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家将的历史和传说

羽白

杨家将抵抗契丹和西夏侵扰中原的斗争事迹,在民间流传已有九百多年了。直至今天,电台、电视和戏曲舞台上还经常广播和演出杨家将的英雄故事,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但是戏曲小说里面的人物故事和历史上记载的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有的见于正史记载。有的则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愿望编造出来的。我们应当把它区别开来。

杨家将故事的产生及其深入人心,是同北宋初期历史发展的形势分不开的。北宋建国以后,经过将近二十年韵时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灭掉北汉,才最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但是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贵族的幽、云诸州,这时仍然没有收复。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一直是北宋北方最大的威胁。辽统治者经常派遣骑兵大规模南犯,进行掠夺战争。宋仁宗时,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夏国,也不时向北宋发动进攻。中原人民奋起抵抗,和来犯的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杨业及其子孙就是在这种斗争里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扬家将中最主要的人物是杨业。

杨业(?——986年),就是戏曲小说中的“老令公”,原名重贵,并州太原人。他的父亲杨信,曾担任过后汉的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刺史,后来归降后周。杨业早年曾在北汉主刘崇手下做官,赐名“刘继业”。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招降了他,又恢复他姓“杨”,单名“业”。宋太宗鉴于他“老于边事,洞晓敌情”,就任命他为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兼三交(今太原市北)驻泊兵马部署(前线指挥官),归三交都部署(边防军总司令)潘美指挥。潘美就是戏曲小说中的潘洪、潘仁美,河北大名人。在后周时候,他就和赵匡胤交厚;北宋建国,潘美曾事兵下朝南,征岭南,克金陵,并以统帅身分,攻下太原。到赵光义时,他已成为赵宋的两朝重臣。戏曲小说中说他依仗皇亲的权势,欺上压下,这是史有实据的。潘美的第八个女儿嫁给韩王恒(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被封为莒国夫八,只是传说中说潘美是太宗的岳父,与历史记载不同。

杨业到任后不久,就在雁门关同辽国打了一仗,取得重大胜利。雁门关位处代州北面雁门山的断崖绝壁问,路径曲折,甚是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宋对辽的军事部署,除东路以定州为重心外,西路则以代州为重心。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兵十万人进犯雁门,杨业率领数百名骑兵绕到关的西面,通过羊肠小道,深入敌后,出其不意地袭击辽兵军营,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多罗,活捉马步军部指挥使李重诲,把辽军打得大败。

雁门大捷的消息传到开封,宋太宗很是高兴;杨业因为战功卓著,被升为云州(今大同市)观察使,仍兼代州刺史。这样一来,担任边防的主将(包括潘美)都不高兴了,经常向皇帝诬奏杨业,企图寻事陷害他。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下令分东、西、中三路出兵攻辽,约定最后会师幽州(今北京市);并指定潘美为西路主将,杨业为副。在北伐中,杨业屡立战功,出兵仅仅两个月,就收复了云(今大同)、应(今应县).寰(今马邑),朔(今朔县)四州,兵锋直抵桑乾河。可是,不幸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在岐沟(今涿县西南)吃了败仗,中路军闻讯,不战而溃。宋太宗急令新收复的四州官民内迁代州,由潘美、杨业负责掩护。

辽将闻宋军后退,迅速集中十万精兵乘势进攻,应州守将弃城逃走,一度被朱军收复的寰州又失陷了。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杨业建议潘美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出兵应州;乘辽军掉头迎战,兵力分散之际,聚歼其部分精税,借以掩护云,朔两州人民安全地向南撤退。谁知潘美和监军王侁(shen申)嫉妒杨业,阴谋搞垮杨业的部队,坚持命令杨业出兵雁门,收复寰州。王侁用激将法刺激杨业说:“将军平日号称‘无敌’,如夸碰上敌兵,你却不肯接战,莫非是别有用心吗?”潘美是行营都部署,王侁的话他句句听在耳中,却一个字也不吭。杨业无奈,只好点动本部人马,起兵前往。临行前,他和潘美约好,预先派一千名弓弩手埋伏在陈家谷口(今朔县南)的两侧,等他把辽兵引到谷口,左右夹攻,给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

