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辂”——以明代辂车为例

导言

辂车从周代开始成为帝王用车,其制度不断变化。据历史文献并结合出土的明代藩王墓辂车明器形制考证,其时辂车可分为圆顶、方亭和底座三个部分。圆顶和方亭是辂车的总体结构,在不同时代,圆顶和方亭上的装饰不同。随着圆顶和方亭上的装饰增多,辂车的比例失调,底座开始增高,辂车的动力也不再是最初的依靠马,而是依靠人力。从明代亲王墓葬随葬辂车位置推测象辂的仪仗制度,弥补历史文献中未明确记载亲王象辂位置的缺失。

一、辂的意义及使用

辂,亦作“路”,其意义有多种,既指古代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也指大型的车,又引申为帝王之车。《周礼·春官》中记载,王之五辂,玉、金、象、革、木。玉辂、金辂、象辂,以玉、金、象牙等作装饰而名之;革辂,鞔之以革而漆之,无他饰;木辂,不鞔之以革,漆之而已。玉辂,用于祭祀。金辂,用于会宾客,以及王之母弟率以功德出封。象辂,王的异姓甥舅在路门外常朝之处乘之。革辂,四方六服内卫守王的诸侯可用。木辂,九州以外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时田猎时可用。

到周夷王时,王室衰弱,诸侯也乘以玉装饰的大辂。秦时皇帝并未乘辂,而是以金根车代之。汉承秦制,汉代皇帝所乘称为“乘舆”,仍以金根车为主;东汉只有玉辂。到晋时,五辂恢复使用,仍是天子之法车。隋代在使用前朝辂车的基础上,三次改革辂车的形制和使用。唐代的辂车承袭隋朝旧制,但是唐高宗不喜欢乘坐辂车,每有大礼,就乘辇车来去,五辂只是陈列在仪仗队伍中而已。五辂的使用也开始有所变化:玉辂只能皇帝使用,金辂是皇太子车舆之一,亲王及武官、一品可以乘坐象辂,其余二品、三品官员乘坐革辂,四品官员乘坐木辂。

宋代对辂车的形制进行了很大的改革,装饰极尽奢华繁缛。辂车虽是皇帝所用,但皇太子从祀、谒太庙、纳妃时可用金辂。宋徽宗“政和议礼局上王公以下车制:象辂以象饰诸末,朱班轮,八鸾在衡,左建旗,右载闟戟,驾马四,亲王昏则用之”。

到明初大朝会,拱卫司设五辂于奉天门。后来,明太祖认为辂车过于奢华浪费,在洪武六年(1373 年)制造木辂二辆。后因要临幸中立府,下令再造一辆大辂、十辆象辂、一辆中宫辂。在洪武二十六年制定天子出行规模最大的仪仗队制度时,只要一辆玉辂和一辆大辂。永乐三年(1405年)重新制定天子出行仪仗队制度时规模最大的也只有大辂和玉辂。明代大辂与玉辂同时出现,形制基本相同,且天子所乘车辆中其他辂车减少。皇太子仍可使用金辂,亲王可以乘象辂,亲王以下官员不再乘坐辂车。

二、明代辂车的发现及形制

目前,明代辂车主要发现于明代藩王墓葬中,属于随葬明器,并非实用器。发现明代辂车的藩王墓葬有山东鲁荒王朱檀墓和成都明蜀王世子朱悦燫墓。

山东鲁荒王朱檀墓出土两辆木制辂车模型(图1),一大一小,形制基本相同。大木辂车通体朱漆,多已脱落,通高53.5厘米,通长83.7厘米,轴距50厘米。木辂整体由上部圆顶、中部辂亭和下部底座三个部分组装而成。辂顶为木雕的圆形宝盖,分三层叠放,可取下。辂亭方形, 前面开门,门有槛。亭四面分隔为上中下三部分。亭内置一木圈椅式座位。辂亭外安有一周阑干,与辂亭间的空处形成回廊。底座为平盘,平盘前后有竖条镂空,可能供沥水用。平盘两边连接三辕,辕首和辕尾分别刻龙头和龙尾造型。平盘左右装有弧形护泥板,下安有用四根木条做成的方框,方框卡住车轴,轴两端贯圆木车轮,轮无辐。辂旁有一个三级木踏梯,供上下车之用。小木辂车通高41厘米,通长62.8厘米,轴距31.2 厘米,除车辕为双辕外,形制如大木辂车。

成都明蜀王世子朱悦燫墓陶制辂车模型(图2)整体涂红褐色漆,通高70厘米,通长78厘米,通宽34厘米, 整体结构与朱檀墓木辂车相同。圆顶下部是一圆盘,圆盘上饰一周三层耀叶组成的仰莲座,顶饰宝珠。顶部圆盘方孔,刚好卡在方形辂亭上。辂亭方形, 前、左、右三面开门,门两边有槅,由腰华板、格眼及障水板构成。格眼饰方格,障水板饰一圆桃。槅上部抹头上有金属圆穿,可能之前有悬挂丝带之类的物品。亭内置座椅和脚踏。底座平盘,平盘前后有竖条镂空,可能为沥水用。平盘两边连接辕,前后分别是镀金的铜制龙头、龙尾,辕上有金属圆穿,可能系有攀顶红线圆绦之类。平盘左右的下方有护泥板、车轮及贯轴,车轮辐条十六根,护泥板下部卡在贯轴上。辕前后各支一行马驾。辂车前有一踏梯。

