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脉诊集成(三)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课程”领取内经、伤寒课程教材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伤寒”领取伤寒论讲座全集(视频)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唯象”即可得到唯象中医学讲座全集(视频)
十三、紧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紧有力,似弹绳,数而急,定紧名。主病歌紧主寒,亦主疼,吐冷痰,嗽不停;辨浮沉,不相同,浮表寒,沉冷痛。分部主病歌左寸紧,头项痛,心内疼,脉兼沉;左关紧,胸胁痛,兼浮脉,伤寒病;左尺紧,腰膝痛,少腹冷,尿不通;右寸紧,鼻瘜壅,肺受寒,咳嗽重;右关紧,腹冷痛,伤饮食,吐逆频;右尺紧,脐下痛,或奔豚,疝气痛。
(二)各论 脉象紧张有力,如转绳索,手指触及脉管有不平滑的感觉。如《濒湖脉学》中曰:“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如转索无常,数如切绳,如纫箅线。”《脉经》中曰:“数如切绳状”。《脉理求真》中曰:“紧则往来劲急,状如转索,虽实不坚。”《四诊抉微》中曰:“脉紧有力,左右弹手,如绞转索,如切紧绳。”《景岳全书》中曰:“紧脉急疾有力,紧搏抗指。”徐灵胎曰:“紧者脉来绷急”。相类脉 (1)弦脉:端直而长,如按亏弦,按之不断。如《脉理求真》中曰:“弦则端直而长,举之应指,按之不移……,不似紧脉之紧急有力,状如转索弹手。” (2)实脉:举按皆大而有力,如《脉理求真》中曰:“实则举按皆强,举指逼逼……不似紧脉之进急不和。” (3)数脉:一息六至,应指甚速,不似紧脉之数如切绳。如《濒湖脉学》中曰:“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主证凡是由于寒与痛引起的病证皆可出现紧脉。此外,小儿惊风或手足拘挛以及动脉硬化的病人,亦可以出现紧脉。 (1)寒性疼痛:紧为诸寒收引之象。如《脉经》中曰:“诸紧为寒”。《脉理求真》中曰:“紧为阴邪内闭,如脉见浮紧,则必见有头痛、发热、恶寒、咳嗽、鼻塞、身痛不眠表证;脉见沉紧,则必见有胀满、厥逆、呕吐、泻利、心胁疼痛,风*痎癖里证,然总是阳气不到,以至如是耳。”故紧脉多见于诸痛、呕逆、伤寒、下利、惊风、宿食、冷痰等疾患。如《诊家枢要》中曰:“紧……为邪风激搏,伏于营卫之间,为痛、为寒。”《濒湖脉学》中曰:“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吐冷痰。”《景岳全书》中曰:“紧脉阴多阳少,乃阴邪激搏之候,主为痛,为寒。”此外,手足麻木,拘挛等,亦可以出现紧脉。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中曰:“夫痉病,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2)风寒感冒:外感风寒、寒邪束表,症见恶寒、头痛、无汗、脉象浮紧。如《伤寒论》中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又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 (3)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的病人亦可以出现紧脉。其状如绳索,按之滑动,急疾有力,屈曲不平,不呈直线,这是由于动脉血管内钙质沉着所致。但并非所有的动脉硬化都会出现紧脉,因为动脉硬化有多种症状。 (4)分部主病:《四诊抉微》引汪子良曰:“左寸微紧伤寒,沉紧心中气逆冷痛;右寸浮紧,头疼,鼻塞,膈壅,沉紧滑,肺实咳痰;左关浮紧筋疼,沉紧胁疼,寒郁紧实痃癖;右关浮紧腹膨,沉紧腹疼吐逆;尺脉浮紧,腰脚痛,按涩则为耳闭,沉紧脐下痛,小便难,细紧小肠疝气。”《濒湖脉学》中曰:“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脉学阐微》“紧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紧:头眩痛,胸闷气不舒。左关紧:胁痛,腹胀,筋挛拘急。左尺紧:腰痛,腿痠痛,少腹痛。右寸紧:鼻塞,胸满气短,咳吐寒痰。右关紧:胃脘胀痛,呕逆,膨闷不能食。右尺紧:脐下胀痛,小便难及寒疝等。 (5)兼脉主病:浮紧伤寒,沉紧为寒积腹痛,兼实为胀痛,兼细为疝瘕,兼涩为寒痹。治疗法则若脉象浮紧,寒邪在表,治宜发散表邪,如《伤寒论》中曰:“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若脉象沉紧或弦紧者,脾阳不振,寒以内生,治宜温阳健脾,温中散寒。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又曰:“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此外,若宿食,寒积在内,症见腹胀,便秘,恶寒肢冷,苔白腻,脉紧者,治宜温中散寒,消食止痛之法。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曰:“紧脉如转索无常者,宿食也”,又曰:“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脉解因为寒邪与疼痛都可以引起血管的收缩,手足拘挛时亦能引起血管的痉挛,血管的收缩与痉挛出现,均可使脉搏张缩,如此,血液在血管内左右冲击,故出现紧张有力,按之搏指,如转绳索之脉象,即为紧脉。
