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空间审美提升博物馆的文化形象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兼谈博物馆的公共空间营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也更加多元,不仅有观展需求,还有休闲甚至其他需求。营造具有审美价值的公共空间,是博物馆服务观众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故宫在公共空间营造上的许多做法可圈可点。本文以故宫为例,从空间规划、空间基调,乃至几个具体的空间案例分析入手,探讨博物馆空间营造的意义和可实施性。

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强调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功能。到博物馆看展览、学知识是多数人来这里的理由。今天,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博物馆观众的需求也呈现出更多元的趋势,今天的博物馆,应该打造怎样的空间来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笔者于2016年在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挂职锻炼一年,置身其中,从感知到理解,对这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前的故宫,由内而外,自理念至实践,有了全面的变化,美誉度与影响力都达到新的高度,而且,单就公共空间的营造而言,也是可圈可点,值得细细体味的。现以故宫为例,谈谈对博物馆公共空间营造的体会。

01

博物馆应满足当代社会需求

有学者认为,当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现阶段人们更加关注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追求有质量的业余生活,而无疑文化类休闲可以提升业余生活的质量。

与此同时,近十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在政府的主导下,博物馆免费开放一举推开并迅速扩大。相关资料显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已从2008年的502家发展到2016年的4246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5.5%。博物馆观众已从2007年的2亿上升到2016年的9亿,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博物馆的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几乎每隔一天就有一座新的博物馆诞生。可以说,在新的历史阶段,博物馆也以快速的发展姿态跟上了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博物馆的经营理念也悄然发生变化,从“我要怎样做”到“公众要我怎样做”;从“以物为中心”到“将人的需求放到更重要位置”。博物馆的功能更加多元与开放。

博物馆是公众性的完美代表。在中国,紫禁城正是从私有性转为公众性的一个典型。它曾是皇帝的庭院、权力的核心。1420年建成,1925年打开封闭的大门。纷至沓来的人们,多是怀揣一颗猎奇之心。数千年的封建统治终于被推翻,人们想知道,紫禁城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仅仅作为猎奇的景点,也足够支撑这样一个无可替代的、举世瞩目的博物馆热热闹闹地办下去。但是,今天的故宫需要的是立足于世界舞台,是无愧于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的称号。所以,故宫的掌门人单霁翔郑重表明:故宫是座博物馆。之所以这样说,说明一段时间内,故宫作为博物馆的功能曾被弱化,人们常常把它当作一个旅游景点。从故宫到故宫博物院,到一个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展览、科研、服务等诸多工作都应该是高水平的,这其中,也应该包括打造一个更具公众性、更有审美意义的公共文化空间,来提升参观品质,引导人们的生活与审美。

02

作为博物馆的故宫空间规划

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是从皇宫到为公众服务的博物馆的巨大转变,在这一转变中,空间规划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惟以一人治天下”,当年的紫禁城营造,围绕的是皇权施展,核心是保证皇帝的使用,它并非为大众设置。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公众参观需求的增长和故宫美誉度的提升,近年来故宫观众量不断增长。在限流的情况下,2016年仍旧创下了观众量1600万人次的新高。从为“一人”,到为超千万的观众,这不仅是当年的规划营造者未料到的,也是当今世界博物馆绝无仅有的。虽然卢浮宫也是由宫殿而发展成博物馆的,但身处国际大都会巴黎,2016年的参观量是730万人次,不及故宫的一半。其他世界著名博物馆,比如不列颠博物院(大英博物馆)2016年公布的观众数据是624万人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670万人次。从参观量来说,故宫博物院应该是全球第一。偌大紫禁城,有着72万平方米的土地面积,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旧是空间不足。当故宫带给人们的是拥挤与嘈杂,人们回报给故宫的也只能是不满。于是,扩大开放面积,成为故宫人的必然选择。

“天子择中而处”,位于北京城正中心的紫禁城,是封建帝国权力的象征。从建筑的角度,其权力性主要表现在鲜明的中轴线、院落式布局、单体建筑的群体意识、建筑的装饰等方面。紫禁城是一个整体,由内在诸多相对独立的个体组成。每一组、每一座建筑的位置与大小都有依据,它们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儒家礼制是这组建筑群背后的主要文化支撑。

