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创作常识与技巧(一)

诗词创作常识与技巧(一)

转载 2015-02-25 13:56:35

2015-01-17诗词世界微杂志

 

1.诗词作品中的具象、意象及意境

 

  (一)具象指物体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物象。

  一般来说,诗词作品中的具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如树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禽类的乌鸦、鹰、鸡、鸭、鹅;兽类中的虎、狼、犬、兔;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以及青、绿、黄、红、紫、白等色彩词,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状了。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体的具象,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二)意象是一种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

  意象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该词原为哲学概念。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比如说,是物象,白马是具象,烈马就是意象。为什么呢?因为一匹马的烈与不烈,是靠人的感觉加上大脑的判断来完成的。同样,是物象,黑人是具象,好人坏人就是意象。又比如 是物象,青山绿水是具象,穷山恶水就是意象了。物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具体,比如这是一个物象,它包括一切可以称作的动物;而具象白马,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形象了;烈马呢,它已经加上人的感觉和判断了。在一首诗里面,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将军,那么这首诗在风格上就会显得比较大气,也有利于刻画将军高大威武的形象;如果让烈马这个意象配上一位牧民,那么这首诗便可能会具有粗犷的风格了;如果配上一个侏儒呢,那么这首诗很可能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了。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的,是经过作者经过思考、筛选才用进诗歌里面去的。所以选择恰当的意象进行表达,是一首诗成败的关键之一。

  在诗词界,对于意象一词还有另外一种解说,那就是认为意象的概念是指作者写作构思时的意中之象。这就是说,一些物体本来根本就不存在的,比如凤凰麒麟神仙阎王孙悟空等等,还有传说中的其它一些禽兽,把这些东西写进诗里边去了,就成了意中之象。另外一种情况是,这个物体是有的,也许是这里原本有的,可是这位诗人去的时候却没见到。为了服务主题、营造意境的需要,诗人将它也写进去了,这也就成了意中之象。比如写我们芦溪武功山的诗词,有不少的人都将白鹤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原因就是武功山的主峰就叫白鹤峰。就我所知,武功山没有白鹤,至少是当代没有人在武功山见到过白鹤。如果我们读这些诗词时真以为某某诗人在武功山见到白鹤了,那可就是大错特错了。再看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我们都很熟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围绕这首诗中的乌啼江枫夜半钟声,数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乌鸦日落则寐,夜晚是不会啼的,月落霜起时已近天晓,乌鸦怎么会啼叫呢?有人认为枫树怕湿喜干,河边是不会生长枫树的;还有人认为唐代佛寺没有半夜敲钟的情况存在。其实,这也就涉及到了诗歌的意象问题。诗人做诗词,往往靠联想,他会把一些眼前并不存在的形象写进诗中去,以提高作品的意境。我们假设张继夜泊江中时并没有看到江边有枫树,也并没有听到乌鸦啼叫,而且他也没有听到什么寒山寺的钟声,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在创作中将这三样东西借来写进他的《枫桥夜泊》诗里去。乌鸦夜啼会给人带来一种忧愁的情绪和恐怖感,我们民间不是常说乌鸦啼叫没好事吗?不是说谁说了不吉祥的话他就是乌鸦嘴吗?实际上乌鸦夜啼只是诗人渲染客旅愁绪的一个意象而已。至于说枫树不会生长在潮湿的河岸,这种推测是错误的。我们芦溪镇仁里村小街东侧的河边上就生长着一株比较大的枫树,我早几年特意去看过,这株枫树现在也还在。

  (三)意境指抒情诗及其它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

  美的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高水平深层次的悟性。好的诗词都会有一种意境美,即意境高超、深远,使人读后感受到它的诗味浓郁、情意盎然;使人沉浸于其中,深思回味,浮想联翩。或者受到思想启示,沉湎于哲理性的思考。诗词如果缺乏这种意境美,便会浅露无味,或者是格调低下。

  意境并不玄奥神秘,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生活形象或生活环境)的统一,是形与神、内情与外景的和谐完美的统一。用通俗简明的话来解释,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境,或借境达理。我们写诗,要用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创造出既不同于生活原型,又形神兼备、包含着不尽之意、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在这种艺术境界中,并不是直接的倾露或抽象的论述,而是在画面中自然而然地让读者感知;也不是纯客观的外形摄像,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见解和感情色彩。把感情含蓄在形象里,即意寓于境,境中见意,才能创造出意味隽永的艺术境界。