十四、缓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缓而慢,动无偏,和风舞,四至间。主病歌缓主湿,脾不健,或痿痹,或伤寒;平人脉,亦见缓,有神气,应指间。分部主病歌左寸缓,心虚甚,神恍惚,或怔忡;左关缓,风眩晕,腹气结,胁胀闷;左尺缓,肾水枯,妇人逢,月经无;右寸缓,肺气弱,气不足,言语少;右关缓,湿伤土,虚腹胀,并呕吐;右尺缓,下焦冷,真阳衰,少腹痛。
(二)各论 脉象一息四至,从容和缓,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不强不弱,无偏盛偏衰之象,所谓有胃气是也,此乃平人之脉。缓无胃气者曰病缓脉。如《濒湖脉学》中曰:“去来小快于迟,一息四至,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如微风轻飐柳梢。”又曰:“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脉经》中曰:“去来亦迟,小*于迟。”《诊家枢要》中曰:“缓,不紧也,往来舒缓。”《脉理求真》中曰:“缓则来去和缓,不疾不徐。” 相类脉 (1)迟脉:一呼吸脉来三至。如《脉理求真》中曰:“迟则呼吸定息不及四至,举按皆迟。不似……缓脉之去来徐缓也。” (2)长脉:首尾端直,过于本位,脉来和缓。如《诊家正眼》中曰:“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3)濡脉:浮而细软,稍按即无。如《脉理求真》中曰:“濡则虚软少力,应指虚细,如絮浮水,轻手乍来,重手乍去。”《脉经》中曰:“软脉即软而浮细”。 (4)虚脉:举按皆迟大而无力。如《脉理求真》中曰:“虚则豁然浮大而软,按之不振,如寻鸡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 (5)微脉:轻取极细无力,似有似无,欲绝未绝。如《脉理求真》中曰:“微则似有若无,欲绝不绝,指下按之,稍有模糊之象。”《濒湖脉学》中曰:“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细而稍长。” (6)弱脉:细小而无力,轻取则无,重按乃得。如《脉理求真》中曰:“弱则沉细软弱,举之如无,按之乃得,小弱分明。”《脉经》中曰:“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四诊抉微》中曰:“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主证缓脉多主风与湿,如外感中风,风湿痹痛等。此外,脾虚消化不良,腹泻,反胃呕吐等亦可以出现缓脉。缓病脉多与其他病脉相兼互见。如《四诊抉微》中曰:“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正如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曰:“分别浮沉大小区”。以此来辨别缓脉之主病,甚为妥当。若脾虚时所出现的缓脉,为缓而无力,脉少神气,否则,即为正常人之脉象。常人之缓脉,表示正气充沛,脾胃调和,健康无病,谓之平脉。如《景岳全书》中曰:“缓脉有阴有阳,其义有三,凡从容和缓,浮沉得中者,此是平人之正脉。”此外,若病重时出现缓脉则为邪去正复之佳兆。 (1)风与湿:凡风湿痿痹的病人,正气虚弱,风寒湿痹之邪侵入筋骨,滞留不去,发为风湿痹痛,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伤寒论》中曰: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濒湖脉学》中曰:“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沉浮大小区。”《脉经》中曰:“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 (2)脾虚:凡阳虚不足,脾土衰微,症见恶寒肢冷,腹寒,泄泻等,皆可出现缓脉。如《景岳全书》中曰:“若虚寒者,必缓而迟细,为阳虚、为畏寒、为气怯、为疼痛、为眩晕、为痹弱、为痿厥、为怔忡健忘,为饮食不化、为鹜溏飱泄,为精寒肾冷,为小便频数。”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等,皆属此类。 (3)噎膈反胃:有部分噎膈反胃的病人,症见呕吐呃逆,咽下不利,胸膈满闷等,可以出现缓脉。如《三指禅》中曰:“凡遇噎膈反胃,脉未有不缓者。” (4)健康人之平脉:健康无病的病人,可以见到从容和缓的缓脉。如《三指禅》中曰:“四时之脉,和缓为宗”。又曰:“四至调和百脉通,浑涵元气此身中。”《濒湖脉学》中曰:“缓脉阿阿四至通,……,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脉理求真》中曰:“缓为平人正脉,无事医治。”(5)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引汪滑合曰:“两寸浮缓,伤风项背急痛,左寸沉缓心气虚,怔忡健忘;右寸沉缓,肺气虚短;左关浮缓,风虚眩晕,沉缓气虚,腹胁气结;右关浮缓,腹膨,沉缓,脾胃气虚少食,从容和缓为平;尺逢浮缓,足痿;左尺沉缓,肾虚冷,小便数,女人月事多,右尺沉缓,泄泻,肠风入胃。”《濒湖脉学》中曰:“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脉学阐微》“缓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缓:心虚怔忡,健忘胸满,气短。左关缓:风虚眩晕,左胁胀闷不适。左尺缓:腰痛足痿,小便数,遗精。右寸缓:肺虚,咳逆,气短。右关缓:脾虚脘闷,腹胀少食。右尺缓:腹冷泄泻,少腹冷痛。 (6)兼脉主病:浮缓风湿,沉缓寒湿,缓大伤风,缓弱气虚,缓涩血虚,缓滑痰滞,缓细湿痹,缓而有力为有余,多见于燥热证;无力为不足,多见于虚寒证。治疗法则缓脉病证的治疗原则是以祛风除湿为主,但必须顾及所兼之脉证,而治以清热,或温阳,或散寒,或健脾等法。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如脉缓,怠惰思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溏泄,此湿胜,以平胃散。”《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诸湿证的治疗大法,必须在祛湿,利湿的同时,兼以扶正健脾,使脾健则湿自去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曰:“缓则为虚”。认为缓脉以脾虚为主,如见缓脉者,应当首先健脾为宜。由于脾的功能主运化水湿,喜燥而恶湿,所以,若见诸湿证当先实脾,使脾气得升,则湿邪可除矣。虽然如此,但临证时不可拘泥一法,必须辨证论治,方不失中医之特色。正如《脉理求真》中曰:“尤必察其有力无力,以为区别,如使缓大有力,则为有余,其症必见燥热;缓软无力,则为不足,其症必见虚寒。岂可一见是缓,便指属虚,而不合症为之分别乎。” 脉解由于湿性黏腻,若气机被湿所困,阻滞脉道,使脉道弛缓,故脉见怠慢缓滞之象;若由于气血不足,则脉道不能充盈,故脉见缓弱无力,皆为病脉。若百脉通畅,脉来从容不迫,和缓有神,来去均匀,脉道软硬适中,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一息四至,中医称此为有胃气之脉,是正常之脉象。
十五、芤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芤脉形,状如葱,两边实,中间空。主病歌芤脉因,血管空,大失血,血不充;呕吐衄,取左寸,胃肠痈,尺下红。分部主病歌左寸芤,血妄行,鼻中衄,口吐红;左关芤,瘀血证,两胁胀,或胸痛;左尺芤,下流红,女子逢,崩漏证;右寸芤,血积胸,鼻衄血,痰带红;右关芤,肠胃痈,胃脘痛,溃疡成;右尺芤,大便红,非痔漏,即肠风。
(二)各论 脉象芤脉浮大中空而软,如按葱管状。如《脉经》中曰:“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濒湖脉学》中曰:“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又曰:“浮大中空乃是芤”。《脉理求真》中曰:“芤则如指着葱,浮取得上面之葱皮,却显弦大,中取减小空中,按之又着下面之葱皮而有根据。”《四诊抉微》中曰:“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相类脉 (1)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似空非空。如《脉经》中曰:“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脉理求真》中曰:“虚脉……,不似芤脉之豁然中空,按之渐出。” (2)革脉:弦而芤,浮而搏指,按之有弦硬感,形如按鼓皮。如《诊宗三昧》中曰:“革则弦大而数,浮取强直而按则中空。”《濒湖脉学》中曰:“芤更带弦名为革”。主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证,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皆可以出现芤脉。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曰:“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1)亡血:凡各种失血,如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尿血、崩中漏下(子宫出血)、外伤出血等,由于阴血大伤,气无所依而随之亦脱。症见面色愰白,出冷汗,甚至晕厥等,均可以出现芤脉。如《诊家枢要》中曰:“芤,浮大而软,寻之中空傍实,傍有中无,诊在浮举重按之间,为失血之候。”《景岳全书》中曰:“芤脉为孤阳脱阴之候,为失血脱血,为气无所归,为阳无所附。”《脉诀刊误》中曰:“荣行脉中,是血在脉中行,脉以血为形……,故芤脉中空者,血之脱也。”《脉理求真》中曰:“芤为血虚不能濡气,其症必见发热、头昏、目眩、惊悸、怔忡、喘急、盗汗、失血、脱血。”这里特别指出:凡一般血证,如轻微出血者,尚未引起大出血时,则不可能会出现芤脉,必须是在大出血或突然出血时且出血量过多,致使脉管内血液骤然减少,血管张力明显降低时,才会出现芤脉。 (2)失精、遗泄:如《脉诊》中曰:“凡失精遗泄日久,肾阴内亏,肾虚不藏,亦可见芤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肝虚不能藏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女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肺家失血,为衄为呕;关芤,肠痈下脓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濒湖脉学》中曰:“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脉学阐微》“芤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芤:心血妄行,为吐衄。左关芤:胁间血气痛,肝不藏血,为吐血目暗。左尺芤:大便下血,痔漏出血,女子崩漏。右寸芤:咳嗽吐血,为衄为呕血。右关芤:肠痈下血,及呕血不食。右尺芤:大便下血,尿血,女子经病。 (4)兼脉主病:浮芤失血,气阴两伤;芤数阴虚,芤虚失精亡血。如《脉理求真》中曰:“然或芤见微曲,则芤必挟瘀积阻滞,芤兼弦强搏指,症见血溢身热,则芤又为真阴槁竭,所以芤挟瘀积阻滞,止属一部两部独见,若至左右皆芤,或兼弦搏,定为必死之候,无足异也。” 治疗法则对于急性失血而出现芤脉时,应遵循“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法当急固”之原则,治宜补气摄血,须急服独参汤以救其脱,投当归补血汤以益气补血。此外,若大吐、暴泻、津液大伤而发生严重脱水时,脉来浮大而芤,治宜益气养阴、生津之法。如《温病条辨》之曰:“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此属于温病高热、或大吐大泻、伤津之候。而出现浮大无力之芤脉,故治宜清热生津之法。若失精遗泄者,可用桂枝龙骨牡蛎汤,以培补真元,固肾摄精。若见浮芤散大脉者,多属危证,不治之候。脉解由于失血伤精,血液减少,血管空虚,不能充盈,同时,营气不足,血管壁弹力减弱,故脉见浮大中空,软如葱管之状,即为芤脉。
十六、弦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弦长直,按不迁,应指来,似丝弦。主病歌肝经病,脉急弦,健康人,春缓弦,痰饮病,疟疾缠,腹寒痛,脚拘挛。分部主病歌左寸弦,心内痛,膈生痰,或头痛;左关弦,癥瘕证,寒热起,疟缠身;左尺弦,少腹痛,弦兼滑,腰膝痛;右寸弦,肺感风,咳嗽喘,或胸疼;右关弦,胃寒因,腹中痛,并痰饮;右尺弦,足拘挛,或疝痛,下焦寒。
(二)各论 脉象端直而长,如按弓弦,按之不断。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曰:“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脉经》中曰:“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濒湖脉学》中曰:“端直以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状若筝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又曰:“弦脉超超端直长”,又曰:“弦脉端直似丝弦”。《脉理求真》中曰:“弦则端直而长,举之应指,按之不移。” 相类脉 (1)紧脉:紧张有力,如转绳索。如《脉理求真》中曰:“紧则往来劲急,状如转索,虽实不坚。”又曰:“凡弦数之属,皆属紧类,不似弦脉之端直如弦。” (2)革脉:浮而搏指,按之不移,中空外坚,呈弦硬之感。如《脉理求真》中曰:“革则弦大而数,浮取强直,而按则中空。凡芤牢紧脉,皆属此类,不似紧脉按之劈劈,弦脉按之不移。” (3)牢脉:沉取实大而长,且有力,略带弦象。如《脉理求真》中曰:“牢则弦大而长,按之强直搏指,状如弦缕。” 主证各种疼痛和拘挛均可以出现弦脉:如各种神经痛,胃痉挛或手足拘挛等证。此外,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病,肝胆疾患,痰饮,疟疾等亦可见到弦脉。如《四诊抉微》引滑伯仁曰:“弦为血气收敛,为阴中伏阳,或经络间为寒所人,为痛、为疟、为拘急、为寒热、为血虚盗汗、为寒凝气结、为疝、为饮、为劳倦、双弦胁急痛、弦长为积。”弦脉可主肝病,如《脉经》中曰:“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 (1)疼痛与拘挛:凡神经性疼痛,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腹痛,胆绞痛,疝痛,手足拘挛等均可出现弦脉。如《伤寒论》中曰:“脉弦者,必两肋拘急。”《金匮要略·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孤疝蚘虫病脉证治篇》中曰:“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曰:“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曰:“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濒湖脉学》中曰:“寸弦头痛膈多痰,饮痰寒热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又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中曰:“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直下。”此指痉病之脉为弦劲有力。 (2)痰饮:凡痰饮内停,症见咳逆,短气,胁痛,喘满者可见弦脉。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曰:“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又曰:“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濒湖脉学》中曰:“痰饮寒热疟缠身”。 (3)疟疾:凡疟疾,症见寒热往来,发作有时,多见弦脉。如《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篇》中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4)肝郁:凡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气郁结。症见胸闷,胁痛,纳差等,多见弦脉。