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诗学研究的新尝试——评《元代组诗论稿:以历史文化为视角的考察》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文化诗学就是要把对文学文本的阐释与文化意义的揭示联系起来,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揭示出现实所需要的文化精神,最终追求现代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童庆炳《“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李正春教授的《元代组诗论稿:以历史文化为视角的考察》(凤凰出版社2019年12月版)是其继《唐代组诗研究》后第二部以组诗断代史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该书全面梳理了元代组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美感意蕴,为元诗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具体言,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以诗意阐释为核心,彰显出组诗形态独特的美感

组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种极富民族特色且“有意味的”诗歌形态。它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彼此之间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构成自足的表意系统。组诗“组合”的线索可以是事件发展的进程,时间演进的流程;也可以是景观(物体)空间的序列,思想情绪的脉络等。几首,几十首,甚至上百首一组的组诗,或状物,或叙事,或抒情,将组诗文体所具有的“文件夹”功能发挥至极致,给人以气势恢弘之感和以赡博为美的审美体验。

完整而系统地叙事纪行,是组诗所长。它可以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较清晰的展示,克服了单体诗歌叙述的局促和内容的片断,富有系统性。如耶律铸的《凯乐歌词九首》分别以南征捷、拔武昌、战芜湖、下江东、定三吴、克临安、江南平等为题,完整地记录了南征宋朝的进程,如同一部纪实征战史。杨允孚的《滦京杂咏一百首》以全景角度再现了作者扈从上都的生活、沿途风光与民俗,是一部上都生活的“百科全书”。袁桷的《开平四集》记录了延祐元年到至治二年前后九年间的扈从生活,“开平四集诗百首,不是故歌行路难。竹簟暑风茅屋下,它年拟作画图看。”(袁桷《戏题开平四集》)其纪实性的书写,犹如一幅幅“画图”,全面记录了上都生活实景。《交州稿》是陈孚奉使安南途中所作纪行叙事诗集,“其于安南道途往返纪行诸诗,山川草木虫鱼人物诡异之状,靡不具载”(顾嗣立《元诗选》二集) 。凡此等等,组诗以其系统、多元的表达功能,为诗人的叙事纪行找到了合适的载体。

组诗写景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将分散的、单个的景观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景观群”,彰显出独特的景观特色和文化主题。元代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景”,正是此种组合的典型。如平水八景、方城八景、龙门八景、鲸川八景、神京八景、蒲州八景、钱塘八景、西湖十八景、南山八景等,有着明显的“组合”的痕迹,集中展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其组合方式有的是以“游踪”来贯穿,有的是以“意识”来串连。如吴镇的《嘉禾八景图》便是据实景绘制而成,以游踪贯穿景观,构成新的景观空间(非原始空间);张经的《潇湘八景》、易昭的《潇湘八景》却是取自宋代以来“潇湘八景”的诗意和政治隐情,由作者意识统帅,将分散在各地的潇湘景观“捏合”在一起,创造出存在于虚构空间中的“景观群”。这些景观组合,或者在时间上,或空间方位上,或在形态上,都能建立起非常明显的对应与对称关系,充分表现了中国人“上下俯仰、八方顾瞻”的思维模式和宇宙概念。

组诗状物可以系统演绎物体的属性和诗人复杂的情感体验。朱德润的《赓龚子敬先生十清诗》咏赞无弦琴、丑石砚、藜藿盘、竹几书、荠瓮冰、磁瓶粥、鱼油灯、榾柮火、茅屋霜、柴门月等物件,集中展示了作者对“清境”的向往。曹文晦的《咏十器诗》分咏龟壳冠、虾须杖、鹤骨笛、猪毫笔、雉尾帚、鹳子杯、鹅毛褥、虎头枕、雁羽扇、鱼魫屏等,揭示了文人生活闲情逸致。黄溍的《和吴赞府斋居十首》分咏焦桐、蠹简、破砚、残画、旧剑、尘镜、废檠、败裘、断碑、卧钟等十物,托物言志,揭示了元代知识“边缘化”的政治处境。马祖常的《四爱图》是一组以花卉为对象的题画组诗,以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黄庭坚爱兰为故实,充实了古人钟爱花卉的意境,寄托了自己的追求。冯子振的《梅花百咏》对百种不同类型、品种、花色、形态的梅花进行了赞歌,更是反映了宋元之际士大夫的浓郁的梅花情结。无论是比体咏物组诗,还是兴体咏物组诗,都能做到绘形传神,托物言志。