过去,人们参观故宫,从南到北,从午门到神武门,最深的印象就是高耸的三大殿、拥挤的人流、黑黢黢的殿堂,不仅对故宫建筑的群组没有足够的认知,也谈不上拥有良好的参观体验。今天,故宫人认识到,要重新规划开放区域,梳理并展示好紫禁城建筑的群组关系。由于历史原因,故宫的多数建筑是关闭的,经年累月下来,已不具备开放条件。要对外开放,应做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但故宫人说到做到,2012年,开放面积为45%,到2016年,达76%。通过一系列的整治,人们得以更好地认识以封建王权为核心划分的建筑空间:以三大殿为代表的庆典系列,以宁寿宫为主的太上皇区域,以慈宁宫为核心的“退休女人生活空间”,东西六宫的后宫生活空间……通过对这些有着明确功能定位的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阐释,紫禁城的区块更加鲜明,使得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皇帝家国。

其实还不止于此,除了对皇帝家国的清晰梳理外,还要依据博物馆功能规划空间。故宫近年来着力对展览空间、销售空间、休闲空间、停车空间、办公空间、科研空间、设备空间等进行了科学规划和重新布局。比如在西边建了12000余平方米的故宫文物医院,午门西侧的建筑用作“故宫教育”空间,午门用作气势不凡的大展场所等。

03

紫禁城的空间基调

任何一处空间营造,都应该首先确立它的基调。这个基调是气场,是核心,也是底色。

故宫的基调是什么呢?

作为明清两代24位皇帝治国理政、生活起居的场所,紫禁城自1420年建成后,便成为举国瞩目的焦点。而今,作为一个遗址类的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它所形成的强大气场仍来源于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明清宫廷木结构建筑群。紫禁城的这种皇家文化的独有品格,成为北京帝都文化的原发地。紫禁城无所不在的红色,也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色。

那么,我们看到,今人的所有营造都是围绕大紫禁城基调,以不破坏它的大氛围为基准,或者说是在不断延续并完善这个大氛围,以新的时代需求来阐释这个大氛围。

近年来,故宫对所有服务设施都进行了提升,在大基调之下,这种提升是一种附从性的、补充性的,是毫无违和感的。比如,新增设的4500把座椅,从功能上,解决了观众的休息问题。从形式美感上,黄铜的,木质的,厚重而时尚,与故宫的整体氛围非常贴合。再比如,故宫里所有的灯,换成了宫灯的式样,使现代的照明在皇家建筑中并不显突兀。还如,近年来,故宫把所有空调主机都用红色的网状罩子给罩上,使它悄然地隐退在一片大的红墙之中,既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也是一派协调。这种主次和细节的把控,使故宫的整体呈现出和谐的样貌,既有利于服务公众,也无损于它的堂皇威严。

04

故宫公共服务空间的审美表达

当代博物馆应该给观众提供什么,展览?文物?是,但不够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博物馆也需要引领参观者跳出漫不经心、沉闷乏味甚至是百无聊赖的日常,进入一个能处处产生诗意、震颤和惊异体验的公共空间。所以,具有文化意味的公共空间,是我们需要着力打造的。