如《濒湖脉学》中曰:“弦应东方肝胆经”,又曰:“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胸满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此论述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弦主肝病,肝气犯胃等所出现的一些症状。临床上可见于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以及某些眼部疾患。如果肝炎患者出现左关脉弦大者,肝功能多有严重损害,转氨酶可增高。 (5)肝阳上亢:肝阳亢进,多见于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症见头痛目眩,耳鸣,急躁易怒等。如《脉经》中曰:“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挛,胁下苦满,或时眩冒,其脉弦长此为可治。”《脉理求真》中曰:“弦……然总由于木盛土衰水亏而成。” (6)四季平脉:弦脉应春季之正常脉。弦脉在时应春,在脏应肝。健康人在春季多见弦脉。如《难经·第十五难》中曰:“春脉微弦曰平”。《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歧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7)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弦,头痛盗汗,浮弦沉大心痛;右寸弦,头痛,痰嗽;左关弦,寒热癥瘕;右关弦,胃寒腹痛,弦细少食怠惰;尺浮弦急,下部为痛,沉弦细涩,阴症寒羁,右尺拘挛疝痛。”《濒湖脉学》中曰:“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脉学阐微》“弦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弦:心悸、头痛、盗汗。左关弦:胁满痛,冷热癥瘕。左尺弦:少腹、腰膝疼痛。右寸弦:胸满,痰嗽气短。右关弦:胃寒腹痛。右尺弦:寒疝、脚挛急。 (8)兼脉主病:弦为肝风,主痛主疟,弦而兼浮,岔怒挟表;弦而兼沉,气郁不舒;弦而兼数,肝火上炎;弦而兼迟,痼冷停积;弦而兼紧,瘀血疝瘕;弦而兼细,手足拘急;弦而兼滑,痰饮内停;弦大无力,为虚为寒;弦长积滞,双弦主胁急痛。治疗法则弦脉之所见病证较为繁多,故治法亦各有不同。如痰饮病之治法;凡脾胃阳虚,痰饮内停者,症见咳逆,喘满,心悸,气短,脉弦。其治法应遵照仲景之法,当以温药和之,选用苓桂术甘汤是治疗痰饮的代表方剂。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其他详细内容,请参照有关专著。眩晕之治法:高血压病见弦脉者,多属肝阳上亢型。症见头痛目眩,甚至晕仆抽搐等,此为肝阳上逆,肝火过旺,甚或肝风内动而致惊厥等,治宜平肝熄风,滋阴降火为主。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凡神经官能症,脉见弦者,亦可参照此法治疗。诸痛证之治法:诸痛证泛指胃痛、腹痛、头痛、胸胁痛、各种神经痛等。若痛证出现弦脉时,多为血气不和,气逆邪胜所致。治宜舒肝理气为主,倘若弦而兼紧者,治以温药和之。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者,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肝胆疾患治法:凡肝郁不畅,肝失疏泄,症见胸满胁痛,恶心呕吐,纳呆乏力,脉弦。多见于慢性肝炎,胆囊炎等疾患。此由于肝气郁结,木盛土衰,脾虚胃弱所致。治法以疏肝解郁健脾为主。如《四诊抉微》引张路玉曰:“凡病脉弦,皆阳中伏阴之象,虚证误用寒凉,两尺脉必双弦,胃虚冷食停滞,气口多见弦脉在伤寒表邪全盛之时,中有一部见弦,或兼迟兼涩,便是挟阴之候,客邪虽盛,急须温散,汗下猛剂,咸非所宜。”可见弦脉多为挟阴,虚证,若使用寒凉汗下之法时,须谨慎为妥。脉解各种神经痛、痉挛病等,均可致使脉管纤维神经紧张,所以会出现按如琴弦,端直而长之弦脉。如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病,由于动脉血压增高,脑神经兴奋,其脉管纤维神经亦有可能处于紧张状态。因为此类型之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多与神经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所见长期的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均可导致血压的升高,这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失调,而神经兴奋过程占优势,结果会导致脉管痉挛或拘急,所以脉搏呈弦劲之象,即为弦脉。凡诸寒诸痛者,皆可致使小动脉呈现拘急之状态,故脉见端直而长,如按弓弦之弦脉。如《诊家枢要》中曰:“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滞。”如李东垣曰:“弦脉,总是阴阳不和,肝气上逆。” 显而易见,古人对弦脉的产生机制,早有明确的认识,给后人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十七、革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革脉象,芤而弦,按鼓皮,虚而坚。主病歌阴已亡,革脉坚,失血后,生血难,男遗精,女半产,虚寒证,疝瘕见。分部主病歌左寸革,心虚证,胸中闷,心绞痛;左关革,癥瘕病,右胁胀,脘满痛;左尺革,肾虚因,遗精泄,腰酸困;右寸革,金气壅,气短促,痰上涌;右关革,胃虚痛,不思食,腹满形;右尺革,多殒命,女半产,崩漏证。