  凡是好诗词都讲究意境。这是因为思想感情必须含蕴在具体的形象中。想要写好一首诗词,就不能不写景,而且必须讲究情景的交融统一,而这种统一应该是水乳般的交融。在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词里,这种情景交融表现得尤为明显。

  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画作品时,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而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它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描绘得非常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寄寓著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柳宗元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气节。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就愈宜得这首诗的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则是一首借境达理的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充满理趣,说理的技巧十分高超。苏东坡通过在不同地点观看庐山所看到的景象不同一事,来说明对事物应从多角度去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哲理。当然这也是他游览庐山所获得的感悟。如果当时苏东坡不是通过借境达理来表现这一哲理,那可以肯定他的那首说理诗不会被人常常提起。

 

2.形象思维与格律思维

  一)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也称艺术思维,它是一种依附着客观具体的形象所进行的思维。也就是说,形象思维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

  它所描绘的是能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具体事物的形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离开了形象的感受,激情便无从产生;离开了形象的捕捉与表达,就难以写出栩栩如生的感人的好诗。形象思维既离不开比、兴,又需要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形象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意象性思维,其目的是营造一种情景相融、融情于景的艺术境界。

  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当然也是诗词创作的本质特征。离开了形象思维便没有艺术创作,当然也就没有诗。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形象思维的东西,即使它符合格律要求,也不是诗词,因为没有形象思维,作品便不可能有韵味和意境,而没有韵味和意境的韵文作品就不是诗词。现在有不少人津津乐道于写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口号式的所谓诗词,充其量只是一些格律溜,根本就谈不上是真正的传统诗词。这与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形象思维、不懂得怎样运用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关系。毛泽东在给陈毅谈诗的信中,曾三次讲到形象思维,明确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有两种表达方法:

  1、光写形象,从形象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的《军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这首诗就是形象的描绘,来说明唐军奋勇杀敌,激战沙场的事实的。诗中所用的骝马”“白玉”“”“沙场”“月色”“铁鼓”“金刀”“,都是有形象的,是读者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有声,可以听见;是气温,可以感觉到;是动作,也可以看见。此诗除了战罢二字是抽象的叙述以外,是全是用的形象化的语言。诗人赞美唐军奋勇杀敌,保卫祖国的感情,自然也就在诗中表达出来了。

  我们现在再来看李白的《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廷观赏牡丹花时命李白写的新乐章。人人都知道杨贵妃是美女,但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史书上记载,杨贵妃美艳异常,或曰其美绝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美极了的意思;可是她究竟是怎么样的美,却没法给人一个明晰的具体的印象。而李白是长期陪侍在唐玄宗和杨贵妃身边的人,他自然也就能深切地感受到杨贵妃美的形象。所以,李白运用他的形象思维之笔,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贵妃的深刻印象。在这三首诗中,诗人把牡丹和美人交互在一起进行描写,花光人面浑融一片了。

  第一首第一句把杨贵妃的衣裳想象为云彩,把她的容貌想象为花;第二句写美丽的牡丹花随春风的恩泽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娇艳。这句中的春风,实际上是用以比喻唐玄宗的。第三、四句说,如若不是在西王母所居住的群玉山山头见过,那么也会在天上的瑶台于月下相逢;这又把杨贵妃比作素雅的仙女了。

  第二首:首句不得写花的娇美颜色,而且写了花发散出的芳香,以艳丽的花来比喻杨贵妃;第二句用楚襄王梦中会神女而断肠的故事,深化和烘托杨贵妃的感人;第三、四句进一步以身着新妆的汉代皇后赵飞燕来作比。梦中的神女、古代的绝色美人,都不及杨贵妃的天然绝色。

  第三首前两句写名花牡丹与绝色倾国的杨贵妃都很得唐玄宗的欣赏垂青;第三句写鲜花能解释春风之恨、美人能消尽君王之苦思;第四句点明此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唐宫内的沉香亭北。这首总写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阑外名花,美人倚阑,春风带笑,花即是人,人即是花,真是春风拂面,花光满眼,风情无限。

  李白在这三首诗中,没有用抽象的、概念化的语句,而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概括和提炼出其中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运用形象思维进行一番加工、创造,使这生活现象凸显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诗人通过自己在诗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营造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他对杨贵妃的赞美之情。

