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0岁摆脱”俗气“,对书法家来说一切都还来得及!

当代许多书家都是由业余爱好者而进入专业队伍,笔墨研习与对书法的认识都是逐渐提高的。刘金凯书法由相对荒疏走向中规入矩,正是这个过程的一种展示。假如刘金凯生活在文化落后的穷乡僻壤,其书法有可能会永远在荒率中徘徊。置身于全省乃至全国书法工作一线,如何防止沾染一些流弊,也是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所谓的双刃剑。


刘金凯先生全国第八届中青展的作品(图1)好像是一首自作诗——“梦回西部起豪情,茫茫沙海育生灵。班超铁骑走西域,丝路花雨留美名。开发号角催人急,振兴华夏是心声。巨龙沉睡近千载,欲擒待我持长缨”,粗略分析一下便会发现第一二句平仄尚能合律,第三四句则连用平声或连用仄声,与律诗没有一点关系了;第五六句除平仄不合外,语义也过于直白,成了喊口号,与诗法也没有多大关系;恕我孤陋,第七八句则不知是说中华巨龙醒来要腾飞,还是说作者要捆缚住巨龙不让腾飞?


图1 刘金凯

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2000年)


刘先生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多取法王铎又兼学今人,线条有篆法,行笔多中锋,章法疏朗,意态平和。作为早期作品,存在着收笔多回锋,回锋造成了末笔过重、比例失调及上下文气息截断的问题。也有许多字结构不到位,如“梦”“豪”“沙”“华”“长”“缨”等字。显然,这不仅仅是当时作者的功力问题,也有其认知的局限。另,图2作品落款“录旧作……金凯书”的表述,亦显啰嗦,“录”和“书”在落款中是一个意思,用一个即可。


其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图2)比之前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完全抛弃了王铎而向王羲之传统路径靠近,结字更为精到,气息也更为雅致。仔细审读,这件作品风格有些旭宇行书的味道,应该受过旭宇先生的沾溉。其线条之干净明丽,也与启功先生颇为仿佛,结字也更加紧密安稳。刘金凯先生虽在内涵方面有着些许缺憾,但他今年刚60岁,60岁对书法家来说一切都还来得及,一切都有可能!毫无疑问,埋首读书、摆脱俗气是刘金凯先生的当务之急。


图2 刘金凯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2017年)


周德聪

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金凯先生的行书可以归在帖学一路,在其作品中,看得出他对二王一系的研习轨迹。早期(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当是取法王铎行书,在字的大小、奇正变化及行气跌宕上表现出觉斯的某些意趣。同时,也有时人对王铎简化用笔的程式化表达,写来流贯畅达,在不失古法的基础上,流露出今人对明清行草的眷顾及当下性理解。


当书法从古代的书斋文化走向展厅的时候,如果不是指向性明确的小品展,四尺以内的作品往往会被忽略,惟有硕大幅式方能夺人眼球。一时间,在全国性的展览会上,不仅巨制盈室,且大多取法明清。


王铎行书用笔厚重沉雄、行笔郁曲涩进、结字奇正摆动,使得其书法行气极具动感与节奏变化。以此反观刘金凯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虽然在字法与造型上与王铎约略相似,字与字连绵顶戴之下有左右摇曳之姿,然用笔似欠紧涩震荡,在轻重提按上也变化不多,故其线条质量稍显轻滑单薄,其沉雄未能体现出来,当然也就少了些许厚重。


由于行笔过快,有些笔画在惯性书写中有些许习气显现出来,如“回”“近”之底部,“沙”“路”“缨”之收笔;结字趋紧,缺乏必要的展拓。


其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取法更为广阔,既见二王法度,复有子昂韵致,无论笔法、结字,均表现出一种闲适与停匀,彰显不激不厉的风规。较之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有复归平正之感,在轻松的笔调之下,将娴熟的技法展露出来,显自然书写之趣,无刻意做作之痕。


二王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经典,一是其笔法的丰富性,不惟中锋,更在活用,轻重、方圆、收放、疾涩多变;二是结字紧敛与展拓、端庄与流丽、机巧与生拙互渗;三是章法多变,字与字、行与行于大小相携中尽显疏密变化。以此复观刘金凯作品,则用笔轻灵有余而厚重不足,线条流丽有余而生涩不足,结字平正有余而欹侧不足,字势纵势有余而横展不足,行气中正有余而宕逸不足,章法停匀有余而疏密不足。尽管似无大的毛病,但不耐耽玩与品咂,也会给欣赏者带来遗憾。


