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江涛 | 妙手镶碎金 体悟真性情——读《散原遗墨》

散原老人陈三立是晚清名臣陈宝箴之子,是国学大师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是名父之子,是名子之父,也是晚清民初之名士,是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书法不是书家书法,而是文人笔墨。是在阅历、读书滋养中,随时光流逝尽性书写的真风流。《散原遗墨》精心选取陈三立(散原)与朱祖谋、沈曾植、梁鼎芬、易顺鼎、康有为、梁启超等晚近名人人书信题词近300余通,原件影印,并考释其交游情况,再现历史场景。图文并茂,既有学术意义,又臻艺术价值。


妙手镶碎金 体悟真性情

读《散原遗墨》

文 南江涛

堂幅:六尺二十元,五尺十二元,四尺十元,三尺八元,横幅同。……金笺加倍,来文加倍。寿屏碑志不书。润资先惠,约日取件,墨费加一成。收件处:上海各大笺扇店、杭州白傅路一号。……

这是民国15年(1926)1月5日《申报》上登载的“陈散原先生书例”。李开军先生《散原遗墨》代序《陈三立的字》以此开篇,恐怕是应书名“遗墨”精心设计的行文结构,点出该书是以“字”为线索,以点带面展现陈三立的一部著作,可谓独出机杼。

《散原遗墨》一书收录陈三立(号散原)在1873至1937年的60余年间给梁鼎芬、易顺鼎、端方、张元济、龙榆生、康有为、梁启超等名人的众多书信、题词,是国内第一本辑释陈三立遗墨的书。书中,李开军对每件墨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阐释,既展现了陈三立文风与书风的变化,呈现了陈三立一生的性情,也再现了近代中国风云激荡的历史现场。泛览之下,该书堪称近年书来札汇集解读的代表之作,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和称道。

第一,搜罗周密,资料宏富齐备。直到上世纪末,由于通讯方式单一,信札依然是人们之间往来沟通的重要方式,这一传统随着通讯工具的日新月异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由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日记等材料可知,过去亲友之间通信频率很高,收发信件成为活跃人物的日常。然而,信札、赠诗、题辞等墨迹多由接收方保存,分散而零散,即便个别人留有底稿,在收录文集时也会多多少少地出现文字差异,更大数量的信札手迹则是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慢慢时间长河之中。虽然近代去古未远,但由于战乱频仍,加之人为毁坏,晚清民国之人能够见到几百通信札墨迹的,也属少数。即便如赵凤昌等这样的有心人,所存也多为友朋来札,自己发出去的反而是零篇断简。《散原遗墨》搜集陈散原手迹非常用心,所得400余幅,仅从其来源便可知道搜寻之用功。我们看其第一部分“随宦湘鄂”。首先是对近年来出版的信札类图书的密切关注,如《容庚藏名人尺牍》《清代名人信稿》《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手札》《文苑人物丛谈》《复堂师友手札菁华》《二十世纪文化名人墨迹》《汪康年师友书札》等。其次是随时注意拍卖图录的翻检与收集,如保利2008秋拍、2016春拍,德宝2010春拍,广州华艺2013拍卖,匡时2014秋拍,泰和嘉成2015秋拍,匡时2018秋拍,嘉德2019春拍等。除此之外,随着近几年网络拍卖的兴起,作者也予以关注和搜访,如华夏天禧线上1351期网拍等。第三,可能出现信札类文献的期刊杂志如《书法杂志》等便是其重要来源。第四,网络图片,如台湾名贤翰墨网站等。网络图片几乎等于大海捞针,但也会偶有大收获,这一点我有切身感受。在撰写博士论文时,我遇到一个小人物,苦查工具书、数据库未得,最后不得不问一下“百度”,竟然出现了一位网友公布的一帧书影,正是与之相关的一则跋语,非常完美地解决了困惑,当时的幸运感难以名状。第五,作者与当代不少收藏家有良好的交流,例如曹恿、梁基永二位当代收藏家,均为其提供了相应的图版。以上只是第一部分的粗略梳理,从后面几部分看,其来源还包括对公私收藏、民国期刊报纸、拍卖图录、网络等多个途径中与陈散原相关的题诗、题词、题签等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最终有了如许多的收获。当然,这个过程持续十多年(见《代序》)。

