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工匠筑梦 | 赵嘉福: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古籍修复师

自称“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的赵嘉福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古籍修复人才。他生于1944年,已有近60年的工作经验。从对古籍修复的一无所知,到成长为精通“十八般武艺”的专家,谈及曾悉心指导过自己的学界前辈,他总是敬佩其学识、技艺,感慨他们默默无闻地做了很多工作,而谈到自己的成就,他却淡淡地说:“什么事情,你坚持个几十年,不停琢磨,最后自然就会出成绩。”


工匠筑梦

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古籍修复师

六十年如一日,练就一身高本领
文 | 刘晓立

1

入行遇良师,

练就“十八般武艺”

赵嘉福是上海人,小时候喜欢音乐,1960年初中毕业,考入上海民族乐团拉二胡。随后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因文艺单位要压缩编制,1961年,他即转岗到上海图书馆工作。
那时,他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仅是服务读者借书、还书,进了上海图书馆,赵嘉福才知道图书馆是一个很大的机构,除收藏图书供读者阅览外,还担负着包括搜集、整理图书资料等多种职能,相对应地设有采编部、编目部、古籍部等。也许是考虑到采编部、编目部的工作对文化层次要求较高,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赵嘉福被分配到古籍部修补组,因为这里主要是进行手工操作。“当时上海图书馆的古籍修补组有十几个工作人员,几乎都是‘身怀绝技’的老先生,实力在全国来讲都是非常强的。”这些老先生大多从新中国成立前就专业从事古籍修复、书画装裱、石刻碑帖等工作,并享有盛名。十几岁的赵嘉福来到修补组,便成为新生力量,老先生们也从此开启了“带徒”模式,将他作为重点对象培养。
十余位老先生中,做古籍修复的曹有福,与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的张士达并称南北修书的“国手”,不少海派藏书家,比如黄裳先生的书都是经曹有福之手修复的。黄怀觉是现代“碑刻圣手”,他13岁到苏州碑帖店当学徒,从事刻字、拓碑、裱帖等,习得一手好技艺。后来到上海,在书画家、收藏家吴湖帆家里专职修复拓片,新中国成立前夕被推荐进入上海图书馆。
在两位师傅的教导下,赵嘉福的古籍修复技艺掌握得很全面,尤其擅长碑刻传拓。“碑刻传拓方面,我跟黄先生学习。师傅刻碑的时候话不多,这一方面要求徒弟善于学习,自己观察、自己琢磨、自己练习;另一方面也要求徒弟勤快一点儿。”赵嘉福说,“刚开始学习时,师傅先让磨刀,这一磨就是几个月,哪天师傅看你磨刀磨得不错了,才允许你帮他磨刀,这代表师傅对你的认可。磨完刀之后也不是直接就能上手的,要先在旁边看,打下手,递工具,反复揣摩师傅的手法、刻碑的节奏,有了感觉再慢慢上手练习。”


1964年,国家文物局面向古籍修复人才举办了一期为时两年的培训班,赵嘉福有幸参与,跟随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张士达学习了两年。跟随南北两位“国手”学习,又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赵嘉福成为了当今国内掌握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碑帖书画装裱等技艺最为全面的专家之一。他主持参与过重大文献修复和拓片制作项目,如参与国家图书馆所藏善本《赵城金藏》、明代《西厢记》的修复,抢救修复嘉定、太仓等地古墓出土的霉烂结饼古籍,及清华大学在抗战中遭日军破坏受损的古籍等,使珍贵文献得以抢救和保存。

2

练字又学书,

修复匠人“非同一般”

除了修复技艺,文化修养方面,赵嘉福还得到了顾廷龙、潘景郑、瞿凤起等多位先生的教导,受益颇多。时任上海图书馆馆长的顾廷龙是著名古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特别注重培育年轻人的文化修养,专门请馆里的老先生给赵嘉福等年轻人授课。古代汉语由潘景郑、瞿凤起两位老先生轮流上课,教材有两个:一是《古文观止》,一是《中华活页文选》。“从事古籍修复,看不懂文言文不行,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句读,两位先生从这两本教材中挑选篇目教我们。至于古籍版本方面的知识,瞿先生、潘先生会拿一些好书,给我们讲不同版本的特色。”
除此之外,顾廷龙先生还亲自教他们写毛笔字,“他规定我们上班写一个小时的毛笔字,写了之后拿去给他批,他会用红笔把写得好的、不好的地方圈出来,像教小学生一样,还亲自示范,写给我们看。”顾廷龙先生强调练习书法与图书馆的工作密切相关:首先,目录卡片都是毛笔写的蝇头小楷,写得太不好看总是过不去的。另外,做古籍修复、碑刻传拓,不会写字,刻出来的东西水平不高、境界不够,那顶多只能做个匠人。只有理解了书法,懂得运笔,刻出来的字才有精神。这一番话让赵嘉福终身难忘。直到现在,他业余时间还会写写毛笔字、刻刻印章。他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前往日本、美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参加书法、篆刻活动,这些都是他在图书馆工作之余学习、积累起来的,而这也成就了他的“接笔”技能。