杨业率领少数人马和辽军从拂晓战至黄昏,果然把辽兵引到了谷口。但是,这时潘美和王和侁等早已离开了谷口。杨业知道大势已去,不禁抚着胸口,悲伤万状。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为了国家,他仍然奋不顾身,拼命冲杀,表现出“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的英雄气概。然而由于众寡过于悬殊,宋军伤亡惨重,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七十三岁的老将王贵也都壮烈牺牲。杨业本人身带数十处创伤,仍然坚持战斗。最后,因战马重伤,不能行动,在朔县附近的狼牙村被辽军俘获。杨业慨叹地说:“业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东都事略·杨业传》)。于是绝食三日而死。

在此我们不妨略加考查一下,杨业所说的奸臣是指谁呢?有人认为王侁曾用危言刺激杨业,让他出兵朔州,因此造成杨业败军的后果,奸臣是指王侁。这是不够正确的。因为王侁当时的名义是云雁地区兵马都监,但他是潘美的部下。作为主帅的潘美,对于进退这样重大问题,是负有主要责任的,也是有权作出决断的。为什么在杨业同王侁争论时,他不加可否呢?可见他是默认了王侁的主张。而当他得知杨业在前方失利后,不但不派兵救援,反而失约撤伏,这更加证明他早就嫉恨杨业,有意把他置于绝地。因此,戏曲小说中把潘美作为奸臣来叙写,不仅是为了把“老令公”的形象写得更高大,而且也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至于小说中说潘美通敌卖国,则是查无实据。宋代古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有一首古北口“过杨无敌庙”的诗,其中三四两句是这样写的:“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对于王侁恶语伤人,迫使杨业愤而出战,以致败亡,表示了极大的愤惋。最后两句“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借用晋朝人建威将军周处(字子隐)在征西太将军梁王彤的错误指挥下,兵尽粮绝,被迫战死的故事;来比喻杨业的牺牲,主张杀死潘美来告慰杨业的忠魂。苏辙去杨业的时代不远,对于本朝的史事知之较详,他的看法应是可信的。可是宋太宗对于潘美的处分,只是轻轻地削去了他的三个虚衔,把王侁革了职。这是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的。后来人们把杨家将的事迹编成戏曲小说,广泛传播,充分反映了人民热爱忠良、痛恨权奸的感情和心愿!

根据史书记载,杨业有七个儿子,除延玉外,在历史上有事迹可考的是杨延昭,就是戏曲小说中的扬六郎。

杨延昭(958—1014年),原名延朗,因避道士赵玄朗讳(宋真宗尊赵玄朗为圣祖),改名延昭。延昭少年时候,“沉默寡言”,但对打仗布阵的事很有兴趣,时常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摆列阵式,做打仗的游戏。杨业曾经说过:“这个孩子很象我!”对他十分锺爱,每次出征,杨业都把他带在身边,使其经受战斗的锻炼。在雍熙三年的伐辽战争中,延昭随行,担任先锋。在攻打朔州城时,他手臂上中了一箭,入肉很深,他忍痛鏖战,斗志更加顽强,最后终于打败辽兵,攻下朔州城。

宋真宗成平二年(999年)冬,杨延昭驻防在遂城(今徐水县西北)。一天,有一大队辽兵前来进攻。遂城城小兵微,形势十分危急。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延昭发动全城壮丁,乘夜汲水浇城。天明,城墙上下结起一层又硬又滑的冰,小小的遂城,变成一座晶莹明彻的冰城。辽军无法攀登,只得垂头丧气地退去。延昭乘势派兵出击,夺得不少衣甲器仗。

景德二年(1005年),杨延昭被北宋政府提升为保州(今保定市)防御使,不久,又调任高阳副都部署。高阳关(在今高阳县东)是当时北方的边防重镇。它北面的三关;瓦桥关(在今雄县境内)、益津关(在今霸县境内),淤口关(在今霸县东),就是前哨阵地。杨延昭在这里驻守了九年。有关扬家将的戏曲小说,一提到杨延昭,总是说他镇守三关如何如何,就是这样来的。

杨延昭不仅骁勇善战,威镇边关,而且史称其“与士卒共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这就是他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传说他手下有两员大将——盂良和焦赞,同他亲如手足。孟良和焦赞因去辽邦盗取“老令公”骸骨,双双丧命,杨延昭也因此忧伤而死。京剧《洪羊洞》演的就是这个故事。据《元史·焦德裕传》,焦赞是德裕的远祖,可见历史上确有焦赞其人,并非凭空虚构。至于孟良,是否历史人物,尚待作进一步考查。

