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题 | 故纸重来之常熟的藏书史



雅尼 - Nightingale 来自快报大健康 05:59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千年来,人们借用这句诗伤怀错过的事情,譬如年华似水。其实对于中国百代学人而言,这种伤感也适合寄托在另一处——书籍之上。即便圣贤之言煌煌如明日;即使文韬武略、兴观群怨,大智大慧,还是要面临与俗世对抗的一刻。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历史上最精美的发明:书籍,以草木、窑灰赋予的生命,在时间的不断磨蚀之中,可以说是纤细而脆弱的。虫或使之消、水或使之薄,不学或使之失义,战乱或使之失所。宛如美人易老,笔墨的新芬,终究逃不过皓首的宿命。在这宿命中,书籍有了另外一个雅号——故纸。


奇怪的是,当我们提及这个词,并继续深究下去的时候,并没有多少遗憾的感情。一方面,时光沉淀了故人故国的语言,江石流传,读书声声声入耳,使其变得厚重。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对于传统生命力最大化的信任。在中国文化血脉之中,“传承”作为一种最核心的民族基因,从未磨损。“传承”在中国古籍的流传之中,显示出价值,落实成脚步。


传承是“藏”。在虞山脚下,宋、元、明、清四代上百间藏书楼,勾勒出了东南文脉的轮廓,奠定了小城常熟在江南藏书界的一大重心地位。这里的故人,延续了“耕读传家”的灯火;这里发生的故事,昭示着一种“负箧曳屣”的学人精神,即便他们不过是些小人物。藏书风气中,诞生出一代“东南文宗”,酝酿了诗书化境,刻出了一方令人骄傲的印章。


传承是“校”。“校雠”,从人与人对坐,到人与书对坐,记录了汉语从口述到笔记最精彩的变迁过程。人在字中游,为求真理,朴学家在翰卷中度过无数漫漫长夜,以时间对抗时间的流逝。校雠学,是今人对古人劳动成果最大的尊重。


传承是“雕”、是“修”,是匠心独运。匠人之后,又有匠人。从藏经到汉经,从四川德格的山区到江南的碧水,一时一地的性格,经由经生的笔、刻工的手,流淌出一种不畏时间的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术,让中式的宁静与灵动,在一块梨木上获得统一。从字到画,从宋笺绘本到清印十三经,一代代古籍修复者用巧手,让危言耸听的时间停住。


我们看见,即便曲折的经历把古籍绞成纸粉,也有可能重现原貌。来源于古代的智慧,把时间的伤痕,挽回成历史精致的眉毛。


时光或许无法重来。但对于有心人而言,故纸定有重来的可能。


门第常书香
一座城市的藏书史




2000年4月12日,一件中国文化界的大事,悄然发生在一辆开往上海的火车上。在持枪乘警的护卫下,7只朴素的大箱子躺在卧铺上,共装着古籍80种、542册。这批古籍,是已知海外唯一一批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私家藏书,也是目前所知清代以来流存海外的最后一批中国古籍善本收藏,此前流落美国半个多世纪。这些书上,印着常熟人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它们曾经的主人——翁同龢。


翁氏六代藏书,在翁同龢的履历中,这是个少有人关注的细节。实际上,一百年前的翁氏居所彩衣堂,宋椠珍本,不胜枚举,正是无数经典荟萃,让帝师佳话化作可能。


顺着这个线索,翻开常熟的地图:万巷楼、脉望馆、绛云楼、汲古阁、朴学斋、述古堂……这些元、明、清,不同年代的藏书楼,把圣贤的金粉棋布在常熟的土地上,勾勒出清晰的文脉。




洋洋大观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他的《江浙藏书家史略》的序言中说:“以苏省之藏书家而论,则常熟、金陵、维扬、吴县四地始终为历代重心。”南京、扬州、苏州均为富庶的大都市;常熟作为小小县城,竟能和他们并列为江南藏书“重心”,要感谢一大批藏书家的涌现。清末学者叶昌炽,有一本名作《藏书纪事诗》,共列举了从宋始、到清末的藏书家七百三十余人。其中,常熟籍的藏书家占了一百多席。


