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珞珈山上的琅嬛秘籍

《珞珈山上的琅嬛秘籍》

文 | 计 纬

我虽未到过,却久闻武汉大学的大名。在《忆武汉大学图书馆》中,苏雪林先生写道:“国立武汉大学便是模仿中国宫殿而建筑的……夹在中间的图书馆则颇类天坛,银灰色的墙壁,碧绿色的玻璃瓦,远挹湖光,近揽山色,居高临下,气象万千,北平帝皇居也许比这个更为壮丽,却没有这样天然风景的陪衬……”笔者读之,一面神往,一面猜测,那样一个人间琅嬛,其中都藏着什么名编秘籍、佳椠精抄呢?直到不久前朋友肖君持来一册《武汉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图录》,才令我在千里之外领略了这处琅嬛福地中缥缃之一斑。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1893年张之洞创建的自强学堂,虽历经了沧桑巨变的20世纪,还是汇聚了大量古籍,且不乏善本。这册“善本图录”,收书166部,时代以明、清为主,类别分刊、抄、校以及稿本等,有些又为名家递藏,丹铅斑斓,印记累累。

其中,《事类赋》30卷,宋吴淑撰,明嘉靖十三年(1534)白坪仿宋刻本,收藏者中有明代的毛晋和冯梦祯。毛氏是古代出版界的闻人,他刊刻的书籍被称为“毛氏之书”,直到清末,留存量还是很大的。冯梦祯,字开之,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做过编修、南国子监祭酒等,与屠隆、王稚登、汤显祖、钱谦益等交好,曾因开罪张居正遭谪,后来移家杭州,筑室孤山之麓,取王右军《快雪时晴帖》的“快雪”二字名其堂,日日读书、写字、饮茶其间。冯氏的大名我是从篆刻史上知道的,给冯刻印的是明后期的篆刻大家朱简,刻的那方印可谓朱简的代表作,在讲明清篆刻的书中常常被提到,但辗转录存,有些失真,而这是直接钤在书上的原印,用现代的扫描技术托出,可以说是直逼真迹。朱文“冯梦祯印”,白文“冯氏开之”,都是寸余见方,方正典雅,朱文偏于端庄,白文偏于婉转。这一页书影,或可遗留下400余年前读书人的微茫文化信息吧。

《汉书》100卷,明崇祯十五年(1642)毛晋汲古阁刻本;《镌五侯鲭》12卷,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吴勉学刻本;《汉魏六朝百三家集》180卷,明张溥编,娄东张氏刻本。这三部书都是何绍基收藏、圈点、批注的,钤朱文“云龙万宝书楼”方印,朱文方形“何绍基印”,朱文小长方印“子贞”等。何绍基,字子贞,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其书法的大名从清中后期至今不衰,书价腾贵。其实何绝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家”,他通经史,精小学及金石碑版,作诗宗法宋人。他父亲何凌汉做京官时开始大量藏书,到他一代这已有十万余卷,他再传其子何庆涵,一家上下三代藏书。何家的书在辛亥革命后散出,听说一部分卖给了长沙书贾,一部分为叶启勋兄弟收得。如果硬要将何子贞定位为书法家,那么这三部古籍,昭示的就是“书外功夫”。

《论衡》30卷,明嘉靖十四年(1535)苏献可通津草堂刻本,钤“叶氏菉竹堂藏书”圆形朱文大章和“邵二云氏”朱文小方印。叶氏为叶盛,明江苏昆山人,是参加过明英宗“土木堡之役”的高官,“生平无他嗜好,顾独笃于书”,“服官数十年,未尝一日辍书”,积书达两万余卷,建藏书楼名“菉竹堂”,取《诗·卫风·淇奥》所寓的“学问自修”之义。邵二云,即乾隆时的四库馆编修邵晋涵,他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出的《旧五代史》,撰述的《尔雅正义》,都是学术重镇。《论衡》,历来以通津草堂本为善,这样一部善本,经历了两个朝代两位通人的收藏,怎能不令人瞩目?

2010年,国家图书馆举办“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其中展出了北大图书馆所藏宋刻《淮海集》残本,其曾为士礼居旧藏,有黄丕烈的跋文,还有一方“礼培私印”的白文章。武汉大学图书馆送展的康熙通志堂初刻初印本《读史方舆纪要》上钤有同一方印章。这两部高等学府的珍藏,都曾存于王礼培的书斋。王礼培(1864—1943),字佩初,号南公,湖南湘乡人,王闿运的弟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辛亥革命后执教于河南大学,嗜藏书。杨钧认为,叶德辉和王礼培“藏书之富……为吾湘冠”。民国初年,他在长沙和上海两地的藏书已达十余万卷,后来毁于战火者过半。这部“善本图录”也收了《读史方舆纪要》,有人认为,该书墨钉犹存,卷数尚未及标,当是试印样本,或许已海内无两。该书书页钤“礼培私印”及另一枚略大的朱文方章“扫尘斋积书记”,“扫尘斋”是王礼培的藏书处之一。王氏藏书还有《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十卷,明刻本)、《墨子》(毕沅校注,乾隆四十九年灵岩山馆刻本),最有意思的是《水经注笺》,可能是王之后归谭戒甫,由谭再入武汉大学图书馆。

《水经注笺》40卷,汉桑钦撰,北朝魏郦道元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李长庚刻本,有王礼培朱笔批点并用四色笔过录的朱之臣、钟星、谭元春、何焯的批点。诸藏印中,最醒目的是白文“谭铭印信”、朱文“戒甫”,均为方形,一般大。谭戒甫(1887—1974),原名作民,改名铭,字介夫、戒甫等,湖南湘乡人,1909年考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习机电工程专业,但后来一直执教于中学、大学,为先秦诸子、楚辞、金文等领域的杰出学者。谭先生谢世后,其子女向武大图书馆捐献了许多手稿及著作等,这部书不知在不在捐献之列?别的不说,只王、谭两家的藏印,就透出沉甸甸的历史感了。

“图录”所选,当为珞珈山琅嬛的沧海一粟,我这里所记,不过尝“图录”之鼎的一脔。不过,一粟也好,一脔也罢,都是原汁原味、有滋有味的一粟、一脔,通过这些,且想见海之壮阔,鼎之庄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内府刻书,也太讲究了吧!
古书的真面目——谈谈书影图录
版本学课程基本书目
元本在中国藏书与版刻中的重要价值
实用收藏手册|古籍学习工具一览
书影图录琐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