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复师手札 | 艺痴者技必良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了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设立了12家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30余家传习所。全国古籍修复人员从不足100人,增加到大约1000人,他们中既有资深的修复导师,又有不断涌现的修复中坚力量。他们的背后,有故事,有热情,有思考,有执着,在他们的身上,凝聚着动人的“工匠精神”。   

修复师手札

                                                                                 
艺痴者技必良
文 | 张珊珊

古籍修复并不是一份轻松愉快的工作,但上手并不难,尤其是对于传统中文古籍的修复来说,单面印刷的方式为背面修补提供了充足的余地。藏书家自己在破损的书叶后粘上新纸补破加固也是一种修复。而我们作为修复师,所不同的只是把修复当作一种职业时所具有的职业精神。
 

我们是“患有强迫症”的“处女座”

“你是处女座的吧?”在看到同事纠结于某个小细节时,我们总忍不住这样嘲讽对方。实际上,在我们中山大学图书馆文保中心12位中文、西文、字画碑帖修复师里,只有一人是真正的处女座,但我们每一个人面对修复时都将处女座的完美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挑剔、讲究、龟毛起来不仅逼疯自己,还能把周围的人逼疯。“你看我这书叶有一点皱,怎么办?”“没关系,压压就好,原来就不平。”“我的字根不清晰了!”“挺好的,至少还在啊。”修复室里经常能听到类似的鬼哭狼嚎和宽慰声,但安慰显得毫无灵魂,相同的话只能安慰别人但说服不了自己。“嘶,手贱,戳破了。”“我这多了一丝,结果一剪,亏了!”“我想把皮再削薄一点,啊!这一刀把皮削破了!”我们一边肠子都悔青般地发出“今天不宜补书”的感慨,一边为了再完美一点继续“作死”。我们知道,哪有不宜补书的黄历,不过是每一步操作都存在风险,而做得多自然风险大。


细节决定成败,古籍修复的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环环相扣地影响着最后的结果,越简单的装帧越是如此,多做一点只是为了做得更好。可偏偏修复又是个手工活儿,修复师也不是万能的,于是,我们这群“强迫症患者”常常活在对作品的自我嫌弃中,只能懊恼和不甘地期待下次做得更好。这样的纠结其实源于我们内心的责任感,源于想把书修好的那份“不凑合”的坚持。
 

霉虫令人发颤,但我们不能怕

如果说精益求精是我们不懈的追求,那么不畏霉灰虫粪的敬业精神就是我们的坚守了。记得有一次,我们从库里提了一套书脚被老鼠啃噬的线装书。分书的时候,一个来实习的研究生连连后退了几步,死活不肯碰这套书,理由是她最怕老鼠。其实,我们也怕。我的同事有的怕蟑螂,有的有密集恐惧症,有的有洁癖,但我们面对破损的古籍,从来没有因为其发霉、虫蛀、鼠啮、污损而说过一个“不”字。我的导师潘美娣说起当年修复出土文献的场景,到现在依然忍不住皱眉。那被腐尸血水浸泡板结的书砖,那形如牛粪、滑腻而散发恶臭的书饼,光听描述就让人不寒而栗。虽然我们平时接触的古籍,其状况并不像出土书那么恶劣,但白霉、黑霉、绿霉、红霉也是司空见惯的。还有那虫粪,有时将书一蹾就能在桌面上留下一堆芝麻点,有的板结在虫洞边缘像个黑眼圈,刮半天也清理不干净。有个词叫“书香四溢”,可我们闻到更多的则是扬起的霉味和尘味。潘老师笑说,脏东西碰多了,早已百毒不侵。其实我们并没有百毒不侵的身体,螨虫多了,脸依然会发红过敏;书太脏了,手依然会发痒长泡。但是,我们并没有退缩。开启通风橱,戴上口罩,心里再恶心,手上的活儿也不能停。
 

看似随意的我们,终归是有原则的

要想把书修好,光靠大无畏的“勇”字显然是不行的。在掌握高超技术的同时,成熟的修复伦理观也是我们倡导的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好的技术可以通过实操磨练习得,但好技术的施行是建立在合理的修复方案基础上的。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难?补就是了!”殊不知,补还是不补,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还记得在天津修复明版《大藏经》时,我那册经折其中一叶的地脚处有个造纸时留下的破洞,我问万群老师:“这个洞要补吗?”万老师说:“如果是我,就会补上,因为这个破洞实在不美观。”我再问:“可是这个洞说明当年印经的时候对纸张并不讲究,即使有破洞的纸张也没有被剔除。”万老师说:“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不补也可以。”听起来,很没有原则吧?其实不然。古籍修复就是这样子,我们讲究整旧如旧、最小干预、安全可逆等原则,但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操作细节是灵活多变的。我们不能僵化地理解这些原则,否则会陷入“不干预不结实,到底要不要多做一步”“每一项措施对文献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逆的,到底做还是不做”的困境中。

修复过程体现的不仅是修复师技艺的高低,还有我们对历史信息的抉择。最后的选取不凭喜好、不图方便,而是在充分预判各种风险的基础上分析利弊,结合自己的技术水平,选择最合适的修复方案。看似随意的决定,离不开各种职业道德考量。

们都在专注地做好眼前的事

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前,我的导师肖晓梅告诉我,这是一项单调甚至清苦的工作,要下定决心坐得住才能做得好。我刚进修复室的那一年,她还“强迫”我每天下班后练半个小时的毛笔字。我虽然有点画画的底子,但没学过书法,对这个要求百思不得其解。古籍修复已经不再需要画栏补字,我为什么还要练毛笔字?直到后来,当我拿起毛笔刷糨糊的时候,我才知道,我练的不是字,而是那股“气”。在修书叶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写字那样手稳、气定,要集中注意力完成每一道工序。我曾听过一个笑话:一个同行拼对了大半天,好不容易把碎片的位置确定下来,“呼”地松了一口气,碎片又被气息吹跑了……这个故事其实很苦涩,每个修复师都有相似的经历。在做细活儿的时候,不仅自己憋着一口气,就连在身边经过的人走得急一些也会被嫌弃:“你把我的纸带起来了!”修复过程中的风险有的可以通过提升技艺来避免,有的则只是一晃神的工夫。为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专注力是对古籍修复师的基本要求。而这份专注,不仅体现在修补一张书叶的当下,还表现在对修复工作的坚持与韧性中。“艺痴者技必良”,诚如潘老师的“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们都在专注地做好眼前的事,不断提升技艺水平,坚守古籍修复事业。

古籍修复师只是千千万万平凡职业中的一种,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具备的道德素养,体现的敬业、专注、精益求精态度,以及在经过我们的努力而焕发生机的这一册册古籍,终究会使这个职业变得不平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张品芳:怀着敬畏之心 专注古籍修复32年
古籍修复步骤分解
这个5人团队,是湖南古籍修复的最强力量
【第1060期】技术贴——古籍修复知识小课堂
古籍“医生”:让残破书籍起死回生 书界新闻
羊绒虫咬破洞修复方法,以前毛衣破洞都扔了真心疼,学会再也不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