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萌动的临港

如今当地房产中介宣传单上,一句口号用超大号字体写着:“双特”来了,临港疯了!

萌动的临港

2013年4月18日   03:03-综合新闻·科教卫新闻     作者:王志彦/潘永军

位于临港新城南汇嘴观海公园里的主题雕塑“司南”。
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王志彦 通讯员潘永军

    今天是浦东开发开放23周年的日子。23年,浦东一路行来,始终凭海临风。这其中,这五年,临港新城是浦东引人关注的几个点之一。有一种说法是:“(上世纪)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临港新城。”而记者这些天在当地采访的实际感受是,在这个上海迎来朝霞的东尖角,正发生微妙而深的萌动。临港听涛,涛声不再依旧。

    在单位食堂,用过简单的午餐后,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基地的高小丽习惯到周边的绿地散会儿步。临港的幽静,让她极少被打扰。不过昨天她遇到了“意外”。

    花坛的拐角处,一位西装革履,戴着金丝眼镜的年轻人挡住了她的去路,用充满自信的口气发问:“小姐,你买房子吗?现在不买临港的房子,以后可要后悔的。”还没等高小丽反应过来,一张房产宣传单就已塞进了手里。

    宣传单上用超大号字体写着:“双特”来了,临港疯了!

    “现在的房产商太敏锐了。”虽然不情愿被骚扰,但小高不得不佩服商家的精明,她承认这个标题的确具有吸引力。因为,自从2月底,上海公布扶持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的“特殊机制,特殊政策”以来,“双特”就一直是她和同事口中的热词。

    她不知道临港会不会“疯”,但她知道临港一定会变,而且改变已经开始。

    “现在到了晚上,能看到一户户人家的灯光亮起来了。”临港家园居委会副主任王献说,随着人气的聚集,临港的生活味道也慢慢浓起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临港的变化只有临港人最有发言权。

    昨天,上海空气轻度污染。但66岁的赵国平却在自家门前的天井里,眯着眼,享受着午后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

    赵国平家住南汇新城镇海事小区64幢102室。他原本住在杨浦区,2008年初,在海事大学上班的女婿以3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套100平方米的“补贴房”,随后,他与老伴及女婿一家共五口人定居于此,成为这座海边新城的第一批住户。

    5年时间,老赵一家五口的海边生活,就像这座滩涂上建起的新城一般,从无到有,从冷清到渐渐热闹起来。

    还记得2008年,那时的临港简直“一无所有”,没有像样的超市,家门口没有菜场。那一年的大年夜,买不到年货,老赵一家不得不赶回市区过年。后来,年味一年年地变浓。老赵的妻子阮晴红回想起2009年大年夜的热闹:“当时学校摆了二十几桌,邀请在临港的教师及家属吃年夜饭,唱歌跳舞抽奖,很开心。”而如今,在临港过年不需要 “搭伙”了,“今年我们在这里过年,什么都能买到了”。

    年轻人对临港也有了感情。老赵的女婿高伟荣是海事大学的图书管理员,海事大学迁址临港,他就在临港买了房子,妻子女儿“随迁”,妻子在东岸涟城小区任居委会副主任,女儿在工商附小临港分校上学。起先,高伟荣不知道女儿能不能适应“乡下生活”。没想到,女儿高珊珊非常喜欢这里。让珊珊最开心的就是能在海边玩耍,说起抓螃蟹的事,她双手比划着,好像螃蟹就在手上。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里好,上海太吵。”

    毋庸讳言,现在的临港,像老赵那样举家搬来生活的,仍旧为数不多,但数量一直在增长也是事实。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学生和教师,是入住临港的第一批人。海事小区、海洋小区是临港最早的两个居民小区,尽管2008年底时的房价仅为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但小区依然冷冷清清,不少老师买了房但不愿住,每天奔波在上班和回家的路上。

