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之 关于表阳证太阳病证治

上次我们梳理了如何用经方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正式进入六经篇,结合病案依次展开对诸多方证的学习,首篇当然是表阳证,也就是太阳病。

图、太阳证治

什么是太阳病呢?太阳病,是病位在表的症状反应为阳性的一类证候的统称,简称为表阳证。这个内容我们在讨论六经实质的时候已经解释过了,这里就不再作赘述。

那么我们又将如何来判定太阳病呢?我们把仲景《伤寒论》中关于太阳病的提纲证和相关条件提炼出来,分析一下就会得到这个判定标准。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判断太阳病的主要依据所在,也被称之为主提纲。这个提纲告诉我们,所谓的太阳病,是人患病后,症状反应为在表的阳性证,即正邪相争,机体驱集大量体液于上半身机体表面,欲借发汗机转自体表以解除病邪,而未得解除的一种病理状态。

因为血液充盈于浅在动脉,故脉应之浮。全身尤以上体部血液充盈的厉害,故而使头项强痛;邪热郁集于体表,增大了人体体温与外界气温的差异,故觉恶寒。

再看辅助提纲。《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以及《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伤寒。这两条是以太阳病主提纲为基础,根据体表津液相对不足或充实,以是否汗出为提示分为了中风和伤寒两种证型。

先来理解第2条,是指在主提纲所述之太阳病基础上,并且还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则名之为中风。这里脉缓是指脉管的紧张度,特别是脉管横向约束之力度松软柔和,是和脉紧相对而言的。

因有汗出所以敏于恶风,因此名之中风。这种命名方式描述了病证的核心症状,而非中于风邪之意。其“中”自有其深意,因为得“汗出”后,病邪反乘汗之虚深入到肌腠之内,中表示中于内,说明在表的邪较为深。

再来看第3条,是指主提纲所述之太阳病基础上,无论其已发热,还是未发热,患者必然有恶寒的感觉,若同时有身体疼痛、呕逆,按脉之寸尺各部俱紧,则名之为伤寒。因为不得汗出,人体的气息不能旁达,俱往上撞,其呕逆身痛较中风证更加严重。由于无汗则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此名之伤寒。病邪郁集于皮肤表层,不得其汗而去,伤者,伤于外之意,暗示在表的邪较浅。

如上我们有了对太阳病两种证型的定义,即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前者由于汗出而津液不足为虚,后者不汗出而津液充斥体表而实,又被称之太阳中风表虚证和太阳伤寒表实证。

有证必须有方,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

先从大的方面讲,太阳病,病位反应在表的一类阳性证候,治疗当用汗法,发汗解表,使人体达成发汗的机转,把病邪驱除出体外,是最为理想的原因疗法。

对于汗法实施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要发微汗,不可发大汗,同时以身体普遍出汗并持续一段时间为宜。局部或相对短暂的出汗则不能完成驱邪外出的目的。

第二、发汗需要汗源基础,可以做一些辅助措施,如喝热稀粥、温覆一时许,以建脾胃,资汗源,助汗出。

第三、中病即止,若一剂汗出病差,就无需再服发汗药。如果服用后病没有痊愈,根据症状反应而定,可以“小促其间”连续服用,以增药力。

第四、服药发汗要注意饮食禁忌,以清淡营养饮食为宜,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影响发汗效果。

太阳病当用汗法,但汗之不当,非但不能病愈,有时甚至至变证骤起,更不用说火攻、温补、清下等法,极易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禁忌所在,当需谨记,引以为戒。其内容我们再找机会详细讨论。

再回到太阳病的两种证型上来。太阳中风证,从症状上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头项痛、脉浮缓,主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其中“汗出”提示津液外泄而不足,需要健胃生津液以资汗源,不然,发汗后表证虽然解,而表益虚,邪复至,表证又起,甚至有传变的可能性。

而太阳伤寒证,症状上表现为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无汗出。其中“无汗”提示体表津液充实,仲景书称之为“阳气重”,因此不需要再健胃生津液补汗源,而可以直接发汗解表,主用麻黄汤。

另外面临太阳病的时候,需要注意是否存在传变之虞。我们在前面的文章提起,所谓的传变,即病位的相传(表、半表半里、里)与病性(阴阳)的变化。《伤寒论》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论》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要求我们依据综合全部脉证表现的临床症状反应,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传与不传。

在传变的过程中,一病未愈一病又起,或者多病同起,这时候就会出现两种或三种病证存在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并病和合病。后续我们再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见到这种情况,今日不做展开。

最后太阳病也会存在夹杂病因病理产物而发病的情况,因此既要遵循汗法的一般原则,又要考虑病因病理产物的特性,在辨方证的时候予以兼顾。简单举例说明,让大家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例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于麻黄加白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这是太阳病夹湿。《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这是太阳病夹水饮。《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9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这是太阳病夹宿食。

今天的笔记就写到此,下次再见,如果还有下一次的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伤寒论》二五九:像五苓散证的病人,大部分会看到水肿
每日学伤寒第49条—桂枝二越婢一汤
夜读伤寒182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一_(第一页)
补齐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中阳明病、少阴病中缺失的条文(转)
方证的内涵(胡希恕讲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