“接笔”是一项传统技艺,在古籍修复里也叫“补字”。传统书店修书时,遇到里面缺了一页,或者一页里面缺了一部分,如果有相同的版本可以比对,就会用相同的字体把缺失的部分补上。“比如有一套书共10册,每册封面上都贴有签条,如果遇到其中某一册签条缺失,或仅存一半,可依据其他册的签条,仿照再做一个,但要保证颜色差不多,画好栏框,再把签条上的字比照着临出来。”赵嘉福说,这是非常考验功力的,做得好的地方,基本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种技巧还会运用在书写书根上,但现在基本上已经失传了。一方面,现在不少古籍修复界人士认为,依据整旧如旧原则,缺损的部分没必要去做修补,要尊重典籍文献修复时的本来面貌。“但我不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如果有水平补的话,补得完整一点儿未尝不可。尤其是从技术层面上讲,这个手艺我认为应该要传下去。如果一味地主张不补,这个技巧用不上了,以后也就慢慢失传了。”赵嘉福说,“补字”本身就是很难掌握的,需要多方面的能力:首先要知道缺失的是哪些字,可以通过读句子读出来,也可以找来相同的版本进行比对;文字搞清楚后,关键还要会写,这一点对未来的学习者只会越来越难,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习惯用电脑,习惯写简体字,好多繁体字可能都不认识,更遑论用书法把缺笔补上去了。“虽然很难,现在看来也不是很必须,但我觉得能多学一点也是好的,对自身欣赏力和眼界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赵嘉福兴趣很广,除了在良师指导下学了修复、石刻、装裱、书法等,还喜欢木刻,甚至喜欢在家里刻紫砂茶壶,然后做全形拓。“这些兴趣一方面陶冶情操,一方面也有助于专业提升。”


3

“出山”带学生,

更注重理念的更新

2004年,赵嘉福从上海图书馆退休,过了几年含饴弄孙的日子。2007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成立,古籍修复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问题,赵嘉福在大病初愈后,毅然“出山”,先是去国家图书馆讲课,然后又开始到全国各地开展培训授课,可谓桃李遍天下。除培训班外,在国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还开展了古籍保护方向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2014年,时年70岁的赵嘉福接受复旦大学的聘书,义无反顾地来到教学第一线。


不同于传统的“师带徒”形式,赵嘉福在教学中更注重理念的更新。他深感,现在的学生文化层次高,有机会参加多种培训交流,尤其是在修复中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自身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再跟随老师学,就容易产生一些疑问。“我现在很欢迎学生们给我提问题,就是我教你怎么做,你也可以问我为什么这样做。而且大家可以讨论,你认为我的方法不好,你可以提出更好的方法。”赵嘉福认为,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观念,他强调自己与学生是平等的,只有尊重对方,对方才会尊重你。


在修复理念上,比起抢救性修复,赵嘉福更看重保护性修复,因为他认为古籍还没到需要抢救的程度。“所谓抢救,从医学上来讲,这一秒如果不采取措施,下一秒可能就没命了,这时才需要抢救。可实际上,在现在良好的保存条件下,书库里的破损古籍即使再放上十年、二十年也基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所以我认为,修复是为了将它保护得更好,如果现在没有成熟的条件或技术力量,宁可还是放一放。”从保护性修复理念出发,赵嘉福非常赞成在修复过程中秉持可逆性原则和整旧如旧原则,尽可能把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遗存保存下去。
尽管不少学生对古籍修复有着一份执着和热情,但古籍修复仍是一门枯燥、时常需要坐冷板凳的专业。赵嘉福一边教学,一边思考,怎么让更多人爱上古籍修复。“我想,首先要提高他们的兴趣,其次是要让参与修复者有成就感。”此时,年轻时候练就的“十八般武艺”就派上了用场。“学生们说,老师写个字吧,我就给他们写;他们说,老师刻个章,我就当场刻。”赵嘉福笑称自己就像是在为学生变魔术,时不时出个新花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赵嘉福每周给学生上课的时间是周五下午1点30分,但他总是在中午12点就提前来到教室。在这段时间里,他除了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外,还会给有兴趣学习其他知识的学生单独“开小灶”。“虽然这些兴趣看起来跟古籍修复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很多事是相通的。当年在上海图书馆,我也是在修复之外,会自己琢磨刻小葫芦、刻章等,兴趣比较广泛。顾廷龙馆长看见我在做这些,从来没有批评我,反而很高兴,特意介绍相关方面的专家来指导我。”赵嘉福说,有了兴趣就不会觉得枯燥,只会越做越有意思。
除了兴趣,古籍修复更看重动手能力。“现在我们培养人才,包括图书馆招聘人才,都非常看重高学历。当然,在当前形势下没文化肯定不行,但古籍修复说到底还是一项需要动手的技艺,并不是学历越高就能做得越好。”对此,赵嘉福建议,高校可以招收一些定向培养的学生,以面试甚至动手操作来代替入学考试,或者在考试的时候对手工操作成绩稍微有一些倾斜,这样或许能招到更合适学这项技艺的学生。赵嘉福还提倡图书馆里正在从事修复的人员到高校进修,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出优秀的修复人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视听古籍│赵嘉福:终生不忘三位老先生
巧手回春上图古籍修复让历史“复活”
赵嘉福授艺点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重庆传习所纪实
荐书| 《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
以柔润刚,走进海派古籍修复技艺
焦点|古籍修复:如病延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