用组诗抒情,可以将诗人在不同时期、环境中的心理以系统、清晰的轨迹展示出来,形成完整的心路历程。耶律楚材的《西域河中十咏》每首均以“寂寞河中府”始,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十诗,奠定了组诗孤独的情感基调,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苦衷。方回的《雪中忆昔五首》,以“雪”为背景,通过“忆昔”呈现出作者复杂的情感。诗歌主题虽不尽相同,但作者通过“忆昔”将其组合起来,展示了老来仕途不顺、穷困潦倒,却又志存高远、渴望有所作为的高尚品质。马祖常的《岁云暮矣三首》是一组杂言体诗,以“岁云暮矣”起首,反复吟唱。将故乡比作“娟娟美人”,以水流不止的意象,来表达诗人永不停止的“乡愁”。郑思肖的《五忠咏》也是一组赞美忠臣之诗,分咏了制置李公芾、丞相李公庭芝、察史姜公才、都统王公安节、随驾内嫔某氏等事迹,以“忠义”贯穿,表达了作者的由衷敬意。组诗以迭展与延合的形式形成诗歌文本的复加结构,增强了诗歌的节律,有利作者于充分抒情。

文学作品的音乐美,是文学最直观、最外在的一种审美因素。“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从这个声音系列再生出意义。……声音层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构成了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部分。”(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组诗有着严格的语言规则,其节奏、用韵、意象、结构无不诠释着音乐的本质属性。“从结构上说,组诗的次第展开,多元显现,以及反复吟唱,都构成一种音乐的旋律美,引起欣赏者情感的回旋激荡和想象的驰骋飞越。……每一首诗的‘子题’都从属于组诗的‘母题’,每个‘子题’又在诠释着‘母题’。组诗以其独特体制,演绎着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绪论》)组诗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像音乐中的组歌一样,不同的乐章表达着相应的意义,有自己独特的旋律,但最后都服从于组歌的主旋律,形成一唱三叹之美。

组诗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形态的系统性、完整性、多元性,迎合了文会雅集场景下文人炫博和雅谑的心态;其引经据典、连类无穷的表达方式,往往导向典雅和奥博,二者都与文人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相关,是文人逞才使气、制造“惊奇”审美效果的合适载体。

(二)以历史语境考察元代组诗的生成方式    

文化诗学是一种以文化为背景的文学批评的实践,可以带领我们进入当时的历史语境,更精确地理解作品语言所传达出的意义。《元代组诗论稿》将元代文化析成八个“板块”,并通过组诗个案剖析,阐释了特定文化范畴及影响途径。

宗教文化与释道组诗”以元代多元化宗教为视角,展示了儒释道组诗所呈现出的文化意蕴。分析明本禅师的禅修、游方、山居等组诗,揭示其挣脱名利束缚而追求自由人格的洒脱情怀。将道教诗人马臻、丘处机、张雨作比较,指出马臻道教组诗,既不似丘处机般以纯粹的道教徒自居,也不似张雨道士身份彻底的世俗化,有着鲜明的“过渡”色彩。以理学价值观为导向,将元代屡屡发生忠孝节义的事件贯穿在一起,分析元人“咏胡烈妇杀虎救夫”“咏郑氏义门”等“同题共咏”背后的心理动机。

“遗民心态与纪实组诗”通过系列纪实组诗的梳理,诠释了遗民群体“黍离之悲”的情感根源及书写方式。段氏“二妙”身处金末元初的丧乱之中,其组诗记录了坎坷遭遇,折射出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赵孟頫的组诗系统演绎了鼎革之际的哀痛、仿徨、奋励、失望和超逸的心情,真实地记录了他从亡宋遗孑到大元显宦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汪元量的《西湖旧梦十首》《醉歌十首》《越州歌二十首》《湖州歌九十八首》等纪实组诗,以独特的视角记录着宋元更替时期的历史事件,构成了宋亡、北上、入燕、南归四大主题,构成了一幅规模宏大、结构严整、叙事精详而内容异常丰富的宋末历史画卷,表达出浓郁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有“史诗”之誉。

宫廷文化与市井民俗组诗”以元代上都的宫廷文化与南方的民间文化为对象,以上都宫词和江南竹枝词为切入口,诠释出元代文化的“雅俗”两极。宫廷文化代表着一个时期、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辇下曲》中所反映宫廷政治、历史大事、宫廷生活、社会习俗等内容,正是元代宫廷文化代表。而“志土风而详习尚”的西湖竹枝词,是元代底层民俗文化的原始记录。相对于宫廷文化的“贵族化”,市井民俗更具有“平民化”即“俗化”的特征,二者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细细品味这两种不同内容与风格的文化生态,对我们认识元代文学的“底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史传统与咏史组诗”以元人“重史”传统为前提,揭示了咏史组诗或是基于属于道德批判的“褒贬”,或是属于经验教训的“资治”的灵魂属性。《昭忠逸咏》摭拾宋元之际的忠义事迹,彰显着昭忠情怀。《史咏集》深于理学,意存劝戒,得美刺之旨。《啽呓集》或歌民族英雄,或陈遗民情怀,“直补全史所未备”,更传达出作者独特的史观。