(二)各论 脉象浮而搏指,有弦硬之感,中空外坚,形如按鼓皮。如《濒湖脉学》中曰:“弦而芤,如按鼓皮。”又曰:“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曰:“寸口脉弦而大……,此名曰革。”《诊宗三昧》中曰:“弦大而数,浮取强直,重按中空,如按鼓皮。”徐春甫亦曰:“革为皮革,浮弦大虚,如按鼓皮,内虚外急。” 相类脉 (1)紧脉:紧张有力,如转绳索。如《脉理求真》中曰:“革脉……,不似紧脉按之劈劈。” (2)弦脉:端直而长,如按弓弦,按之不断。如《脉理求真》中曰:“弦则端直如长,举之应指,按之不移。” (3)芤脉:浮大中空,按如葱管。如《濒湖脉学》中曰:“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中空外实,状如慈葱。” (4)虚脉:举按皆无力而迟大,似空非空。如《四诊抉微》中曰:“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 (5)牢脉:沉取实大而长,有力略带弦象,有牢固之意。如《诊宗三昧》中曰:“牢脉者,弦大而长,举之减少,按之实强,如弦缕之状。”《濒湖脉学》中曰:“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主证凡男子失精亡血,女子半产漏下,癥瘕等虚寒证,而致气阴两伤,精血大亏时,均可以出现革脉。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曰:“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濒湖脉学》中曰:“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1)分部主病:《四诊挟微》中曰:“左寸革者,心血虚痛;右寸革者,金衰气壅;左尺得革,精空可必;右尺得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左关革者,疝瘕为祟;右关革者,土虚而痛。” 《脉学阐微》“革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革:胸闷,气短,心悸,胸中有压缩感,心绞痛,心烦等;左关革:左胁胀疼,心烦喜怒,脘满不思食;左尺革:腰酸痛,遗精早泄,失眠,尿频,记忆力不集中,健忘等;右寸革:咳喘胸闷,气短不足以息,喘促,痰涌等;右关革:腹胀脘满,食少,消化迟钝,胃疼等;右尺革:腹胀神疲,女人崩漏半产,腰酸痛等。 (2)兼脉主病:革脉为弦脉与芤脉之合并脉,所以具有两者之共性,其病症为虚,为寒。如《诊家正眼》中曰:“革主表寒,亦属中虚。” 治疗法则凡亡精失血,半产漏下,肾阳不足,腹寒阴冷,脉见革脉者,治宜补阳摄阴,益气养血为主,若虚寒甚者,则治宜温补肾阳当先。如《脉理求真》中曰:“凡亡血失精,肾气内惫,或虚寒相搏,故脉少和柔,而有中空之状。若不固肾补精,舒木除寒,而以革浮属表,妄用升发,其不真阴告绝者鲜矣。” 脉解革脉多由于失血后贫血,或阴虚气伤而引起的脉管拘急现象,但由于血管中血液减少,气无所依,浮越于外,则脉管不充,即形成浮而弦硬,中间空,按之搏指,状如鼓皮之革脉。
十八、牢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牢实大,合弦长,沉伏间,有力强。主病歌牢属寒,久病藏,癥瘕疝,何愁肠,木乘土,腹痛胀,失血家,阴必亡。分部主病歌左寸牢,心寒痛;左关牢,肝积应;左尺牢,奔豚证;右寸牢,贲息定;右关牢,侮脾乘;右尺牢,癥瘕痛。
(二)各论 脉象牢脉沉取实大而长且有力,微带弦象,有牢固之意。如《诊家正眼》中曰:“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又曰:“按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濒湖脉学》中曰:“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千金方》中曰:“按之实强,其脉有似沉似伏,名曰牢。” 相类脉 (1)实脉:举按时皆有力,坚实而大。如《脉理求真》中曰:“牢脉……,不似实脉之滑实流利。” (2)革脉:浮而鼓指,中空外坚,形如按鼓皮。如《脉理求真》中曰:“牢脉……,不似……革脉之按之中空也。” (3)伏脉:伏脉之象,按至筋骨乃得,而牢脉却在沉脉与伏脉之间,实大有力,并且具有弦、长、实、大四种不同脉象的综合特征。如《濒湖脉学》中曰:“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故伏脉具有隐伏深沉之意,必须推至筋骨,重按始得。正如《诊家正眼》中所曰:“推筋至骨,始得其形”。如《脉理求真》中曰:“牢脉……,不似……伏脉之慝伏涩难。” 主证牢脉多主阴寒内伏,癥瘕积聚,心腹诸痛等证。若一切阴虚失血证,如果出现牢脉时多为逆证。此外,动脉硬化的病人,亦可以出现牢脉。如《濒湖脉学》中曰:“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癫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1)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牢者,伏梁为患;右寸牢者,息奔可定;左尺得牢,奔豚为患;右尺得牢,疝瘕痛甚;左关牢者,肝家血积;右关牢者,阴寒痞积。” (2)兼脉主病:沉牢冷积,迟牢固冷。治疗法则牢脉多见于阴寒内积,心腹寒痛,瘕瘕积聚,证属阴,故治以温中扶土,或温补肾阳为主。但牢脉多属顽疾危候,临证时必须遵照中医“辨证论治”之原则,灵活掌握,合理治疗。如《脉理求真》中曰:“牢为坚积内着,胃气将绝之候,故或见为湿痓拘急,寒疝暴逆,坚积内伏,治甚非易。倘不审其所因,而谓牢为内实,用以苦寒,或因思食而以濡滞恣啖,则其病益固矣。” 脉解由于寒邪可导致脉管拘急,久病则脉气潜伏。故此,牢脉之象为弦长实大,须重按乃得,因其深居在内,似沉似伏,坚实而牢固,且病属寒实,故脉实而有力。如许叔微曰:“牢则病气牢固,在虚证绝无此脉,惟风痉拘急,寒疝暴逆,坚积内伏,乃有此脉。” 动脉硬化是由于动脉内膜类脂质沉着,并在内膜伴有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限局性的斑块,因而致使动脉管变硬。所以,动脉硬化的病人常会见到牢脉。
