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之 瞑眩

上次我们讨论了麻黄汤证,太阳病见发热、恶寒、体痛、呕逆、不汗出、脉浮紧者。其中我们在谈到第46条有:“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患者在服用麻黄汤以后,可能会出现的一种“发烦目瞑”的反应,更为剧烈的就会出现鼻衄。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关于“瞑眩”的一些认识。

我们先从条文中来进行理解:麻黄汤证,体表聚集了大量津液,欲汗出而不能出,服麻黄汤后,机能再次被调用,津液会有一个短暂的增加时期,皮肤内层压迫也同步增大,神经被刺激,出现原有的症状加重的表现,也就是“发烦目瞑”,当药力到达体表,汗毛孔被打开,汗出而解,或者鼻中毛细血管破裂衄血而解。这是从条文和病理的角度上,对服药后病情异常或加重的“暝眩”反应的一种解释。

“瞑眩”一词出自《尚书》之“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说如果服用以后如果没有瞑眩反应的话,对于厥逆类的疾病来说是不可能好的。所谓瞑眩反应是指在采用各种疗法的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一时性、没有预料到的各种不快症状,随此之后出现疾病的好转或痊愈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向来理解瞑眩现象,第一瞑眩是正邪剧烈交争反应的表现,第二邪气不循常道而出,其根本在于正气借药力奋然抗邪外出,原有的病理状态被打破,邪气以其他不同形式排除体外。

在《伤寒》中,关于暝眩的条文,除了第46条以后,还有一些,我试着总结如下,用于大家参考讨论:

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第93条: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解读:太阳病本应发汗,医者不查而用下法,肯定不愈。后用汗法复发其汗,患者因发汗而表虚,因下法而里虚,故为表里俱虚,如果其人出现冒状,是正气奋起向上,而使头部充盈津液致使头脑昏昏沉沉的表现,正邪斗争得汗出则必然自愈,汗出表证解。

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解读:小柴胡汤证,即半表半里阳证,也就是少阳证,其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半表半里只能和解,不可下。但患者下药以后,柴胡证仍在,所以说“不为逆”,可以继续用柴胡汤进行治疗,必然会出现战汗的表现,发热汗出而解。这里的战汗就是一种瞑眩状态,是邪气借用体表发汗祛邪外出的一种表现。

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解读:类似伤寒表证无汗出,八九日表示有一点时间,体表聚集了大量的水液,全身疼痛难忍,甚至不能翻身转动,一动就痛。不呕没有停饮,不渴无里热,也就是说没有少阳证和阳明证。脉浮在表,脉动没力量为虚,并且脉内血行不流利为涩,表明陷于阴虚证了,即表阴之少阴证。因此不能只是用桂枝汤,而用桂枝附子汤,也就是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由于阴虚证,故去寒性的芍药,加上附子,以治关节疼。

如果此人由于小便自利丧失津液,血虚津液也虚,因此大便因硬,这个就不能发汗了,不能用桂枝汤了。这个是由于机能陈衰,膀胱的括约肌松弛,收摄不了水,所以有点水就便。方用去桂加白术汤,用附子、术,使小便恢复正常,而不自利,大便也就不硬了。

在患者服用药后,出现“其人如冒状”,这个人感觉头沉。冒,就是头如覆物谓之冒。这就由于附子、术这两味药,并走皮内。它在体表这个皮内逐水气。水气没出,攻冲头脑,感觉头冒,水气一除,就没有这个情形了。

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张明俊的文章,记录了他的一个医案:男性患者,常年鼻塞,稍感风寒就会喷嚏流涕。刻下症见:鼻塞、流涕、从不汗出、偶见头痛、喜卧睡、大便干4-5天一行,小便可,纳可,脉沉细。辨证为少阴病,因无汗出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服药后,出现头胀痛剧烈,后鼻而解。

后来作者去拜访冯世纶教授,问及此事,冯老回答:在中医辨证准确的前提下,中药不会有毒副作用。这是一种瞑眩反应,属于正常现象,是服药后达到最佳疗效的一种反应,是药物帮助机体推邪外出的力量,一下子把邪气推出体外的反应,就像咱们小便的时候会出现打哆嗦的情况。该患者鼻塞、流涕、不汗出、偶见头痛,说明有表证。又因为患者无热恶寒,是阴证。八纲辨出来是表证、阴证,即表阴证,加之《伤寒》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患者恰是喜卧睡,脉沉细。故辨六经为少阴证是对的,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是对的。(文字略有修正)

另外胡希恕先生也曾经讲述用生姜泻心汤治疗小儿下利,而出现瞑眩。生姜泻心汤本来是治疗下利的药,但小儿服用后反而下利的更加厉害了。后来,再服第二煎,二日而愈。胡老讲到:用生姜泻心汤方药要注意一点,容易发生眩晕,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的厉害,泻利无度,都不要怕,过后病就好。此方是半夏泻心汤减量干姜而加大量生姜,祛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半夏、干姜皆温中祛水,半夏下气祛饮。胃肠病有下利或大便溏,同时有伤食、吞酸,用此方有良效。服药后又是有这种瞑眩的情况,这是药物发挥作用而一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有效状态。

胡希恕先生认为: 由于病重时间久或者经过误治导致人体虚弱,常发生意想不到的暝眩状态,出现 “发烦目瞑、必衄” 的瞑眩状态时,这个病必好。除此之外,其他如发狂、暴烦、如醉、虫行、黑便、呕脓等瞑眩症状,临床上也时有发生,需要注意分辨。

瞑眩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体质、情绪、身处环境、所患疾病、药物及机体敏感性等相关,因此其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胡希恕先生认为瞑眩为一种疾病欲愈的反应,凡是虚证在用药对症病情好转时大凡都要发生瞑眩反应。

那么如何分别瞑眩和毒副作用呢?网络上有老师总结几点,我转述在这,请大家参考:第一、暝眩反应一般时间都很短,如果是误治或用药过猛,出现不良症状的时间要长。第二、瞑眩反应一般情况由重到轻,反应的程度可随着疾病的减轻而逐渐消失,而副作用则是由轻到重,甚至可以导致病情加重。第三、体质好的人瞑眩反应一般不太明显,而阴证病人出现概率比较大,而副作用则不然,无论体质的好坏使用后都会出现毒副作用。

虽然瞑眩反应的临床表现不止一种形式,例如柴胡证的战汗、泻心汤的下利、乌附剂的吐水等等(陆渊雷)。但究其根本乃是正邪斗争剧烈时的机体表现,是邪有出路的反应,且预示病情的转机。“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因此,可以认为瞑眩反应的出现是实现“阴平阳秘”的过程,是疾病向愈的佳兆。

最后,瞑眩是机体内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种表现,多发生于阴证或久病正气虚衰的患者身上,是服药后有效验的一种特殊反应,是疾病向愈的一种征兆。但是对于医者,可能最关键的不是理解和关注瞑眩症状,也不是用瞑眩表现以解释自己处方的正确性,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才能做到辩证准确、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

今天的笔记就写到此,下次再见,如果还有下一次的话。



“中医药同学计划”是中医学习者自发组织的研究式学习实践活动,参加同学计划的每个学习者都将按照蒙曼学习法的原则,自主设定学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并进行自主的研究和学习,并通过多次的视频或直播的方式,向其他的学习者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以完成对中医药学的总结、提炼和升华,熟练掌握中医药知识,打造中医药知识的影响力。

是名笔记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论《伤寒论》瞑眩反应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01
胡希恕亲述经方治愈案例十则(精华提取版)
101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2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