刘金凯先生如果真的喜欢二王书法,则应在临摹中深刻地体悟与感受,不要在貌似娴熟的书写中遗漏掉许多用笔的精华,如提按与绞转、疾涩与快慢、笔势与变化、沉静与潇洒等,都应在临摹中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也不要在所谓的“统一”中形成某种固化的程式,如字势的纵横、疏密、宕逸、错落的精义,需要我们透彻地颖悟并自觉地贯彻于创作之中。否则,便会堕入平庸的泥潭。


亓汉友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

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年初到现在已经写了近30篇书评文章了,再向下写有一种感觉就是“理不屈而词已穷”。什么原因呢?雷同的书法太多了。有的是风格雷同,表现在笔法势、字法势、章法势等方面;有的是书法风格的变化规律雷同;有的是书法作品表现的气息雷同……


仔细想来,这也是符合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到目前为止,书法的流派、风格基本形成定式,从这些方面求突破可以说难上加难。就像济南灵岩寺里有40个罗汉像一样,据说每一个游客总能在其中找到和自己相像者,这就是塑像者遵从了人类造型艺术规律的结果,但如果想再塑出第41个风格不同的罗汉像则难上加难。刘金凯先生的书法也给人似曾相识的印象。


下面利用书法势理论对其作品进行势分析,探寻其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和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以期对书家如何形成个人风格有所启发。

  

从书法势方面分析。笔法势方面:作者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起笔以切笔、折笔等方笔效果为主,行笔以铺毫为主,转折以折笔为主,表现出有棱角的、方的、硬的质感;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起笔以顿笔、裹锋等圆笔效果为主,行笔以一分笔为主,转折以圆转为主,表现出圆的、立体的、可伸缩的质感。字法势方面:其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以险绝为主,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以平正为主。章法势方面:其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主要运用了字体大小、纵横、欹正的章法势因素,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则主要运用了线条的粗细、字体大小等章法势因素。

  

从书法风格的演变方面分析,作者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到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在笔法势因素方面有所取舍:“取”了一些表现圆笔的圆转、裹锋等笔法势因素,“舍”了一些体现方笔的方折、切笔等笔法势因素;在字法势因素方面也有一个取舍的过程:“取”了一些表现字体平正的松紧关系相对均衡的以纵向取法为主的字法势因素,“舍”了一些表现松紧关系强烈的纵横交错的字法势因素;在章法势因素方面的取舍表现为:“取”了一些“正”的章法势因素,“舍”了一些“欹”的章法势因素。


即是从方到圆、从欹到正、从跌宕到舒缓、从硬到柔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孙过庭所言“从险绝复归平正”的过程。所以说作者书法风格的转变遵从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

  

笔者在《书法势》一书中写道:“字法势因素和笔法势因素、章法势因素都是形成书家个人风格的重要因素。”但刘金凯先生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的个人风格不明显,即在字法势、笔法势、章法势因素的“取舍”过程中,“取”的势因素与其他书家重复的势因素太多。

  

同时在其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笔者也感觉到了一些“俗”气:一是笔法势方面,用笔过于娴熟,行笔太“滑”。二是字法势方面,作者在“从险绝复归平正”的过程中,有些字法势似乎又回到了“初学分布的平正”,是一种近乎“均匀的平衡”的平正,而不是“不均匀的平衡”的平正。三是章法势方面,作品中几乎字字独立,字与字之间没有映带关系。而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中虽然也是字字独立,但由于应用了不同的起笔和收笔的笔法势因素,便产生了明显的字与字之间的映带关系:


王羲之《兰亭序》中“信可乐也”与

刘金凯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的“巨龙沉睡”


书法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书家的阅历、天赋、修养、眼界、认知、努力程度甚至经济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书家创造力的发挥。笔者认为,刘金凯先生还需在形成个人书法风格方面作出尝试和努力,对书法势因素也要进行精确的“取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河北省书协主席刘金凯书法作品,用笔老辣,墨色丰富,章法新颖
书法用墨方法
书法学习中,是结构难、笔法难、节奏难、风格难,还是章法更难?
怎样才能让书法有古朴之意?
孙晓云:书法有女性的妩媚,又有男性的刚强
周俊杰大字,是豪迈老辣?还是粗糙躁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