山东鲁荒王朱檀为明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为鲁王,二十二年薨,谥曰荒,故世称“鲁荒王”。成都明蜀王世子朱悦燫为蜀献王朱椿嫡一子, 洪武元年封世子,永乐七年(1409年) 薨,谥悼庄。根据《明史》《明会典》记载,亲王只可使用象辂,世子仪仗同亲王仪仗,也可使用象辂。因此,山东鲁荒王朱檀墓和成都明蜀王世子朱悦燫墓中随葬的应为象辂明器。

三、辂车的形制演变及其意义

从朱檀墓和朱悦燫墓出土辂车的形制来看,辂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圆顶、方亭(方箱)和底座。五辂从周代开始出现,到明代,辂的形制虽有所变化,但辂车三个部分的结构并未改变。下面分别探讨辂车三个部分形制的演变。

圆顶

周代以前圣人“观于天,视斗周旋……乘牛驾马, 登险赴难,周览八极”。到周时,帝王之车,“舆方法地,盖圆象天”。因此,帝王之车用圆盖顶象征天,也寓意着帝王的权威。

早期,辂顶做成伞盖的样子,象征圆形的天空,并用二十八根伞骨象征二十八宿。到晋时,辂顶有了专用名称“黄屋”,车盖上橑有二十八根以象征二十八宿。到南齐,斗形车盖下“绿绞随阴,悬珠蚌佩……杂色真孔雀毦”。永明初,“加玉辂为重盖”。孙机先生认为辂重盖是吸收了耕根车的做法。但是到建武初年,因为辂顶圆形的意义是象征天,而天没有两个,害怕辂顶重盖失当就取消了辂重盖的制度。隋炀帝时,辂顶仍是青盖黄里。

唐代辂顶除了吸收隋辂的形制以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青盖三层”,孙机先生认为这里的“青盖三层”不是指车盖三层,而是指“耀叶三层”。二是辂顶由四根柱子支撑, 使得辂顶的形制不再似伞盖,而似屋顶。唐辂的这一特点在《宋史》记载的显庆辂中反映出来。宋代辂顶特色与显庆辂相同。

到明代,辂顶装饰丰富。《明史》中有记载,金辂“辂顶并圆盘,高二尺五寸有奇,又镀金 铜宝珠顶,带仰覆莲座,高九寸,垂攀顶红线圆条四。……天轮三层皆红髹,上雕木贴金边耀叶板七十二片……上施红绮沥水三层,每层七十二摺,间绘五彩云龙文”。由此可知,明代金辂和象辂的顶部形制基本相同,只是辂顶加圆盘高度、天轮上的耀叶板和衬板数量及装饰品多少不同。象辂辂顶外部及其他装饰品与朱檀墓和朱悦燫墓出土象辂顶部结构相同。朱檀墓和朱悦燫墓象辂顶部形制也和《明集礼》中所配象辂顶部形制(图3)相似。

方亭

“舆方法地,盖圆象天”,圆顶代表天空,方形的车箱就代表大地。因此,辂车车顶圆形、车箱方形,圆形的天空盖着方形的大地,这是古人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明代以前,辂亭称为“车箱”,装饰主要集中在车箱周围构件上。汉、晋时期,金箔龙形图案装饰车箱的倚、较,轼上装饰虎形饰物,晋时还在车箱后面装饰玳瑁做的鹍翅,后世称为“金鹍车”。在车的左侧斜插旂旗,在车的右侧安棨戟。这在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可以看到。旗和棨戟的使用是辂车作为帝王用车的特色之一,后世各代都在使用并不断演变。隋唐时期,双重车箱开始出现。到宋代,辂亭不再是简单的车箱,不仅箱体置于平盘上,还在平盘上放置褥子、曲几、香柜等,辂亭开始向行走的房屋演变。

明代车箱的变化比宋代更加明显, 名称改为“辂亭”,可见明代车箱就是亭子一样的房屋建筑。辂亭有门、槅、明栨,周围有栏杆,内有椅子和纳板, 并且辂亭的各个部分都进行了精心的装饰。金辂辂亭内有红漆椅子一把、纳板一块和褥席,辂亭前一字阑干一扇,后一字带转角阑干一扇,左右阑干二扇。朱檀墓和朱悦燫墓象辂辂亭结构与《明史》中记载的象辂辂亭结构相符。

