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马光怎样编修《资治通鉴》

徐志啸

稍有些历史常识的读者,都会知道我国古代的“前后两司马”吧!这两个司马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前司马”,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汉朝人司马迁:“后司马”,就是本文要谈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主编.北宋人司马光。“前后两司马”虽说相距近一千年,两人的史学观也有很大差异,但在历史学上的功绩却都是同样不可磨灭的。近十几年来,人们对“前司马”的称颂不少,对“后司马”的评介却略欠公允;特别是在所谓“评法批儒”时期,王安石被捧成了法家英雄,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则被打成了罪人,连他的《资治通鉴》也差点付之一炬。其实,司马光对我国史学的贡献是很不小的,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可数的著名史学家之一,他所主编的卷帙浩瀚的《资治通鉴》不只凝聚了他近半生的心血,而且是后世公认的历史名著。

我们来看看司马光是如何编修《资治通鉴》的,从中也能了解一部史书的编写成功之不易。

据史书记载,《资治通鉴》的正式编修始于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而准备工作早在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就开始了。那时,司马光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平素喜好读史,尤其对《左传》.《史记》、《汉书》诸书,更“嗜之不厌”,常常感到自司马迁、班固以来,史书虽然不少,但大多文字繁冗、纲目不清,没有一部象样的通史,不利于日理万机的皇帝周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司马光想“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编写一部为皇帝提供历史经验的史书。正好,英宗这时命他编一部叙述历代君臣事迹的书,这就促成了他编书夙愿的实现。他给自己所要编的通史定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打算以《左传》为蓝本,仿效《左传》体例和笔法,就连开篇的历史时期也承接《左传》,即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结束,起讫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司马光写好了全书的提纲《历年图》,图中清楚地排列了全书的年代、事目,让人一窥便能知全貌。同时,他又独力完成了五卷《周纪》、三卷《秦纪》,两汉部分也作了些起草工作,初步定书名为《通志》。《历年图》及初稿八卷呈送上去后,得到了皇帝的首肯,决定正式开局编修,书局就设在京城崇文院内,名义是编写历代君臣事迹。治平四年,这项工作受到了神宗皇帝的赏识,他亲自给这部书定了书名:《资治通鉴》,意思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后又为书撰写了序言。皇帝的赏识和支持,无疑是个大促进,司马光的初衷就是要为封建帝王提供历史的借鉴,以便更好地加强封建统治,现在上下相通,臣投君意,君合臣心。岂不成全了一件美事?于是,工程浩大的编修工作更加紧进行。

要完成这项工程,还有两个条件不可或缺:一是大量的历史资料,二是得力能干的助手。历史资料是不愁的,崇文院是当时全国藏书最富的地方,院内有三大书库;东廊的“昭文书库”,南廊的“集贤书岸”和西廊的“史馆书库”。另外,京城的龙图阁、天章阁、秘阁的藏书也可供翻阅。再加上当时一些著名的藏书家大都是司马光的朋友,借些书自然不成问题。这些优越的条件,为书局提供了丰富浩繁

的史料,足供司马光参检选择。至于协助编修的人员,除了一般抄写的书吏外,司马光亲自挑选了三位得力于将:“博闻强记,专精史学”,对史书无所不览、对史事巨微皆晓的刘恕;“智识明敏、好学能文”、专治唐史的专家范祖禹;“博记能文章”的著名汉史专家刘攽。他们三人开始参加编修时的年龄是:刘恕三十五岁,范祖禹三十岁,刘攽四十四岁,而司马光当时已经四十八岁了。

整个编修工作接着司马光的部署进行:第一阶段,先收集史料编丛目,要求史料收集详备,并按年月扫顺序排列,标明历史事目;第二阶段,将丛目史料整理成长编,这个阶段的原则是“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整理时同时进行核实考订和加工工作;第三阶段,汇总长编,考同异、删繁冗,修改润色,最后定稿。第三阶段的定稿工作由司马光一人担负,他既要统一全书的体例、笔法,又要进一步考核史料,锤练文句,使不同时代,不同文笔的史料熔于一炉,自成一体,工作量是相当大的。

由于计划有方,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勤恳努力,编修工作得以较顺利地进行。他们先用五年时间在京城编写了周、秦、汉,魏部分,之后转到洛阳,又化了十四年时问,完成了西晋至后周的编写,这样,先后共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都在史学史上堪称宏篇巨著韵伟大工程。

在这整整十九年期间,司马光真的是“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筒牍盈积,浩如烟海”。长期的劳累使他“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他自称毕生精力“尽于此书”,这话是并不算过分的。在洛阳时,他居于一座小阁中,一个老仆人服侍他,他常叫老仆人先睡,自己秉烛至深夜;第二天凌晨仍在继续伏案工作,几乎天天如此。他的助手刘恕的勤勉精神也是令人感佩的。他患了“风疾”,右手右足都偏废了,却每每乘病痛

呻吟的间隙,握笔修史,一直到死为止。耗尽心力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心血的结晶,遗撼的是,司马光本人未及亲睹《资治通鉴》的问世,在这部巨著正式出版时,他已溘然长逝一个多月了。

《资治通鉴》的诞生,不仅给当时的封建皇帝提供了历史经验,而且在史学界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陆续问世的史学著作,如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清朝徐乾学的《资治通鉴后编》、毕沅的《续资治通鉴》;都是在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影响下按照它的体例写成的。宋人正应麟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清人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这些语虽说过誉,但也真实地反映了《资治通鉴》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影响。

司马光是北宋朝廷中的一位要员,虽姻在当时的朝廷倾轧中受过波折,但立场观点始终站在以封建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一边,他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宗旨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他在所修的史书中,较为客观地揭露了历史上反动统治的罪恶,暴露了一些昏君暴君的荒淫残暴,也较如实地反映了历代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反对外族侵略的史实,这就使后世能通过这部史书获得比较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有助于了解和研究历史。

爱好历史,有志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史的青年读者们,认真读一读《资治通鉴》,将会使你获益匪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鉴夜读01:《资治通鉴》——不可错过的史学大IP
刘江: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汪受宽:宋代史学与《资治通鉴》
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时间里的中国:通鉴家族 | 国史的三重维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