十九、濡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濡脉形、细而柔、水浮棉、浮中求。主病歌气血微,脉见濡,精血伤,濡而浮,骨中蒸,盗汗流,湿侵脾,或崩漏。分部主病歌左寸濡,心虚空,常盗汗,或怔忡;左关濡,气血损,神恍惚,筋挛痛;左尺濡,尿数频,精血少,或崩中;右寸濡,肺气壅,发寒热,胸中闷;右关濡,脾虚困,体肿倦,食少进;右尺濡,下元冷,虚寒生,泻痢频。
(二)各论 脉象濡即软的意思。濡脉之脉象即为浮而细软,稍按无力,如水面上漂绵一样轻浮。如《濒湖脉学》中曰:“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如水上浮沤。”又曰:“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四诊抉微》中曰:“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诊家枢要》中曰:“濡无力也,虚软无力,应手散细,如绵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即去。” 相类脉 (1)弱脉:沉而细小无力,轻取即无。如《四诊抉微》中曰:“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脉简补义》中曰:“浮则为濡,沉则为弱。”《濒湖脉学》中曰:“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2)微脉:轻取极细无力,似有若无,欲绝未绝。如《四诊抉微》中曰:“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濒湖脉学》中曰:“微则浮微如欲绝”。 (3)细脉:沉细而小,应指细直而软,状如丝线。如《濒湖脉学》中曰:“细来沉细近于微”,《脉理求真》中曰:“细则往来如发,而指下显然。”《诊家正眼》中曰:“细之为义,小也,状如线也。” (4)虚脉:浮大而软,迟而无力。如《濒湖脉学》中曰:“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脉理求真》中曰:“虚则豁然浮大而软,按之不振,如寻鸡羽,久按根底不乏不散”。又曰:“濡脉……,不似虚脉之脉大无力。” (5)芤脉:浮大中空而软,两边实,如按葱管状。如《脉经》中曰:“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主证濡脉多主气血虚微。如阴虚失血,崩中漏下,自汗遗精,或结核病人骨蒸盗汗等均可出现濡脉。此外,脾虚湿盛,慢性腹泻等亦可以见到濡脉。如果是脾肾之气衰极时所出现的濡脉,即为无根之脉,预后多不良。 (1)气血虚:凡亡血阴虚,崩中漏下,骨蒸潮热,遗精,结核盗汗等证均可以出现濡脉。如《濒湖脉学》中曰:“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所言“极虚”之脉象即指浮而细软之濡脉,或指沉细如绵之弱脉,非单独指虚脉也。《诊家枢要》中曰:“濡……,为气血俱不足之候,为少气,为无血,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尺濡,男为伤精,女为脱血。” (2)脾虚湿盛:由于脾阳虚衰,寒湿困脾,运化无权而致脾虚湿盛。症见泄泻,纳差,胸闷,腹胀,少气,懒言等可出现濡脉。如《脉理求真》中曰:“濡为胃气不充,凡内伤,泄泻,自汗,喘乏多有是脉。”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濡主阴虚,髓竭精伤,左寸濡者,健忘惊悸;濡在左关,血不荣筋;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寸濡者,腠虚自汗;濡在右关,脾虚湿侵;右尺得濡,火败命乖。”《濒湖脉学》中曰:“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脉学阐微》“濡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濡:心虚惊悸,胸满气短,盗汗,失眠。左关濡:右胁胀满不适,心烦喜怒,血不荣筋而筋挛疼痛。左尺濡:男子伤精,女子脱血,腰腿酸痛。右寸濡:吐逆憎寒,胸闷,气短,自汗。右关濡:脾胃虚弱,胃脘胀闷,消化迟钝,虚肿,身倦,食少。右尺濡:下元虚冷、肠虚泄泻,便溏,肢冷。(4)兼脉主病:数濡湿热,濡而细者,湿侵脾虚,濡而弦者,眩晕肢麻。治疗法则濡为胃气不充,多主虚与湿证,治宜补气健脾,化湿为主,兼证者,可随证调治。如《脉理求真》中曰:“……濡脉多责胃气不充,或外感阴湿,故治宜温补而不可用伤残之药耳。” 脉解濡脉的形成多由于气血两虚,产后体弱,心力衰竭,心脏搏动力弱,所以排血量减少,血管不能充盈而细缩;或由于湿邪弥漫,正气受遏,致使脉管壁松弛,弹力减弱,故脉见浮而细软,按之无力,如水上浮绵,即为濡脉。
