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中子王通,名气不如孙子王勃,却是儒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三字经》说:“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这里的荀扬、老庄,自然是大家耳熟能详人尽皆知的荀子、扬雄、老子、庄子,而相比之下“文中子”的存在感就要弱了许多,人们在谈论儒家圣贤和诸子百家时,往往也很少提及这位“文中子”。这位“文中子”就是隋代大儒王通。

王通像

说起王通,大家可能会觉得陌生,但他的孙子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他就是位列“初唐四杰”的大诗人王勃。此外,相传初唐名臣将相,如魏徵、房玄龄、李靖、杜如晦、温彦博等人皆出于王通门下。那么为何这样一位后代享誉海内,门生布列庙堂的大师,却始终在历史上显得没有存在感呢?其中原委且听我细细道来。
 

01

生不逢时


古往今来,人的事业通达与否,很多时候都受制于三个因素——“时也、命也、运也!”王通的人生轨迹亦是如此。据《文中子世家》,王通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出生之时,其父铜川府君就为这个刚刚降生的小生命占卜了一卦,恰好遇到《坤》卦变为《师》卦,铜川府君不解其意,将这卦象呈给其祖安康献公,安康献公说:“这是素王孔子的卦象,为何会出现呢?六二阴爻化为九二阳爻,这意味着虽负盛德却身处下位,能够成为众人表率,可以为王了。然而终究无法为王,也许是因为纵有人君之德,却未逢其时吧?此子日后必能通达天下大道平治海内乾坤。”于是给这个小生命起名为“通”。

这则颇具传奇意味的故事从侧面预示了王通的一生注定生不逢时,他后来的经历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王氏一族家学深厚,王通自幼聪慧勤勉,六岁明王道,十五为人师,遍访天下名士求学问道,年方二十西游长安晋谒隋文帝奏陈《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运筹天下于股掌之间,堪称时代的杰出青年、智慧担当!然而此时的隋文帝已愈加老迈昏聩,言辞间虽大加赞赏,但其诛杀功臣,废黜太子等种种行径,已然说明这位迟暮帝王治国正道尚不能遵守,更何谈采纳“开太平”之策呢?王通没有因隋文帝的口头表扬而久留京城,而是敏锐地洞察到隋运将衰大事不好,于是王通退居河汾,以授徒讲习为业。

隋文帝离世,隋炀帝凭借高超的“套路”成功继位。炀帝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其种种恶行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目睹大道倾颓,王道尽废,王通内心彻底凉凉,于是潜心经典,著书立说,朝廷征辟一概不甩。
 

山西省河津市黄颊山“文中子”王通洞遗址


02

英年早逝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可以说是一个短命王朝。尤其是任性豪横的隋炀帝,在位仅仅十四年,就将整个国家弄得全面崩盘。也许是时代太过黑暗让王通彻底看不到希望,也许是心系天下让王通殚精竭虑,这个短命的王朝对于王通而言,终究还是太过漫长。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就在唐高祖李渊于晋阳兴举义兵之时,王通闻之眼含热泪地慨叹道:“生民厌乱久矣,天其或者将启尧、舜之运,吾不与焉,命也!”于是卧病七日,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三岁。

隋末天下大乱之时,王通的这句“吾不与焉,命也!”着实意味深长,个中的怅然与无奈也许是后人永远无法真正体会的。在一个崭新而强盛的王朝即将兴起的前夜,王通离开了人世。也许是纯粹的偶然,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更令人不胜唏嘘的是,王通门下四位杰出弟子董常、姚义、仇璋、薛收亦皆年寿不永,“董、仇早殁,而程、薛继殂”,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孔门七十二贤人,唯有颜回早夭。奈何王氏一门四大杰出弟子,皆随先师而去。因而,王通的思想得不到有力的传承与弘扬,亦属情理之中。
 