吴晗的《江浙藏书家史略》,所列举的百位藏书家内,常熟也占了八十四个席位。藏书家都是富裕的阶级。毫无疑问,两宋以来,虞山一带强盛的财力,可以说是一个基础,但绝非可以尽释的答案。那么,答案何在?我们不妨从常熟藏书之集大成者——瞿氏“铁琴铜剑楼”寻。在常熟宾汤门外十里之南唐古里村内,沃野千畦,桑树弥望之处。二层的小楼,不改容颜,与周围的村庄浑然一片,朴实无华。仿佛代代雄文的按钮。


方志记载,自明代以来,瞿氏一族购置经史,延师教子,是江南典型的耕读之家。瞿氏藏书,始于瞿进思;而此地有藏书楼恬裕斋、铁琴铜剑楼,并有大规模藏书,始于清人瞿绍基。至于第二代楼主瞿镛名震天下。瞿氏五代门人纳百川而不懈,藏书累累。常熟图书馆馆长苏醒,介绍了他发现的一个数据:国家图书馆在2002年曾推出一个“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选择影印的对象,均为急需整理保存的古籍,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翘楚了。


该工程的第一期,选择了735种宋元本。通过将这七百多本书的目录简介,与铁琴铜剑楼藏书的目录参照,苏醒发现,这批书约有超过一百种宋元刻本,曾收藏于铁琴铜剑楼。“也就是说,中国将近三分之一最珍贵的书,可能盖着瞿氏家族的藏书印。”




在今天,买上整书架的书并不难,但在出版技术远不发达的年代,一本书的获得,除了要付出财力,还需要一些精力,甚至是“精神”。好书谈不上藏书,必要的条件是识得书,还要愿意费精神去访书。清代,苏州著名藏书家黄丕烈,后世得到“五百年第一藏书家”的名声,一生甘为书奴,藏书蔚然大观。


今天,他做跋的“黄跋”本直奔天价;但在当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只不过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读书人。黄丕烈去世之时,两位藏书家登门拜访,高价购书。使得黄丕烈所藏之书,一小部分流向了“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杨绍和之海源阁、更大一部分的去向,就是瞿镛的铁琴铜剑楼。


如果说,“开源”是一个有钱就可以模仿的手段,那么“节流”二字更能说明瞿氏一族对书的诚心。铁琴铜剑楼之所以能藏得住书,除了代代相传的家训,更重要的是“护书”的魄力。苏醒介绍,二十世纪初,瞿氏后人以为把书籍放在乡下不安全,转存到上海法租界的银行里面,尽管为此卖了一部分书,但是绝大部分精华得以保存下来了。




解放初期,郑振铎把这批书归入国家图书馆,据初步计算,瞿家人贡献了一千多种古籍,光是珍贵的宋元本,就贡献一百多种,其中更不乏“秘本”。比这个层次的“护书”还要难得的,是在战乱年代顶住压力,把价格高昂的书供在家里面。在太平天国年代,许多藏书家选择了散书养人,瞿氏“顶了过去”。“我们可以猜测,瞿氏世代是地方乡绅,经济状况较稳定。但也一定为此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江浙访书记》的作者谢国桢,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专门在常熟待了一段时间调查馆藏。


他在书里提到,常熟有很多的‘秘本’,按照白话解释,就是稀有的版本,不一定全是有名的著作,可能是很有用的著作。特别是太平天国时代的几种书格外珍贵,调研后,这批古籍很快被影印出版。”


实际上,瞿氏一族的男子都是秀才,没中过举人。只有瞿镛的父亲瞿绍基做过训导,管管教育,只是一个小官罢了。一代代考不上,仍旧愿意花大把的钱藏书,这点理想、这点心气,就是瞿氏的藏书基因吧。


