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训办“义学”

史元

武训是我国近代史上以“行乞兴学”而出名的一十人物。他因排行第七,原叫武七,乡里人曾谑称他为“武豆沫”。“训”是清朝政府后来嘉奖他“行乞兴学”、“为天下后世训”而替他取的名字。

武训出身于山东省堂邑县武家庄的一个贫若农民家庭,父亲很早去世,为生活所迫,他在刚刚懂事的时候就随着母亲到处流浪,乞求人们的施舍,小武训看到富家子弟上学读书,心里非常羡慕,时常跟在他们后面,但换来的却是欺凌、侮辱。一次,他问母亲,“何不叫儿读书?”母亲以家贫告。武训和中国众多的农民一样,呻吟在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之下,被剥夺了读书受教育的权利。稍长,他去给

人家扛活,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但狠心的主人欺侮他且不识丁,吞没了他用汗水换来的报酬。武训更深深地感到不识字,没文化之苦!后来,只好再去讨饭。他常在塾学外面逗留,朗朗的读书声,激起他痛苦的回忆,唤起他去争取上学的勇气。有一天,他来到了学塾,垫师看到他那穿得破破烂烂的肮脏相。耻笑他是“饿鬼”,“穷鬼”,不问三七二十一,便把他赶了出去。这一切都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想到自己的悲惨遭遇,想到“以贫废学者,世上不知凡几”(杨吟秋《武训先生事略》),发愤立志创办“义学”,“誓必教人人读书识字”(《山东巡托袁树勋奏义丐武训积资兴学请宣付史馆立传》)。

在私有制社会里,要创办“义学”至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充裕的经费;二是强有力的支持者,即后台靠山。武训是生话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穷苦农民.当然是不可能有这两个条件的。但是。他既然发愤立志兴学,就要想方设法去创造这些条件。

经费,这是创办“义学”首先面临着的同题。武训依靠行乞,每天起早摸黑,串街走乡,乞求施舍。乞来的东西,好的去变卖换钱,那怕是一只大饼,一只地瓜,只要能换取一点点钱的,他都舍不得自己“享受”。他装疯卖傻,任人在自己身上骑坐玩耍,表演喝脏水、吃屎尿、吞蛇蝎,咽砖瓦,等等。只要能得到钱,他什么令人作呕的丑事都千得出来。除了行乞攒钱以外,武训还帮人打短工,以人代畜。夏秋农忙季节,代人拂粪、刈麦、锄禾,工毕,仍乞于市。行乞之余,看到路上有残布败絮,必抬而撷之,每于栖止时,把它捻成线蛋,到街上去卖钱。武训三十岁那年,兄弟分了家,他得到三亩地,也随即变卖出去。他把讨得的钱连同平时所积。存放于馆陶县富绅娄峻岭处,愈积愈多,利上生利,又把这些钱陆续买田地,租给农民耕作,收取租金,他还放高利贷,据说“月息三分”。

经过了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武训共积蓄了七千多串钱,合银二千两以上。这是一笔数量可观的钱财,也是武训倾注了多少心血,遭到了多少凌辱才得来的。一八八八年(光绪十四年),武钏梦寐以求的夙愿实现了,这一年,他于堂邑县柳林镇办起了第一所“崇贤义学”;第二年又和了证和尚台作,于馆陶县杨二庆办起了第二所“义学”。武训始终不改初衷,依然孤苦传仃,走街串多,“不要老婆不要孩,以修义学为生涯。”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武训临终的那年,他又于临清县御史巷办起了第三所“义学”。

武训创办“义学”的夙愿虽得以实现,然而,他企图通过让穷人读书识字,改变穷人悲惨命运的愿望实际上只能是幻想。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为一定的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的,人类文明史上从来也不存在什么超阶级、超时代的教育。“义学”是盛行于有清一代的一种学塾名称,它是由地方上的地主,官僚或富绅创办起来的,既为官绅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又以“慈善”之名招收乡里的一些农民子弟入学。这种“义学”,包括武训创办的“义学”在冉,同官学一样,都只能是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地主降级的经济基础服务。

武训明白,创办“义学”必须有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物作为后台靠山。所以,他聘请杨树坊,娄峻岭.武茂林等地主、富绅作为他“义学”的首事人(校董)。他聘请寿张举人崔准、聊城进士顾仲安、博平孝廉贾连枝.清河拔贡滕绣封、孝廉贾品重等有科第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作为他“卫学”的教师。武训广为结识地主,富绅及其知识分子作为“义学”的首事人和任课教师,这是他的“义学”得以创办和存在的重要条件。

在武训创办的三所“义学”里,学生大多数是地主富绅子弟,但确实有一些是来自农民家庭。对此许多史科都作过记载。如郭春熙《义学正碑文》说武训剖办“义学”,“附近寒素,有志读书者,咸肄业焉。”张謇《谊演义丐武训事迹》也说,武训创办的临清“义学”,“广廷教师教邻近贫家子弟”。“寒素”者、“贫家子弟”,当指乡村中的农民子弟。但不管如何,首先要“有志读书者”。

武训对学生的学习是很关心的,他谆谆教诲学生:“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读书不用心,回家无脸见母亲。”当发现学生不用功读书或了解到教师不尽心教时,他总是到“义学”里跪在学生或教师之前哭泣,言其“义学”来之不易。劝告他们专心而学、尽心而教,“由是学生感之,教师感之,皆有效。”他鼓励学生,“学而优则仕”,挤进封建士大夫行列,图得一官半职,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反映了这个旧式的农民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愚昧无知。

武训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物。他行乞时确实是奴颜卑膝,低三下四,满口乞丐腔,一副奴才相。但这是一种表象,反映了深受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农民的落后,愚昧,无知。然而,武训的行乞,既不是简单地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或养家活口。也不是出于一般的好吃懒做。他为了攒钱兴学。他“自奉极俭,居不求安,饥不择食。服则褴褛,卧无枕衾”,“寒暑不夺其志,荣辱不撄其心”(郭春熙《义学正碑文》)。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三十多年如一日,以自己的忍辱、行乞,为被剥夺享受教育权利的农民子弟奔走呼号,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在当时说来,不能不称之是难能可贵的。

他放过高利贷,收过地租,自然这是剥削他人劳动的行为。但他不是像地主阶级那样用来挥霍享受,过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也不是用于添置田地,扩大剥削,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更没有把这些田地和钱财作为私家财产留给子孙后代。而是毫无保留地把它全部献给了“义学”。有人说武训是靠剥削过活的“大地主”、“大债主”,这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对于武训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要进行具体分析,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以一定的历史地位。对他的卑躬屈膝的行乞方法不能宣扬.对他的“忘我”的行乞精神不能盲目歌颂,但是,也不必兴师动众,大加讨伐,批倒批臭,应该实事求是地还武训的真面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经济(一)(98)
【人类经济万年史】124中国明代封建土地制度
论“井田制”的瓦解——地主阶级开始出现,封建制度开始萌芽
我国为啥一定要消灭地主阶级,地主阶级究竟有什么“原罪”?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在红楼梦里的体现
【每天老照片】--5976--民国时期的地主,是如何压榨农民的?得知真相背后冒冷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