故宫在各种休闲空间中将当代意韵与宫廷元素结合,通过具有尊贵和典雅气质的文化表达,满足并引领人们的审美消费需求。以冰窖为例,这座建于乾隆年间的清代“冰箱”,现存4座,呈南北走向,为半地下拱券式窑洞建筑,墙体和拱顶与屋瓦间的夯土非常厚,密封隔热性十分好。清代时,宫里冬季储冰块于此,夏季取出纳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故宫把这座冰窖用作库房,木板、汽油桶,甚至三轮车都堆在里面,随意杂乱。2016年,故宫人创造性地将它打造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博物馆餐厅。运用现代的手法,深度挖掘了它独具特色的美感。完全可逆的施工手法,结合当代建筑与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围绕“冰”这个主题组织材料。大片墙壁、柱子、围栏用琉璃制成的“冰砖”包裹起来,具有300年历史的穹顶砖墙与这些冰造型的贴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这里显得既古老又时尚,既单纯又自然。设计中的老与新、虚与实,构筑了一个全新的诗意的空间。游人于休憩与餐饮之余,既可以感受这里的厚重与沧桑,也能够体会这里的现代和灵动。在这里,心理层次的需求、审美的需求与餐饮休闲的需求达到统一,甚至前者的需求会掩盖后者。从某种意义上,对某些人群,参观故宫,到冰窖用餐、喝咖啡成为一种时尚的行为表达。环境的不可替代性与低价格形成的反差,也让人格外生出好感。

在故宫的东北方向,有八间房,俗称“东八间”。原来不过是与其他旅游景点并无二致的商店。近年来,故宫把这里打造成主题文创馆,包括丝绸馆、瓷器馆、服装馆、青铜馆,等等。这里选择精致的文化产品,通过其所代表的高品质生活来增加其文化附加值。在紫禁城这种特定的文化空间里,这些主题馆里的商品完全按照展览的方式来陈列,其陈列方式与高品质的商品一起传达出不俗的审美格调。这种审美格调也正是一流的博物馆所应该起到的引领公众消费的作用。过去的博物馆人,关注点多在展厅,对展厅以外的公共空间关注不多。今天,有更多的博物馆开始着力打造展厅之外的公共空间。观众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被赋予审美的表达。

故宫近年还强化植物种植主题。比如,文华殿区域原有海棠,点缀于建筑之间。近年来故宫强化了这一区域的海棠主题,让海棠成行成片,地面用行道防腐木铺设,使海棠具有了景观意义。春和日丽,海棠花开,与独具人文气息的文华殿相互映衬,格外动人。人们徜徉在海棠树下,亦是别样的享受。

无论是展览,还是餐厅、商店,可以说新时期的故宫,从审美角度,在空间打造上为观众构筑起一种从早到晚泡在博物馆的休闲生活模式。

05

以紫禁书院打造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平台

中华大地曾有许多书院,著名的如岳麓书院等。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的故宫,有这么一处独特的空间,叫“紫禁书院”。这里是一个文化空间存在感极强的场所,它以紫禁城为大背景,既融会传统书院的功能又纳入了当代文化的需求。空间上,它发掘并强化了所依存的紫禁城古建筑的古朴厚重感,同时又充满智慧地将很多传统的元素进行了当代化的转变,将遗失的东西重新拾起来,再用新的方法进行组合,赋予它新的生命与活力。书院中,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图书,还有品位不俗的文创产品,与这种经过精心打造的空间互为增益,使本身便不普通的书籍与文创产品,更是呈现出典雅朴重的形象与特质,商品的特性被文化的特性掩盖,产品的附加价值得以提升。紫禁书院通过这种新型书院的模式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在这里,有着共同爱好的社会群体,在特定的文化空间语境中确定自己在该空间的个体角色,通过参与诠释空间的意义,形成对自我与群体的认知和定义。在这里,文化、空间与人们的生活建立起一种融合的联接关系,人们一旦进入这种特定的文化空间语境中,便会受到感染。

不夸张炫目、不繁复驳杂,这是故宫空间本该有的气场。既有古都文化的精华,也有现代生活的格调,伟大的故宫,通过空间的营造,传递出一种低调而奢华,简约而贵气的美。这种美,不仅服务于重大事件,更分享于普通民众。

本文改编自《浅谈博物馆的公共空间营造——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8年第6期(总第12期)。作者:刘文涛  南京博物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 细节之美--李峥嵘
紫禁城故宫博物院
故宫北院区年内开建 展出古代家具地毯绘画等(图)
“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成现实?故宫北院开建,带来这些好消息→
讲故宫09:故宫叫“紫禁城博物馆”更准确
9、故宫叫“紫禁城博物馆”更准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