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州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分析研究

文物在收藏和展陈过程中因环境变化而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博物馆环境实施长期有效的监控,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对展厅、库房等文物保存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分析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等环境因素,深入了解文物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某种变化会引起何种病害,都是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常州博物馆概况

1

博物馆文物收藏

常州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区近1万平方米,库房面积3000平方米。常设展览“龙腾中吴——常州历史文化陈列”“神奇的自然 美丽的家园——常州少儿自然陈列”及专题陈列“刘国钧捐献红木家具陈列”和“谢稚柳艺术馆”,3个临时展厅也常年定期举办各类文物的交流展览。

本馆文物种类繁多,库房基本按质地与保存条件归类分库保存,便于合理控制温湿度。

2

馆外自然环境

常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末夏初时多有梅雨发生,夏季高温日偏多且多雨,冬季空气湿润,气候较为阴冷。年平均气温偏高,雨量充沛,相对湿度较高,光照充足。

二、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控制实施情况

1

文物保存环境指标的确定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主要涉及博物馆建筑物内展厅和库房大环境、展陈文物的展柜和储藏文物的柜架小环境、珍贵文物存储的微环境,以及博物馆建筑物外围空间的外部环境。影响藏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湿度、空气污染物、光线辐射等。文物保存环境的温度标准基本为19-24℃,日波动<1℃,要求金属类文物相对湿度低于45%,其他文物不应超过65%,而对湿度比较敏感的书画、漆木器、丝绵制品应保持在55%-60%,且日波动范围应小于5%。《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规定纸张、纺织品、漆木器等有机类文物表面的照度≤50Lux,其他材质从文物安全角度考虑光照强度≤150Lux,紫外强度应尽可能低于0.1μW/cm2。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甲醛浓度应低于0.08 PPM,VOC浓度应低于0.6mg/m3。

2

以往的环境监测与控制设施

长期以来本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调控较为简单。部分展柜少量配备表盘式温湿度监测仪,展厅藏品陈列采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式,仅有一部监测光照强度的仪器。展厅、库房温度控制采用中央空调系统,部分库房配备恒温恒湿机组进行控制,梅雨季节使用抽湿机进行抽湿。

3

监控方法及测试过程

常州博物馆环境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文物保存环境的变化,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监测参数传输到监测中心。监测系统使用不间断电源,数据24小时采集,2小时上传1次。

三、环境监测数据结果与调控效果分析

1

温湿度

以常州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和谢稚柳艺术馆,书画库房和近现代文物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选取2017年2-3月(相对干燥季节)、2017年6-7月(梅雨季节)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常州历史文化陈列展厅

展厅文物材质多样,但展柜比较陈旧,密封性较差,文物存储环境较差。传感器基本以反映展厅温湿度为主,展柜内温湿度作为对照分析。分别选取靠近门口的监测点1、展厅中间位置的监测点2、展柜内的监测点3来分析。

(1)相对干燥季节

监测点1正对展厅门口,温湿度仅依赖中央空调进行调节。温度平均控制21 ℃ ,相对湿度最高55% ,最低22%,基本处于相对干燥状态,湿度变化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呈线性关系变化。

监测点2基本处于展厅“正中心”位置,温度保持在18℃左右,变化范围为±3℃,基本处于平衡状态。相对湿度变化在3月11日前毫无规律;3月11日之后随着温度升高,湿度逐渐降低。

监测点3处于展柜内,温度平均20℃,和展厅温度相差不多。相对湿度平均46%,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相对湿度也随之逐渐降低,无骤升骤降现象。

图1  常州历史文化陈列展厅2-3月份(相对干燥季节)温湿度

(2)梅雨季节

所有监测点基本为高温高湿。温度变化在合理范围内,相对湿度逐渐变化,7月10日上升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到平均值左右。监测点2温度基本保持在26℃,相对湿度平均69%。周一闭馆及下班时间抽湿设备不运行,相对湿度略有上升,白天开展期间和下班闭馆时间湿度变化呈波浪状规律变化。监测点3温度平均26℃,相对湿度68±2%,变化幅度不大,柜内展陈文物为青铜器,按照标准相对湿度应该低于45%,有必要增加被动调湿材料和调湿设备。