二十、弱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弱无力,见于沉,柔而细,重按寻。 主病歌脾胃弱,阳虚证,自汗出,少精神,多惊悸,阴虚甚,少畏忌,老年平。分部主病歌左寸弱,阳气虚,多自汗,心中悸;左关弱,筋必萎,气不舒,精神疲;左尺弱,肾阳虚,小便数,骨瘘痹;右寸弱,肺经寒,气短促,懒开言;右关弱,脾胃衰,肠鸣泻,体倦怠;右尺弱,下焦寒,五更泻,足胫酸。
(二)各论 脉象细小而无力,轻取则无,重按乃得。如《脉经》中曰:“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濒湖脉学》中曰:“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之无有。”又曰:“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脉理求真》中曰:“弱则沉细软弱,举之如无,按之乃得,小弱分明。”《四诊抉微》中曰:“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诊家枢要》中曰:“极沉细而软,怏怏不前,按之欲绝未绝,举之则无。” 相类脉 (1)沉脉:轻举则无,重按始得。如《濒湖脉学》中曰:“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又曰:“沉细如绵真弱脉”。 (2)濡脉:浮而细软,稍按即无,如水浮绵。如《濒湖脉学》中曰:“浮而柔细知是濡”。《脉理求真》中曰:“弱则沉细而软……,濡脉之按之若无。” (3)微脉:轻取极细而无力,似有若无,欲绝未绝。如《濒湖脉学》中曰:“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脉理求真》中曰:“弱脉……,不似微脉按之欲绝。” (4)细脉:沉细而小,应指细直而软,浮沉皆得。如《脉理求真》中曰:“细脉……,不似微脉之微弱模糊也。”《濒湖脉学》中曰:“细来累累细如丝”。主证弱主阳虚久病,气血不足之候,如阳虚自汗,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男子遗精,筋骨萎弱,妇人崩漏下血等。此外,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症见胃脘痛,呕恶少食,便溏等,亦可以出现弱脉。如《诊宗三昧》中曰:“弱为阳气衰微之候”,又曰:“惟血痹虚劳,久嗽失血,新产及老人久虚,脉宜微弱,然必弱而和滑,可卜胃气之未艾。若少壮暴病,而见弱脉,咸非所宜。”《诊家枢要》中曰:“弱……由精气不足,故脉萎弱而不振也。为元气虚耗,为萎弱不前,为痼冷,为关热,为泄精,为虚汗。”《濒湖脉学》中曰:“白头犹可少年愁”。 (1)精血不足:症见腰膝酸软,精气清冷,眩晕耳鸣,虚汗自汗,心悸怔忡。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曰:“弱则为悸”。《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弱则血不足”,《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曰:“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曰:“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濒湖脉学》中曰:“寸弱阳虚病可知”,又曰:“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2)脾肾阳虚:若慢性腹泻及五更泄等出现弱脉,多为脾肾阳虚之候。如《濒湖脉学》中曰:“关为胃弱与脾衰”,《伤寒论》中曰:“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中曰:“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中曰:左寸弱者,惊悸健忘;弱在左关,木枯挛急;左尺得弱,涸流可征;右寸弱者,自汗短气;弱在右关,水谷之疴;右尺得弱,阳陷可验。”《濒湖脉学》中曰:“寸弱阳虚病可知,关而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脉学阐微》“弱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弱:心气虚,惊悸自汗,胸满气短,头眩失眠等。左关弱:胁胀,心烦喜怒,气郁不舒,胃满食少等。左尺弱:头眩耳鸣,腰酸遗精,肾元虚、小便数。右寸弱:气虚身冷,胸满气短等。右关弱:脾胃虚弱,脘满腹胀,食少、纳呆、消化迟钝等。右尺弱:少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不振等。(4)兼脉主病:弱而细者为阳虚盛,弱而涩者血虚盛,弱而细软为自汗出,弱而弦细为血虚筋萎,弱而细数为遗精、崩漏、阴虚劳病。治疗法则弱脉之治法应遵照《内经》所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原则,或治以温中健脾等法。如《脉理求真》中曰:“弱为阳气衰微,凡见是脉,必须用温补以固其阳,以补胃气。” 脉解阳虚者,则卫气不固,体内散热功能即亢进(保温能力降低)。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自行,若阳气衰少,则无力推运血行;心气不足,则鼓动脉管无力;阴血亏少,则不能充盈脉管,故脉管张缩力减弱,即形成沉细而软之弱脉。
亲,上品姜粉、姜膏、艾条、温灸服、道地药材?点击下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脉诊资料(二)
《脉学心悟》之五紧缓芤弦
《中医脉学辅导》赵绍琴著
病脉所揭示的疾病现象和身体的状态
切诊
初学把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