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帆说纸 | 访西双版纳“贝叶经”制作传承人

贝叶非纸亦成友



坦诚地讲,我起初并未打算写这篇文章。因为我所有的访纸,所看、所思、所悟,都密切与古籍用纸挂钩,对于非纸质材料的载体,我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不过,对于用作书写经文的贝叶,我还是有点兴趣的。

2013年我在西藏拉萨的一家古玩店里,看到过九张贝叶,每一张都是小小的,上书黑色的藏文经文,配以彩色描金画,显得精美无比。店主称这些贝叶有几百年历史,索价3000元一张。无奈囊中羞涩且学艺不精,无法判断是否真是数百年之老物件,只能作罢。可从此对贝叶上了心,总想要深入了解一下:贝叶从树上采摘下来后如何能保存如此之久?抄经人又是如何在上面写字描金的?2018年11月,我应邀去一位上海藏家的书房,看到了不少西藏地区的贝叶经。那位藏家认定我是古籍保护专家,虚心向我请教:贝叶经四周出现风化脆裂的现象,不知该如何保存?我很是汗颜,说起纸张,还能扯上一二句话,可对于这种特殊的载体,我的无知暴露无遗。由此,对贝叶的兴趣便更浓了。

这次到西双版纳访纸,听人介绍说,当地产的傣纸取代了贝叶,成了抄经的新载体。既如此,那么现在是否还有人在制作原汁原味的贝叶经呢?一打听,居然真有人在做,且近在勐海县的勐遮镇景真村。赶早不如赶巧,我临时改变了行程,赶过去看一看。

制作贝叶经的传承人是一位优雅的女士——玉留老师。在玉留老师家的小院里,她取出一小卷贝叶给我看,这些贝叶与我想象中宽大肥厚的样子截然相反,竟是那样的窄小而单薄!我不由脱口说:“这么小呀!”玉留老师款款道来:“这么大已经很不错了,现在都找不到合适的贝叶呢,等空闲一点,我再去缅甸收点大张的。”说着,她又取出一支木制粗笔,指着笔尖给我看:“笔尖是铁制的,就用它往贝叶上写字。” 玉留老师边说,边给我示范。她左手按住贝叶,大拇指顶着右手,稳住了执笔的手,然后开始写字。一阵沙沙声后,她停了笔。我凑前看去,只能隐隐地在贝叶上看到一点点划痕,根本看不清写的是什么。接着,玉留老师从小凳下拖出一个小盆,从里面取出墨筒,在贝叶上来回滚动一翻,贝叶表面立刻成了黑呼呼的一片。随后,她又抓起盆里的一把刨花,裹着黑黑的贝叶面来回一擦,笑着把擦干净的贝叶递给我,说:“送给你的!”我喜出望外,拈住贝叶仔细打量。原先贝叶上看不清是什么的划痕,因为嵌入了黑色的油墨,便清晰地显现出两行小字。上面一行,是曲曲弯弯的傣文,我不认识,下面一行字是汉字“出入平安”。我很感动,难得玉留老师的这份细腻和祝福。



演示完贝叶写经,玉留老师引领我参观了她的小书房,她平日就在这里练字。我留意到,墙上挂着几本线装书,其中有四本年代特别久远的傣纸抄本,纸张泛黄,边角蜷曲,甚至絮化了。玉留老师告诉我,这些书都是她父亲花了多年时间抄写下来的傣文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其中有很多内容早已失传了。玉留老师编写的贝叶经内容,多来源于父亲手抄的这些材料。她的父亲从事佛教工作30多年,一辈子都在写经文,她的母亲也一样。玉留老师耳濡目染,从小就热爱傣族文化,一直致力于传承傣族文化。

对于贝多罗树,文献上给我的印象是“其树形似棕榈,直而高耸”“其叶长广,其色光润”,但我并不满足于书上的描述,一直想看看实物到底是什么样子。玉留老师得知我的想法后,便说:“我家门口的寺庙旁就有一棵,只是没那么大,我带你去看看。”寺庙旁的那棵贝多罗树,高约四五米,外观确实长得颇像棕榈树,只是树干和树叶的颜色偏灰白。玉留老师告诉我,贝叶从树上砍下来要用于写字,得经过十多道工序。前期工序包括选材、削剪、整理。然后把数十片贝叶系在一起放入锅内,倒入淘米水,覆盖上酸藤(一则使贝叶变白,二则起长期防虫作用)和布,煮十多个小时出锅后,经刷洗、晾晒,再反卷成团以压平(贝叶只能在早上太阳出来前卷团压平,出太阳后卷,贝叶易开裂)。然后,根据贝叶大小,整理装模。装模,就是用上下两块木板捆绑住贝叶两面使其保持平整,以防贝叶再次卷起来。木板中间有两根小木棍,每张贝叶都要穿过这个小木棍进行固定。难怪我们看到的贝叶中间都是有孔洞的,以前,我以为是装订成册时用于穿线固定的,原来它们只是制作过程中因需固定而形成的。装模完成,再将两头多余的贝叶削去。最后一道工序是上墨线,即在已修平的一片贝叶的两面弹墨线,以确保书写平整。至此,贝叶就可供人书写经文了。有时候,全部书写完成后,会在贝叶经四周边沿涂上一层金粉或红、黑漆,既有保护和装饰的作用,又给人一种精湛、古朴、大方、美观之感。


我想起玉留老师曾提到要去缅甸找贝叶的事,就顺口问她,是否经常去缅甸找原材料。没想到,她本人在缅甸竟然呆了整整8年,从各方募集爱心捐款,筹建了缅甸第四特区小勐拉勐本希望小学,并亲自为那边的孩子教授汉语、傣文和贝叶经文化。眼下,玉留老师在故乡担任贝叶书院的女教师。贝叶书院是一所佛学院,但有时也向普通百姓开放傣文课。玉留老师上课不取任何酬劳,全凭她对贝叶的热爱之心。

夕阳西下,我恋恋不舍地在贝多罗树下与玉留老师道别。走出几十米后转身回望,她依然站在树下,西双版纳落日的余晖照在树上,洒落在她身上,那映衬在晚霞中的剪影,如此静好,如此圣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西双版纳有个曼掌村,藏着真正的傣家风情
神奇贝叶承载傣族传统文化
贝叶文化十论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网
贝叶经非遗制作技艺:树叶上的文明与传承
西双版纳勐景来,“中缅第一寨”,世外桃源今犹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