了多个民间戏曲组织。1923年春,傅氏兄弟与作家宗澹云一起,共同发起创办了业余曲社——醉韶社。1929年,傅惜华又组织了昆曲研究会。1931年以后,傅惜华在余叔岩、梅兰芳、齐如山等组织的北平国剧学会中担任编纂部主任,兼任北平戏曲专科学校京剧剧本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剧学会图书馆主任、国立北平图书馆戏曲音乐文献展览会筹委会委员,并曾任国剧学会创办的《国剧画报》《戏剧丛刊》等期刊的主编,参与编辑《中国戏剧大辞典》。1933年底,他与刘半农、郑振铎、陆宗达、余上沅、孙楷第、马隅卿、许之衡一起,共同发起组织了昆弋学会,并被推举为学会的常务委员。1937年,北平国剧学会改组为北京国剧学会。1938年,他发起组织了昆曲研究会,并任会长。之后的两年,他又先后组织了中国音乐研究会和中国京剧研究会。傅惜华发起的这些民间戏曲组织,为弘扬我国的戏曲艺术及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经梅兰芳、阿英、马彦祥介绍,傅惜华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曾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编委,中国戏曲学院图书馆馆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这一时期是傅惜华学术研究的鼎盛时期,他撰著、校点编选、编订编纂的著作达十几部,主要有《汉代画像全集》、《宝卷总录》、《曲艺论丛》、《子弟书总目》、《宋元话本集》、《白蛇传集》、《西厢记说唱集》、《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明清民歌选》(与路工合编)、《十五贯戏曲资料汇编》(与路工合编)、《元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水浒戏曲集》(初集与杜颖陶合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与杜颖陶合编)、《北京传统曲艺总录》、《清代杂剧全目》、《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等。


傅惜华不仅是著名的俗文学研究专家,而且是著名的藏书家,其碧蕖馆藏书早已蜚声中外。作为一位藏书大家,他将毕生的精力和财力倾注到对中国古籍善本的收藏上。他数十年节衣缩食,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碧蕖馆藏书从初具规模到名扬四海。傅惜华搜藏图书的目的是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郑振铎、吴晓铃主持编辑的《古本戏曲丛刊》各集影印的剧本中,均有傅惜华提供的珍籍善本。他在文章及著作中所引用的珍贵资料,大部分来自他的私人藏书。他不忍看着那些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珍贵图书损毁流失,为抢救这批珍贵图书,他倾其所有,将它们搜罗入馆。从这点来说,傅惜华也是一位民间文化的保护者。傅氏碧蕖馆全部藏书现收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碧蕖馆全部藏书中,大约有七成属集部曲类(包括戏曲、散曲、俗曲、曲艺等),此外,还有部分说部、版画等类书籍。这之中,有大量明清两代的官刻、家刻、坊刻图书以及稿本、抄本珍籍。在戏曲类图书中,有不少为清代宫廷演出本及民间戏班私用本,有些剧本中还附有宫谱、身段谱、锣鼓谱等。不少书籍钤有名人藏章,书中有名人题记,更显傅氏藏书的弥足珍贵。如碧蕖馆所藏饮流斋手抄校订戏曲剧本就是这样。饮流斋是曲学专家许之衡(1877—1935)的室名,他曾著有《戏曲史》《曲律易知》等,并创作了《玉虎坠》《锦瑟记》《霓裳艳》三部剧作。他平生非常喜好收集昆班艺人的演出本,然后亲自予以重抄校订,其抄校之本被称为“饮流斋本”。许氏去世后,“饮流斋本”散佚在外。据有关资料得知,周明泰几礼居曾藏有两种(现归上海图书馆),吴晓铃双棔书屋曾藏有31种(现归首都图书馆),傅氏碧蕖馆内也收藏有十几种。“饮流斋本”校订精良,字体娟秀,且卷首多有许之衡题识,在考证剧情源流及作者生平时,常提出精辟独到的观点。因此,饮流斋手抄剧本是戏曲界公认的珍品。

说部类图书在傅氏藏书中所占比例虽不是很大,但数量并不算少。据《傅惜华旧藏小说书目》统计,傅惜华藏说部类作品有750余种,其中不乏精品。仅以《红楼梦》而论,便有各种版本以及清人诠释、研究该书或关于其人物绘画的著作共20余种。又如署名“鹫林斗山学者初编,圣水艾衲老人漫订”的话本小说集《跨天虹》,虽然只残存三、四、五卷,共三篇短篇小说,却是海内外孤本。而其订正者艾衲老人(艾衲居士)扑朔迷离的生平事迹,历来是古典小说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



为了能让傅氏藏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供广大学者研究和使用,中国艺术研究院启动了“傅惜华藏戏曲、小说、曲艺丛刊”出版工程,对碧蕖馆所藏戏曲、小说、曲艺类图书,进行筛选和整理,将其中的精品分卷影印出版。现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有《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傅惜华藏古本小说丛刊》《傅惜华藏古典戏曲曲谱身段谱丛刊》。

北京市泮水文化服务中心

1、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88号B座912

2、010—8731626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甲集
藏书纪要—《霞笺记》
谢雍君:傅惜华戏曲提要述略
【书楼】傅惜华碧蕖馆:专收戏曲,以藏养学(上)
中国戏曲研究之新趋势:“小道末技”为前人对戏曲的轻视(1932年)
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