“农耕文化与农事组诗”以元代农耕文化为视阈,介绍了农事组诗在记录农业发展历史、传播推广农业经验方面的积极任用。王恽的劝农组诗,重农劝耕,引导和规范了百姓思想与行为,有移风易俗的效果。赵孟頫“耕织图”组诗以“每月一诗”形式,指导耕织活动,体现着统治者的重农意愿及其悯农思想。王祯的农具组诗,形象地展示了农具的形制、操作和功效,以充满诗意的方式再现了元代农耕文化的方方面面。

“地方文化与八景组诗”以地方文化与园林景观文化为平台,阐释元代大量“八景”及八景诗出现的深层原因——各地乡绅文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写照。元代反映自然山水、城市名胜、园林名胜和建筑名胜的八景组诗,有双重价值:一是将江南地区八景定格在湘江流域,形成了地理景观的秩序性和空间结构,其“序列方式”反映了精英式的文化感知方式对景观的大众体验的深刻影响;二是元代的八景已成为城市的重要标记,这是“八景”在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型。“八景”从地方精英的审美变成了一种“集体意识”,融入了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中,呈现着浓郁的故土情结,成为地方文化的标杆

“民族融合与‘双语’组诗”以蒙汉民族融合为背景,揭示“西北子弟”在元代文坛上独领风骚。作为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既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渗透,其诗中“江南之恋”有着明显的汉族文化特征,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典范。回族诗人马祖常毕生追求“崇汉尚儒”,其“河西情结”亦传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迺贤所受教育及参与的社会活动,都呈现着“本土化”特征,其上京纪行组诗却染上了浓厚的“原乡”色彩。元代“双语”诗创作正沿着少数民族诗“汉化”,汉族诗人的“蒙化”的双向通道前行。

“‘海宇混一’与奉使组诗”以元代的“大一统”为背景,以使臣的足迹所至而产生的纪行、奉使、奉祀等组诗为典型展开论述的。元人扈从上都,留下大量“上京纪行”组诗,拓展了元诗的北极;耶律楚材、耶律铸将诗笔延伸到了西亚地区,拓展了元诗的西极;陈刚安南纪行组诗与李京“纪行诸诗”记述了南方边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拓展了元诗的南极;贡师泰《海歌十首》记录了海上航行的见闻与感受,更是拓展了元诗的东极。这些奉使组诗,在再现奇特的异域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的时,也反映了元人浩大磅礴的盛世心态。

元代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组诗文体所具有的规模化、系统化叙事、抒情中找到了极为合适的载体。作者在论述中无不以翔实的文献为支撑,旁征博引,深挖细掘,既呈现出开阔的文化视野,又传递着探源溯流的历史意识。正如童庆炳先生所言:“文化诗学之所以强调历史语境,是因为只有揭示作家和作品所产生的具体的历史契机、文化变化、情境转换、遭遇突显、心理状态等,才能具体地深入地了解这个作家为何成为具有这种特色的作家,这部作品为何成为具有如此思想和艺术风貌的作品,这样的作家和作品分析才可以说是历史具体性和深刻性的。”(童庆炳:《再谈文化诗学》)当我们深入到元代历史文化语境去解读元代组诗时,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感受元代组诗的艺术魅力。虽然元代文化形态并非局限于上述类型,但本书至少可以起到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作用。

尤丹丹(凤凰出版社)

《元代组诗论稿:以历史文化为视角的考察》

李正春 著

定价:90元

凤凰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ISBN:978-7-5506-3067-3


古籍新书报

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工委”)于2008年9月22日由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为中国出版协会下属的二级组织。现有理事单位40家。


“古籍新书报”是目前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古籍整理与研究成果和古籍出版信息的公众号,已成为业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必读之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文学与文化》2022年第1期目录与主要栏目内容简介
一位被历史低估的田园诗人——范成大,清代诗话作品中如何评价?
诗性文化源头略说
第四讲 国学与诗兴精神
德州田氏丛书十七种
孔氏《五经正义》美学之名,久为经学所掩,历代学人多从经学与训诂的角度对之加以研究,而很少注意到其中的诗学与美学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