    “现在到了晚上,能看到一户户人家的灯光亮起来了。”临港家园居委会副主任王献说,最早的时候,两个小区里入住的仅有20多户人家,如今,大约有900户在这里安了家。随着人气的聚集,临港的生活味道也慢慢浓起来。在小区边上的古棕路、美人蕉路上,这些年超市、饭店、宾馆、KTV一家家开了张。

    一个多月前,“双特政策”的发布则让临港的热度再次升温。“现在很多朋友都在问我,临港怎么样?房价多少?出去买菜方不方便?”老赵说,如今,临港的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有的在校生不足百人,教学设施照样“高配”。市六医院分院已开张,芦潮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开工,申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也已落地。临港居民最为关注的出行,也有望在今年三季度改观——地铁16号线将直通南汇新城镇……

    这让人想起了20多年前的浦东开发开放。或许,在临港行政服务中心吃饭的人们,将成为东海滩边奇迹诞生的开拓者。

    早上10点多,赵越在临港办妥了公司交给她的任务——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办理。“没想到这么快。”赵越说。

    赵越所在公司在长宁区,注册在临港。她和司机张忠刚早上7点驱车赶往临港,车程一个半小时。“开苏州也到了吧,远了点。”不过办事的流程让赵越很“爽”。用不着排队,所有事项在6号工商企业登记窗口办妥,仅一个多小时。

    让上海市民感觉“老远老远”的临港,正在行政服务上快速向落户临港的企业和单位走近。这是临港的又一个新变化。

    2012年9月19日,南汇新城镇揭牌成立,随之启用的是临港地区行政服务中心。如今,36个服务窗口高效运转,企业准入、项目审批及社区事务的办理均能在“一扇门”里搞定。在9号、10号窗口,浦东第四税务所的谈义勇和周学峰面对面坐着,他们的工作是办理企业税务登记证,“刚开始一天只办五六个业务”,后来逐月增加,尤其是“双特政策”发布以来,几乎每天要办理二三十个业务。

    上周,浦东新区农委主任王正泉找下属谈心。去年9月17日,农委作为首批入驻临港的政府职能部门之一,“一大家子”从川沙新镇搬至临港。上班远了,下基层也不方便了,王正泉想听一听大家的想法。没想到,很少有人提到搬迁造成的不便,最多的声音是,临港是个施展身手的好地方。办公室主任江臻宇家住市区,自己开车,每天来回两三个小时,路费成本将近200元。他坦言“有点吃不消”,但他说自己不会“逃离”临港,而是考虑在临港买房,让孩子来这里读书。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双特政策”发布之后,临港还第一次出现了主动放弃区级机关岗位,志愿交流来此工作的青年干部。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政专业的80后女孩杨丹就是其中一位。此前她在区政府机关党委工作,出入的是区政府“1号楼”,接触的都是区里的“大人物”。谁也没料到,杨丹会递交申请,要求交换到临港工作。这一决定让不少人跌碎眼镜,还招来了父母的强烈反对。杨丹笑着说,自己费了不少口舌才最终说服父母。而她自己对这一决定却从来没有动摇过。“在区级机关也许晋升机会更多,但自己老觉得工作过于程式化,仿佛一眼就能看到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自己。”这种想法常常让她感到可怕,“我觉得应该趁年轻,出来闯一闯,看看自己还能不能做得更好。而临港正是这样一方舞台,别看这里离市区远,但这里一切都是未知的。就像一块空白画布,可以让艺术家任意挥洒,我期待自己的青春也能挥洒在临港这样的热土。”

    中午,临港行政服务中心3楼大食堂,来此用餐的机关人员济济一堂,有原芦潮港镇、申港街道的公务员,也有区农委、经信委的工作人员。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南汇新城镇镇长袁胜明说,一项项“利好”齐聚,今年应是临港的“发力年”。人心齐,好发力,临港必将成为人气进一步集聚,产城进一步融合,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区域。