△盛宣怀墓志铭

第二,编年排序,见出考证功力。如果说搜集资料只要下功夫,都可以达成不错的效果,那么为这些零散的墨迹确定时间、排好次序,当真体现出作者的深厚考证功力,也正与他十多年对陈散原的全面研究密切相关。李开军研究陈三立,始自他博士毕业之际(见李开军《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那是2001年,他应导师郭延礼之命,开始整理陈三立的集子。2003年《散原精舍诗文集》正式出版,之后一发不可收,2007年出版《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2014年更是集中出版了《散原精舍诗文集》(增订本)和150多万字的《陈三立年谱长编》。近20年的打捞,数百万字的资料,他在陈三立的研究领域令人望尘莫及。正因为深厚的基础,他在辑释《遗墨》时显得非常得心应手。近些年名人信札墨迹的出版蔚然成风,但是基本上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纯粹的录文,基本上辑自书主的师友别集,也包括抄录存世的手札原迹等;还有一种是汇集影印一个人的书信墨迹或其友朋信札,间或有释文。尤其是后一种,顺序编排大多采取比较模糊的方法。原因很简单,前人书信,落款多只有月日,甚至月份也不写,给排定具体写信时间造成了不小的障碍。虽然有些长信可以根据字迹变化、内容细节进行综合判断,但毕竟是个不容易的事情。记得我责编过一册信札,收信人自己将同一人来信粘贴在一个本子上,按理说时间上问题不大,但经过考察写信人的日记等材料发现,几十通信札中顺序错乱竟然是超乎想象的。也就是说,即使旧裱本的函册装信札,也未必是按照书写时间严格排序的,仍然需要其他史料佐证进行时间断定。《散原遗墨》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该书按照陈三立的生平划分为“随宦湘鄂”“移家金陵”“窜居沪上”“重返金陵”“避居杭沪”“寓居庐山”和“终老北平”等7个阶段,将属于各个时段的墨迹归入其下。在时段之下,他又将每一通信、每一幅墨迹准确地镶嵌在具体的年月之中,条分件系。有些无法判定具体月日,则尽可能细致到季节。如第38页引自《复堂师友手札菁华》的“与谭献书”,根据信中所云“王刻《水经注》”系王先谦1892年刻本,又据《梁节庵先生年谱》所载1893年四月二十一日”“谭献、杨守敬、叶瀚等饮集”谈及《水经注》等资料,断为“大概作于光绪十九年(1893)夏”。这类考证与作者十数年广泛搜罗资料、编排《陈三立年谱长编》的工作显然是分不开的。收在本册的墨迹,为年谱提供了一手资料;而年谱的编排,则恰恰为这些零散的墨迹划定了比较精准的时间,二者相辅相成,展现着作者在文献搜集与考证上的用力之勤。