图2  常州历史文化陈列展厅6-7月份(梅雨季节)温湿度

谢稚柳艺术馆

谢稚柳艺术馆主要展陈纸质和书画类文物。展柜气密性监测结果表明换气率符合规定,温度采用中央空调系统,相对湿度采用恒湿净化一体机进行控制,设置相对湿度保持在54%。

2-3月展厅内平均温度19±2℃,相对湿度40%-78%,随着温度逐渐升高相对湿度逐渐降低,且变化范围较大。展柜内温度19±2℃,与展厅相差不大,相对湿度56±2%,基本保持稳态。6-7月展厅平均温度25±2℃,相对湿度60%-86%,呈无序变化,而展柜内平均温度23±2℃,相对湿度58±2%,处于平衡稳定状态。和展厅湿度相比,干燥季节和梅雨季节都在合理范围内变化,保持平稳状态且符合纸质文物保存的适宜环境,调控效果良好。

文物库房

本文选择恒温恒湿的书画库房(监测点4)和仅靠中央空调的近现代文物库房(监测点5)数据进行对照分析。

监测点4-1为书画库房2-3月温度,介于15-20℃,监测点4-2为该库房6-7月温度,为18℃-30℃。2-3月份的温度较低,有利于书画的保存。6-7月温度缓慢增高,变化较大,出现较大数据波动的原因在于恒温恒湿机组出现故障,调控系统没有发挥出作用。

监测点5-1为近现代文物库房2-3月温度,最高为18℃,最低为14℃。监测点5-2为该库房6-7月温度,介于20-32℃,间有平衡状态的存在,但其稳态保留一段时间后又急剧变化,出现骤升骤降。

图3  库房2-3月、6-7月温度分布图

监测点4-1和4-2分别为书画库房2-3月、6-7月相对湿度,书画类文物应保存在相对湿度为55%-60%的环境中,2-3月相对湿度略高于标准,但基本处于稳定状态,6-7月由于恒温恒湿设备故障,其相对湿度变化无规律。

图4  库房2-3月、6-7月相对湿度分布图

仅靠中央空调系统进行控制监测点5-1为近现代文物库房2-3月相对湿度,在40%-55%之间。数据缓慢变高且保持某几段时间的稳态,对文物保存无大影响,监测点5-2为该库房6-7月相对湿度,介于54%-67%,但相对湿度的变化无规律,出现较大波动,有骤升骤降情况。

2

光照强度和紫外强度

常州博物馆的展厅无外窗,展厅和展柜均为人工照明,周一和晚上闭馆期间关闭所有照明工具。光照传感器布设在有机类文物展柜,历史文化展厅的监测点6置于圩墩遗址出土木橹木桨展柜,监测点7布设于南宋墓葬出土漆器展柜,监测点8为明代墓葬出土衣服展柜,谢稚柳艺术馆的展柜为监测点9。

通过数据可知,闭馆期间光照强度和紫外强度均为0。但灯具开放期间的光照强度和紫外强度却大不相同。

监测点6、7、8均置于历史文化展厅,该展厅灯具为馆区建成时安装,使用卤素灯,光照强度较高。南宋漆器和明代衣服展柜光照强度极大,平均200Lux以上,远远超过有机质类文物≤50Lux的标准,且漆器柜中紫外强度超标,有可能损坏漆器的漆皮、胎体及衣物的纤维结构,造成文物微观结构的破坏;木橹木桨展柜中光照强度略低,处在100Lux左右,但长期积累的光照强度总量也会对文物有所损害;谢稚柳艺术馆展柜采用LED灯具,光照强度平均42Lux,变化范围合理,但紫外强度较高会使书画纸张发黄变脆,绢绫老化,在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紫外线可与书画中的水分子结合生成氧化氢,与书画作品上的颜料发生理化反应,出现变色、褪色等现象。

3

空气污染物

博物馆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为VOC和CO2,主要来自自然界和工业类的燃烧等挥发。VOC也来自展厅建筑材料,包括涂料、油漆及各类胶粘剂,CO2的来源还包括观众和工作人员的呼吸排放。二氧化碳与观众人数的增多关系密切,其浓度在每天开馆后逐渐增大,而闭馆后浓度又开始下降。周末和寒暑假的12点-16点浓度达到最大,闭馆日浓度最低,且基本保持恒定。2017年6-8月暑假和周末期间自然展厅CO2浓度较之平常急剧上升,当CO2达到1000ppm以上,人会略感气氛压抑,不适感增强,应加强人员疏散和通风。

图5  常州博物馆自然展厅厅6-8月CO2浓度

展厅装饰材料和粘接材料的使用会使展厅内VOC浓度相应增高,选取6-8月各展厅VOC含量平均浓度来看,临时展厅0.96ppm,谢稚柳艺术馆0.21ppm,历史文化展厅0.69ppm,自然展厅0.18ppm。谢稚柳艺术馆和自然展厅的数据在合理范围内变动,临时展厅和历史文化展厅平均含量均高。从6月到8月,随着温度升高,展柜木材、展厅衬布以及装修材料等挥发出气体,在通风不佳的情况下,VOC浓度随之聚集增高,且超标数据基本出现在闭馆期间。