开花结果


常熟的藏书家毕生致力于古籍的收藏和整理研究,不仅在藏书质量上、数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在文化的推进和传播等各方面达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巅峰。这其中发挥作用的,除了“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种耕读传家的封建社会传统逻辑(瞿氏便是因为如此);还有常熟在江浙地区可以称得上是“先锋”的文化追求,以及因之所形成的文化水准。


两宋开始,很多本地商人,以及不管是自愿,还是迫于战乱迁移过来的一帮精英分子,在相对安宁的常熟扎下根来,并带来一股读书之风。明嘉靖年间,常熟在科举上已有较高的成就,进士、探花、状元涌现,有史可查。




所谓藏书家,从来是文人的多种身份之一。这里不可绕过的,是一代文学巨擘钱谦益。常熟钱氏乃是藏书世家,曾推为“江南第一家”。在清初,大江南北藏书之富,首推钱谦益绛云楼为第一;钱谦益又是常熟藏书流派的代表,钱柳夫为夫妇藏书家。明亡后,钱谦益发愿修明史,因而他所搜罗的明代文献数量之巨,自然是一时无两的。


也许因为国破家亡的刺激,钱谦益藏书,可以说从需要成为了一种“癖”。关于钱谦益书多,有两个真实的细节。一是曹溶记列:“大椟七十有三。”说他有73个大柜子的书,多宋本、元本、孤本;而且,凡是经其读过的书,都能说出旧刻、新版如何,中间差别多少。二是,顺治七年,他的藏书楼绛云楼烧毁以后的记事。钱谦益的藏书从来秘不示人;据闻,其弟子钱曾得焚余之书,其书目著录3800余种,这一数字超过了《四库全书》的收书数。




纵观钱谦益的一生,他是个思想和性格均比较复杂的人。但不管其政治立场、道德人格如何,他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的,他的号召力巨大。黄宗羲在钱逝世后所作的《八哀诗》中,仍将其引为“平生知己”,且肯定其“四海宗盟五十年”的学术地位;即使是像顾炎武至死不仕清廷,不愿列名于钱的“门生”的人,仍肯定其是“文章宗主”,故后来人称其为“东南文宗”。钱谦益首创虞山诗派,以先于他人的智慧,开凿了常熟乃至于江南一批人的文化意识。


正是因为其文化魅力,他藏书的喜好,影响了他的学生一代。常熟后来极有影响的藏书楼主人,如汲古阁主人毛晋、朴学斋叶树廉、述古堂钱曾,都曾“游钱谦益门”。




因藏书之风所兴的,还有常熟的藏书印,以及托此而生的“虞山印派”。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有秦汉及唐宋以来官私铜印、元押、石章等甚丰,咸丰年间曾辑家藏篆刻成《铁琴铜剑楼集古印谱》行世。


1937年因避日寇战乱,主人把藏印埋在古里铁琴铜剑楼院内。1976年,瞿氏第五代传人瞿旭初寻旧迹挖掘出土,出土之印章,包括了清人林皋篆刻的原石53枚、印面79方。瑰丽的作品,让林皋坐实了一代篆刻大家的位子。大名鼎鼎的杭州“西泠印社”,据传,一支血脉,也要见于常熟的藏书史。


德国作家乌尔夫·D·冯·卢修斯,在其所著之《藏书的乐趣》里有两段话:“藏书的动机——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个人的、心理的......”“私人收藏在公共图书馆中的生命延续:‘小小的永垂不朽’。”而常熟之文化路径,由藏书始,创文学新声、成篆刻大器,一代代藏书家其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乌尔夫·D·冯·卢修斯于藏书之理想也。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系列之二)



记者:冒贻宣  

图片:牛华新

编辑:小苹果 & 特别的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熟的藏书
闲话铁琴铜剑楼
清末四大藏书家
苏州藏书冠江南
【书魂】瞿启甲:艰难守护,化身千百(上)
【书魂】瞿启甲:艰难守护,化身千百(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