△陈宝箴亲笔信

第三,串联背景,解读细腻精彩。《散原遗墨》无疑是李开军研究陈三立的一个副产品,但是确实如作者自道,这是“一本好玩的书”。他在《代序》中说:“相较于以前编过的两三种小书,我对本书有更高的兴致。自以为这是一本好玩的书,陈三立那些生动的笔墨,不但见证他的‘我’,而且记录周围的‘人’。我在释读文字里试图说明的,正是笔墨背后‘人’‘我’之间的生动面向。”这段话看似简单,真正做到勾连孤零零的信札墨迹背后的“人”与“我”却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李开军先生有雄厚的先期研究成果作为支撑,这也是其底气所在。相较于一般的释读墨迹、辨认文字,这种解读书信墨迹的角度更深一层,能够透过只言片语,勾勒出书写之时的历史背景和处境,与其产生心灵上的对话。如27页“与李盛铎书”,李开军简明扼要地点出了信内提及的人物和相关历史细节后,重点阐释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它将陈三立‘请假回籍’时的心态真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尽管言语之间颇有疏狂之态,但已经足以看出,陈三立在离都之时,已经做出了不再还朝的决定”。又如166页“与李瑞清书”,在确定了书信时间,介绍了“李瑞清”生平后,利用《散原精舍诗集》中的诗文,够了陈、李二人关系随着时间推移日益亲切的过程。从诗句“阿梅德器见温醇,弄笔窗光物物新”体悟二人的感情日深。又将李瑞清去世后陈氏挽诗录出,读出他们之间肝肺相通、意气相投之情。这样一来,原本不足百字的一通短札,除了陈三立原本书法的艺术气质,更读出了带有温度的情感,让冰冷的文字顿时温暖如煦。从文献学角度讲,这也让本来是零篇断简的书札、题辞,镶嵌入相应的历史之中,大大升华了“墨迹”的史料价值。

与许振祎书

最后,借整理《徐乃昌日记》的便利,这里可以补充一点,仅供作者参考。《散原遗墨》收录散原为徐乃昌刻《永嘉四灵诗》题词,所用图片为徐氏刻本《永嘉四灵诗》卷首书衣,其下简单交代了陈、徐二人订交的时间和其后的交往。由于陈三立题词落款“乙丑八月”,历来图书馆和拍卖图录均据以著录为“民国14年”刻本,该书也沿用了这一说法。实际上,《徐乃昌日记》中有他请陈散原题词的记载:1926年11月12日,“访陈散原谭,赠《宋元科举三录》(连史印),并请题新刻残宋本《永嘉四灵集》甲乙丙丁四卷”。当月26日,“致陶子麟书(寄陈散原题《永嘉四灵集》书衣发刻)”。直到1927年3月13日,“同访陈散原谭,亦赠《永嘉四灵集》(连史印本)”。可见,徐乃昌请陶子麟刻《永嘉四灵诗》是在民国15年(丙寅,1926年),此前的“乙丑”年一直在为这部书的刊刻进行影钞等准备工作,拿到书版付印,已是1927年春天。陈氏题词是在1926年11月,但是他将落款时间写为“乙丑八月”,恐怕是从徐乃昌准备刊刻之时算起的一个模糊时间,因为即便从“开雕”算,也应该是1926年。这个细节提示我们,古籍上牌记及题词等刊刻内容的时间落款,只能作为判断刊刻时间的一个大概参照,有时与精确的实际发生时间,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如此,则这一条在时间排序上略失准确,应当放在“与赵尊岳书”之后。

△与李盛铎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散原遗墨》的装帧和整体设计,可以看出编辑人员是煞费苦心的。封面以黑色为主色调,将目录内容用淡灰色衬托,若有若无,其上又托裱两帧墨迹,仿宣覆于最上层,解决书名、作者和出版社等信息的位置,显示出从形式到内容的层次感;为了让翻阅更舒适,书脊锁线后不封胶,任何一页都可以平摊到180度;内文的版式随着墨迹的尺寸或帧数变化,灵活多样;乃至扉页的用纸、代序的印刷方式……编辑与作者的打磨,设计人员的冥思苦想,令人如临其境。这一切,大概都是出于“希望它能以一种没有辱没散原先生的面目与大家相见”吧!

《散原遗墨》
李开军辑释
凤凰出版社
2020年4月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籍善本如何来进行收藏
他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可惜的遗墨保存很少
古籍善本收藏原则:刻本优于印本
清初大书家王铎行书墨迹欣赏《致李年信札》明清书家书法欣赏
[转载]清初大书家王铎行书墨迹欣赏《致李年信札》
楼兰残纸墨迹遗存,珍贵至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