4

小结及讨论

通过常州博物馆环境监测和调控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所有展厅的温度控制均为中央空调系统,且能独立分区调节,展厅基本能保证适宜的温度,恒湿机组控制的展柜相对湿度保持在55%-60%。而无恒湿调控的展厅相对湿度不能一概论之,以历史文化展厅为例,靠近门口的位置由于与外界有密切的气流交换,干燥季节温湿度较低,而展厅的中间位置,空气不易与外界发生交流,湿空气有所沉降聚集,当温度降低时相对湿度反而较高;梅雨季节,门口位置受大环境影响湿度较高,而展厅中央由于抽湿设备运行,湿度反而能保持在较小的变化范围内。

第二,卤素灯照明的展柜光照强度>200 Lux,对有机质文物保存来说已超过标准,且有较高的年累积量,仅有谢稚柳艺术馆书画展柜中光照强度<50Lux。漆器展柜和书画展柜中紫外辐射强度相当高,对于有机质类文物来说,较高的紫外辐射强度会使文物微观结构遭受侵害,进而损害文物本身。建议在不影响文物外观、不妨碍观众观瞻情况下更换发光效率低、显色性良好的灯具。

第三,温度较低时空气中VOC含量较低,当温度升高时其浓度会有所聚集增高,尤其浓度超过0.6ppm时,不利于文物保护。二氧化碳与观众人数的增多关系密切,周末和寒暑假的12点-16点其浓度达到最大,而闭馆后随着人数减少和新风系统的扩散,浓度会下降且基本保持恒定。

四、改善文物保存环境的对策

文物保存环境的改善,是指通过有效的监测、调控干预,抑制各类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在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保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并最终劣化,以达到长久保存的目的。

1

监控博物馆大环境

博物馆大环境指博物馆建筑物所覆盖的室内环境。博物馆大环境始终与外界环境相联系,包括博物馆门窗设计、通风设备等,博物馆的开放不仅为参观者提供了与文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也使得外界的温湿度、粉尘颗粒、有害气体交换到博物馆大环境。大环境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小环境,并且这种影响是实时的。

环境监测主要依靠无线传感器和手持式仪器进行,无线传感器对环境的变化更敏感,可实时对整个大环境进行监测,其变化趋势、变化范围等表征值都将为工作人员进一步调控工作作参考,而配合手持式仪器对门口、展厅角落等空间位置进行监测,也可做到相互对照。大环境调控主要依靠中央空调调节温度,除湿、加湿设备控制湿度,空气净化设备控制环境有害气体等,调控方法受到展厅环境、参观人流以及室外空间的影响,不能做到均衡调控,这也是大环境调控亟待解决的难题。

2

合理控制文物保存小环境

博物馆小环境指展厅、库房、文物观摩室、修复室等存放文物的室内环境。基本处于博物馆大环境之内,由于与公共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环境影响因素略少。展厅环境依然采取中央空调来控制温度,除湿机来控制相对湿度,空气净化设备控制环境有害气体,这也是大多数博物馆的调控方式;文物库房中的珍贵文物采取恒温恒湿机组,能基本保证有机质、脆弱文物的保存,但维护费用太高,只能有针对性建设。

3

改善文物储存微环境

博物馆微环境指展柜、储藏柜、囊匣等储存文物的相对密闭空间。展柜较之展厅是一个相对密闭独立的保存空间,可以避免展厅空气中污染物质的进入,但展柜不可能做到全部密闭,总会和大环境有交流扩散过程,特别是有机类文物,所在展柜微环境要避免展厅环境的干扰,增设恒温恒湿装置,实现远程监测,并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避免文物受到环境影响而损毁。库房柜架和保存囊匣可通过施放调湿剂、吸附剂等来降低湿度和污染物,从而改善文物保存微环境,提升馆藏文物收藏保管能力。

本文改编自常州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分析研究》

本文改编自常州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分析研究》,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8年第6期(总第13期)。作者:韩超 丁为新 王桦 常州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字画如何保存,古代字画能保存到现在环境的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暖通空调系统设计
从预防性保护的角度—— 给予纺织服饰类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的保护建议(一)
【博物馆学】Vol.6 | 藏品的登记、保管、保护和保存
如何做好博物馆文物库房环境改造?
大同市综合档案馆空调系统设计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