底座

早期辂车形制如同马车,前面驭马,后面驾车,各部分比例协调,形体合适,可以行驶畅快。这时的辂车以马为动力,车轮以上就是车箱,无底座,如秦汉时期的金根车、晋的“金鹍车”。到唐时,虽然唐高宗不喜乘坐辂车,辂车只是陈列在仪仗队而已,但是唐代辂车仍“制作精巧,行止安重”。到宋代,车箱开始向行走的房屋演变,整个辂车以平盘为间隔,平盘以上为箱体,平盘以下为底座。由于平盘以上太重,辂车不再似马车一样行驶畅快,而是行驶缓慢,并且需要“凤辕”、“推辕”和“压辕”帮助平衡。辂车前面的三根辕木上绑有两根横杆,前面的“凤辕”,马驾辕前进;其次“推辕”,由班直推着助马前进;横在辕后的叫“压辕”, 让人压在后面,以保持平衡。宋代的辂车虽有马和车轮,但其前进的动力主要是人力,如同特大的轿子,宋代玉辂驾士二百三十二人,用于保持辂车的平衡和前进。

到明代,辂车整体变大,辂座也变高,辂座高度的不同是大辂、金辂和象辂之间的区别。除此以外,其余部分结构和装饰基本相同。大辂的底座包括平盘、辕、护泥板、车 轮、贯轴、行马驾、踏梯等,这与朱悦燫墓、朱檀墓象辂底座情况相符。朱悦燫墓象辂底座平盘,盘前后有竖条镂空,可能为沥水用。辕前后分别是镀金的铜制龙头、龙尾。盘左右的下方有护泥板、车轮及贯轴,车轮辐条只有十六根。辕前后各支一行马驾。整个辂体的重量都是靠两个行马驾支撑。辂前有一踏梯以供上下。朱檀墓木象辂的底座形制也有朱悦燫墓陶象辂的影子,另外朱檀墓木象辂为三辕,和《明集礼》所配象辂图中配置三辕的情况一致。

圆顶方亭是辂车的总体结构,在不同时代,圆顶和方亭上的装饰不同。由于辂车上的装饰增多,辂车的比例失调, 为了辂车的平衡,底座开始增高,辂车的动力也不再是最初的依靠马,而是依靠人力。

四、象辂的仪仗制度

周成王将崩时,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顾命》中对周成王葬礼的仪仗制度进行了安排, 其中对五辂的安排是“大辂在宾阶面, 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王之五辂在此只用了四辂,没有革辂,因为革辂是兵戎之用,在此处不必陈设。玉辂、金辂、象辂、木辂均陈列在路寝门内,左右塾前北面。先辂在门内之西,与玉辂相对,象辂在门内之东,与金辂相对。这是周时王之五辂的位置安排。周朝以后,辂车的位置安排不断变化,且不同的辂车皆有自己的仪仗。

到明代时,王之五辂被陈列于奉天门外的仪仗队伍中,除此以外,在奉天门外的红色地面东西两边布列三行黄麾仗;宫殿红色台阶左右陈列四行幢节等仪仗。在明代,世子仪仗同亲王仪仗,同时,亲王可以使用象辂。虽在《明史》《明会典》《明集礼》中未明确记载亲王象辂的陈列位置,但从考古发现的墓葬明器排列来看,亲王象辂也应该陈列在宫殿前的仪仗队伍中。

朱檀墓和朱悦燫墓的随葬物品位置虽与刚埋葬时有所变化,但随葬物品的总体位置并未受到破坏,因此通过朱檀墓和朱悦燫墓的仪仗俑群位置可以推出明代亲王象辂的陈列位置。朱檀墓木象辂发现于前室中部,象辂后陈列着木雕仪仗俑群。朱悦燫墓出土的两驾陶象辂分别陈列于中庭左右两厢,陶象辂前置六匹马和九个牵马俑,这是属于象辂的配套仪仗,用于驾驶象辂。皇帝辂车也有配套乘马。陶象辂后面另设三排仪仗俑。朱悦燫墓和朱檀墓出土的仪仗俑群与《明史》 中记载的亲王仪仗相符合,因此,两墓均是按照亲王仪仗来布置随葬品。从两墓中象辂的位置及配套仪仗可知,亲王象辂的陈列位置与王之五辂陈列的位置一样,被安置在整个仪仗队伍前面居中的位置,后面紧跟着仪仗俑群。

五、余论

2004年,成都明蜀怀王朱申鈘墓出土的一件舆具模型明器,通高43.5厘米,长44厘米,轮径18.2厘米,发掘简报中称其为“象辂”,但并未详细说明定名依据。此件模型舆具虽是明代亲王墓葬中出土无疑,但仔细观察这件“象辂”的顶部,其车顶为方形,“顶部呈宝珠状, 四角上挑”,与前述象辂由多圈圆形组成的顶部差异明显。圆顶是辂车的重要特征,此件模型明器究竟是普通的陶车还是辂车的一种,笔者将在日后继续深入研究。

本文改编自《说“辂”——以明代辂车为例》,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9年第2期(总第14期)。作者:刘仕毅  永陵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兵器之殳
大明王朝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欣赏
看朱元璋第10子的奢华,就明白明朝为何灭亡了
商代的车、船制作与地学
司马金龙 | 九代世袭、显赫身世,北魏权臣精美绝伦的地下艺术宫殿
商代玉兵器:玉刀与玉箭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