  又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是用描绘山、水、月、城的情景,来表达凭吊古迹,感叹时代的变迁,寄寓对兴亡变化无限沉思的。

  2、既写形象,也写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杜甫的《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这首诗前两句写形象,后两句写思想感情。又如我今年元月十六日写的七律 《与诸文友陪同无我弟登武功山白鹤峰》:

  啾啾鸟语寂人烟,系缆腾飞我亦仙。

  峭壁凌空行栈道,长梯绕谷上云天。

  参差绿树生佳意,飘渺方屏结善缘。

  今日登临共携手,吟诗重聚盼来年。

  这首七律也是前半写景后半部分写思想感情。

  一首诗如果没有了形象化的语言,又无高尚的思想和饱满的激情,全是叙事与议论,是很难写出动人的诗句的。

 

  (二)格律思维

  在诗词写作中过好格律关,实际上就是要学会在写作时运用格律思维的问题。要写好诗词作品,就要将格律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结合运用好,二者缺一不可。这样才会产生既符合传统诗词格律,同时又具有意境的诗词作品。如果在一首作品中同时运用好了这两种思维,再加上作品有了前人所没有过的新意,就可能营造出较好意境的作品来。

  格律思维的定义:

  就是作者在创作诗词作品时自觉运用诗词格律中的平仄规范、协韵规范、对仗修辞〔有的词牌的词谱中还有倒装叠字等规定的修辞要求〕规范及句式〔例如词中的领字、断句〕等规范,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艺术构思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本质是一种创作规范性思维。

  格律思维的特征:

  格律思维有约束性、模仿性、习惯性三个方面的特征。

  1、约束性是指格律思维的排他性,规定写格律诗词,就只许严格按诗词体裁中相应的格律进行创作,而决不允许出律。 

  2、模仿性是指诗词作者以大量的古今同类作品的格律思维写作为范例进行写作。 

  例如,在介绍诗词创作的工具书中,每一种诗律和词谱后面都附有一些典型的作品以资对照,实际上是给学习者提供模仿的范例。

  3、习惯性是指当诗词作者学习按格律写作进行到了一定阶段,也就是运用格律思维写作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以后,就会根据他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形成一种主动、迅速地按与所选择的体裁相应的格律要求进行写作的思维定势。

  到了这个阶段,作者就能够比较自如地驾驭了格律本身,由自然王国进入到了自由王国。我在来稿中看到,有不少初学诗词创作的朋友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写出来的诗和词也有一定的意境,满像那么一回事;但由于他们缺少将格律思维自觉地运用于创作的训练,或者是嫌按格律写麻烦,所以本来他想写一首律诗或某一名称词牌的词,而最终的结果却弄成了四不像。诗不像律绝还勉强可称得上古体诗〔不协韵的除外〕,但词不遵律,决不是词,因为历史上并不存在古体词一说。

  在诗词作者看来,一个词语不但有它的实质内容(即意义),同时还有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格律属性):

  词语的读音――代表其所属韵部

  词语的声调――代表其平仄属性

  词语的词性――代表其对仗属性

  举例来说,比如说这个词,对号入座的话,它的读音表示它属平水韵阳韵;它的声调是第一声,表示它属于平声字;它的词性是名词,表示它在诗词对仗中只可以与其它名词对偶。一个单音节的词,它在诗词格律中,必然是在韵部、平仄、对仗组成的三维空间内进行定位。所以我们创作诗词在选择某个词语的意义的同时,也要对它的格律属性进行选择,以使它在诗词作品中所处的位置符合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个选择的过程也就是格律思维的过程。养成用格律要求进行思维的习惯,与养成用形象进行思维的习惯一样,是每一个诗词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当然,养成这种习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可以操之过急,只能在创作实践中循序前进。

  形象思维与格律思维是一首格律诗词作品的两翼,这两翼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翼,这首作品便飞不起来,流传不远。尚若不按形象思维进行创作,写出的诗词作品就味同嚼蜡,缺少诗词作品应有的韵味和意境,没人爱读;尚若不按格律思维进行创作,老是出律,作品便没有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念起来不顺口,人家便不会认同这作品是格律诗词。所以,我们学习诗词创作,应当注重这两种思维的同步运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典诗词创作的三个关键
诗词的艺术思维与格律思维
关于诗词创作思维的几点浅见
【云帆视点】高朝先:到位与到味
我对写诗填词的几点浅见
任征诗词意境营造(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