关于杨家将的第三代,据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二:延昭死后,宋真宗“官其三子”,三子何名,没有记载。《隆平集》(旧题曾巩撰)卷一七指出三子之名为传永、德政、文广。《宋史·杨业传》也说延昭有三子,但仅仅提到“子文广”一句,其他二人不知何名。根据以上各书记载,杨家将的第三代英雄人物是杨文广。但民间传说则谓延昭子名宗保,文广为宗保子。元徐大焯《烬余录》有延昭子名宗保之说;明王世贞《宛委余编》亦有此说。这样,在延昭与文广之间,就又多出了一代。

杨文广(?一1074年),字仲容,宋仁宗时,曾被经略陕西的范仲淹所擢用,在其帐下做过镇将。皇祐四年(1052牟),他又跟随太将狄青南征,任广西钤辖,知宜(今宜山县),邕(今南宁市)二州。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在西北为秦凤副都总管,筑筚篥城(在今甘肃武山县),击退来犯的夏军,斩俘甚众。文广晚年被调到河北,做定州路副都总管,继承他父祖未完成的抗辽事业。文广曾向朝廷献阵图与收复幽燕的作战计划,由于北宋政府对辽一再退让,未被采用。

关于杨家将的英雄事迹,留传下来的历史资料确实不多,但是传说故事却异常丰富,其中包括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的杨门女将。她们虽不见于正史记载,但有的人物可在地方志中查到名字或找到一些历史影子,不能一概视为凭空虚构。

据毕沅《关中金石记》:“折太君,德扆(yT)之女,’杨业之妻也。墓在保德州折窝村。”又据乾隆年间修的《保德州志》:“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宋纪说曰,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岂其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军节度使,业后为代州刺史,皆距此不远,故缔姻卜地于此与?……考岢岚志载,折氏,系德扆女,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后上书陈业战殁之由。以原籍曾属岢岚耳。”根据上述记载,可以肯定,折太君不仅是一个戏曲小说中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历史人物。她的父祖世守府州,以抵抗外来侵略见称于世。折太君生长在这样一个有斗争传统的家庭里,是不能不受到影响的。由于她勇武善射,在抗辽事业上,曾帮助杨业做出一定贡献。因此,人民把她作为爱国女英雄的代表,用各种文艺形式来宣扬她,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由于西北人读“折”为“余”,后来剧本小说就把“折太君”误写成“佘太君”了。

戏曲小说中写得最突出、最精彩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巾帼英雄穆桂英。故事中说她飒爽英姿,武艺超群,驰聘在幽州战场上,大破辽军的天门阵,发扬了杨家将与敌人斗争的光荣传统。这个人物虽不见于史传,但也有一点历史影子。《保德州志》记载,杨文广的妻子慕容氏,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辽国兵将都惧怕她。“幕”与“穆”读音相同,传说中的穆桂英很可能是从慕容氏误传出来的;不过传说中把她说成是宗保的妻子,与州志所记不同。

杨家将的英雄故事,早在北宋中叶,就已经在民间开始流传。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南宋时,民问艺人把它编成话本,到了元代,又以杂剧形式出现。明中叶以后,民间文学家又在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再创造,把它改编成为历史演义小说,熊大木的《北宋志传》和纪振伦的《杨家府通俗演义》相继问世,使杨家将故事有了初步定型,同时为后来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据清代《昭代萧韵》记载,明清两代,戏曲舞台上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就有三百六十出之多。直到今天,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还经常上演《托兆碰碑》,《清官册》.《洪羊洞》、《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等剧目。

杨家将的故事在当时和后世所以如此广泛流传,深入人心,成为家喻户晓,不仅因为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更重要的还由于他们的事迹是一篇可歌可泣的、充满着爱国精神的斗争史诗。另外,杨家将故事流传广远,也同来、元、明.清时期民族矛盾突出,人民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异常激烈有关。在蒙古和女真等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压迫的情况下,人民怀念抗击异族侵扰的英雄人物,把他们编成评话、戏曲和小说,加以传唱,歌颂,就是很自然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佘太君姓折 潘仁美不是凶手
真实杨家将:佘太君姓折 潘仁美不是凶手(1)
[鉴史释疑]弱宋”幻化出杨家将
真实历史:佘太君和穆桂英根本不存在
三晋史话: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杨家将”遗事故址散考——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十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