03

存经明道


面对汉末至隋天下崩颓的世间乱象,王通著述以传承孔子之教为使命,以匡正世道人心为己任,以儒家《六经》为轨范,编撰《续六经》,又称《王氏六经》。王通据《春秋》而成《元经》,据《尚书》而成《续书》,据《诗经》而成《续诗》,据《礼》而成《礼论》,据《易》而成《赞易》,据《乐》而成《乐论》。《续六经》仅有《元经》传世,其余皆已亡佚,古今学人多疑今本《元经》系后人伪作。另有《中说》传世,相传为王通门生薛收、姚义编纂,经王通亚弟王凝初步整理并授予王通少子王福畤,后得王福畤“辨类分宗,编为十篇,勒成十卷”方有今日《中说》之体式。《中说》内容实为王通门生对问之作,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在内容上,效法《论语》的痕迹都颇为明显。

《中说》,中华书局2020年11月出版


在王通的思想中,始终以存续经典、彰明王道为己任。在具体的论述中,始终将王道与古制进行互为表里的整合。因尊三皇五帝周孔之教而崇分封世卿井田之制,尊王道与崇古制实互为表里。这种互为表里的逻辑在于:圣王治天下必行古制,不行古制虽圣王亦不可治天下。王通认为能够使天下大治海晏河清的最好制度莫过于“三代古制”,这是因为“三代之法,自是王道之正”,如若“不以三代之法统天下,终危邦也”。因此,作为与“三代之法”相表里的的分封、世卿、井田、肉刑等古制当为有道君王施政行教重振皇纲的不二法门。
 

04

通权达变


王通所处的时代,经过汉末三国纷争、西晋永嘉之乱,王朝更迭频仍,百姓生灵涂炭,可谓王道不存、人心不古。三皇五帝之制、周公之道、孔孟之学在传承与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势必要面对前人所不曾遭遇的挑战,因此王通一方面以“古制”为蓝本进行着“政归三代”的建构,另一方面以“古风”为目标进行着“民风归朴”的努力。王通在古与今、学与用、礼与俗、文与道,乃至三教合一、彰明中原王道礼乐方面都于权变取舍间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尤其是在彰明中原王道礼乐——即“明中国”这一点上,以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气度,将存续礼乐文明作为判断是否属于中原王朝的根本标准,突破既往诸夏与戎狄二元对立的历史局限,在坚定中原礼乐文明的恢弘与雍容时,亦盛赞北魏明主孝帝文之功,肯定前秦能臣王猛之力,以更为宏阔的气象指出“中国之道”在于存续典章礼乐,因而能存续典章礼乐者即为中国。王通以仁德论王道,以礼乐辨中国,打破血脉正统之论,抛开一家一姓之私,实为超迈前人高屋建瓴之论。

不得不说,这种打破既往民族隔阂,抛弃夷夏历史局限,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将中华文明作为终极认同的大格局,确实在客观上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就深深地植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在继承发展儒家学说方面,王通上承两汉、下开唐宋;在整合社会思潮方面,王通提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三教合一”;在明辨王朝正统方面,以存续典章礼乐作为终极标准。王通门下四大杰出弟子之外,能够得其学说大端者皆位列初唐卿相,为大唐龙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什么这么生如夏花的人,大家却知之甚少。也许是因为生不逢时,也许是因为英年早逝,也许是因为退居乡里不曾登上历史的舞台,也许是因为《中说》太过执着于模仿《论语》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时至今日,《中说》是载录王通思想的珍贵文献,是洞悉王通思想的重要依据,我们以《中说》为门径悉心研读,就会慢慢发现其思想的厚重与深沉。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章推介】李禹阶︱史由巫出:史以载“道”与中原“正统”史观——以司马迁《史记》为观照
《乐府诗集》南朝齐燕射歌辞
隋末大儒王通生平
乐论第二十
孔子和荀子赞扬欣赏秦国,后世儒家为何却极度厌恶秦国
西周为中国文化贡献了些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