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离“不语言”,正面沟通
如昕老师在《非暴力沟通》第六章的读书分享中讲了一个“不语言”的例子。她说有一天中午去单位食堂吃饭,傻傻地拿着和饭卡形状类似的公交卡刷半天,旁边的同事提醒她才意识到。第二天午饭又是和这个同事一起去食堂,同事特意提示她“千万别又刷公交卡啊”,这个强调性的提示,竟然引导她又一次刷了公交卡。
这让我想起来跟很多个妈妈讲过的一个心理学的实验。请你闭上眼睛,按照我说的几句话做。
第一句:“不要在脑子里想象有一个小球。”
第二句:“一定不能想这个小球是粉色的。”
第三句:“你绝对不能想着我现在正在把这个粉色的小球抛向空中。”
最后一句:“我已经说话三次不许你做的行为了,这是最后一句,我再强调一遍,你不能想着用手接住了小球。”
真对不起,我问了所有做实验的妈妈,越是强调“不许”做的事情,恰恰相反,妈妈们越是有更加强烈的愿望在想象关于小球的各种行为。
我不知道如何用心理学的理论和专业术语描述和解释这个实验。但是,日常生活中,多少个妈妈都在用“不语言”冲着孩子们大喊呢。但是事实呢?孩子们怎么总是记不住,或者越强调做的越差。“不许动!”、“不许哭!”、“不许打闹!”……或许,就像刚才给妈妈们做的实验一样,孩子们脑中,印象最深的恰恰是“不许”后边的行为动词。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正面提出要求,去掉“不语言”,孩子们会更加明确家长或者老师的希望呢。“手放到兜里,这里都是易碎品,乱摸摔碎了我们是要赔偿的”,“慢慢止住自己的哭声,越来越大的哭声不会威胁到妈妈,也解决不了问题,等你不想哭了我们再好好聊”,“现在都去找点安静的事情做,你们已经打闹半天了,防止乐极生悲呦”……虽然好像费的话多了点,但是给了孩子明确的指令,就像计算机编程,他们就会去照指令执行,好像比家长们大喊大叫没完没了强调多少次“不许”要有效的多呢。并且,一个意外的收获,家长说话的情绪会很平和,预防上演越来越升级的“家庭喊叫哭闹剧”,而把一开始的目的性都抛之脑后了。同时,孩子会越来越愿意跟家长交流,平和地跨过“代沟”。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们,早教请从词开始!
【阅读分享】​《不要挑战人性》分享三
孩子一被管教就炸毛, 父母试着“诱导式规劝”, 才是有效教育
从你的“嗯……”中,孩子能得到什么信息?丨语言学午餐
被吓到的孩子
孩子太“缠人”, 不会自己玩? 家长该推娃一把, 有利于孩子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