    这让人想起了20多年前的浦东开发开放。当年的陆家嘴,曾是一片农田旧区。而十年前的临港,也是茫茫滩涂。或许,在临港行政服务中心吃饭的人们,将犹如当年黄浦江畔的建设者们一样,成为东海滩边奇迹诞生的开拓者。

    在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公司工作的王润东相信,在临港上班的生活,会一点点滋润起来,总有一天,工友们会喜欢这里。

    每天下午4点10分,临港上海电气工厂内,50辆蓝色大巴鱼贯而出。这是上海电气员工班车,承载着逾两千人的上下班出行。

    27岁的奚洁静家在闵行,早上6点多起床,走几分钟便到了班车停靠点,一个多小时后能赶到工厂。上海电气临港基地目前有员工近2700人,85%的人和小奚一样选择乘班车上下班。为这50辆大巴,工厂每年要支付2000余万元的出行成本。

    同一条马路上,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公司,28岁的王润东住在泥城镇 “临港产业佳园”7号楼。这是一栋高层宿舍楼,每人每月付房租100元,余下由公司补贴。与上海电气一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公司也有员工2600人,每年花在员工 “住、行”的费用也高达几千万元。

    出行费、房租费如此高,临港的房价却并不高,目前滴水湖边上的商品房每平方米约为1.4万元。让员工住在临港,岂不省钱?

    可是,在临港产业区内,现在还没有哪家企业愿为员工买房贴款。关键在于,员工买了房,能住下来吗?企业管理者们发现,无论是上海市区还是外省市的员工,就算有能力,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如候鸟奔波,而不愿在滴水湖边买房住下。

    外地来的杨永刚,上下班花费3个多小时。他考察过临港的“生存条件”,发现从工厂到滴水湖没公交,附近也没像样的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就退却了。

    无论是上海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还是从企业自身发展的空间来说,临港无疑是个好地方。目前,临港产业区已聚集了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3.5万余名。临港制造,正成为推动上海高端、极端制造走向世界的品牌。上海电气临港基地的中层干部高小丽说,企业看中临港,一是靠海,运输方便;二是生产供应链完善,配套成本降低;三是对于传统工业,临港地区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可是,高小丽也像工人们一样,天天从市区赶来。

    留住了企业,为何留不住人?

    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组书记、浦东新区副区长朱嘉骏坦言,解决产城融合问题,临港还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临港远离上海市中心城区;二是临港在滩涂上造城,没有老城区做依托;三是区域面积达315平方公里,大区域开发,配套设施投资巨大,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将努力练好内功,为留人做准备。”朱嘉骏介绍,100万平方米配售给产业区人才等群体的限价房,今年将有一部分房源进入配售阶段;今后,人才可按本市有关规定和临港地区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办理《上海市居住证》或户籍;引进商业设施,造文体广场……“筑巢引凤”正悄悄进行。

    对于这样的承诺,产业工人们不可能不关心,他们正怀着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希望‘双特’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能尽快落地。老实说,工人们心还是悬着的。人才津贴能不能覆盖到有特殊贡献的产业工人身上?双定双限房的认购会不会有所突破,对那些已经在市区买房,被列入限购范围的人才能不能有所倾斜?这些都是大家每天在议论的话题……”

    晚上7点多,泥城镇鸿音路。营业面积8500平方米、15日开业的大润发超市内人头攒动,灯光如昼。王润东从“临港产业佳园”出发,步行10几分钟就能赶到。他相信,在临港上班的生活,会一点点滋润起来,总有一天,工友们会喜欢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燃爆!临港新片区,怒砸1000亿!从此浦东再无郊区!
上海临港新城风水点评
上海临港大学城,一座五校三院的新兴大学城
浦东2035规划草案正式公示!临港蓝图已展!
上海2035版城市规划为何把浦东南汇新城降级为普通的郊区新城?
浦东30岁:大南汇腾飞的周康、临港、祝桥、航头、新场宣桥、惠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