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我们要尽可能的多借贷,少存钱?看完这篇你就全懂了……


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今天,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刻度——南京国民政府启动金圆券改革70周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这场改革让历史拐了弯。


通货膨胀是一头吞噬财富的巨型怪兽。也许是出于通货膨胀的警觉,这些年来,从津巴布韦到委内瑞拉,再到眼下的土耳其,发生在这些遥远国度的货币崩盘故事,总能成为国人热衷于谈论的话题。津巴布韦货币的汇率跌至1美元兑1000亿津巴布韦元,到2018年年底,委内瑞拉的通胀率将飙升至惊人的1000000%……类似这样的一个又一个历史纪录,考验着我们对天文数字的想象。


但事实上,就在我们身边,也曾暴发过一场其强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通胀大洪水,所到之处,寸草不留,无数中产积蓄一辈子乃至数辈子的财富顷刻覆没,化为乌有。



01



整整70年前, 1948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以总统命令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自即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币,发行总限额为二十亿元,限11月20日前以法币三百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东北流通券三十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的比率,收兑已发行之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限期收兑民众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


金圆券发行的初期,在没收法令的威胁下,大部分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民众皆服从政令,将积蓄之金银外币兑换成金圆券。一些巨富人家,也在各种半明半暗的压力之下向金圆券“投诚”,仅宁波大佬刘鸿声一人,就被活生生“劝”出了800根金条和250万黄金。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曾为国民政府赴美奔波借款,颇受蒋赏识,此时也不得不向中央银行移存现金外汇114万美元。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不敢住在家里,几乎每晚换个地方,后装病住在虹桥疗养院,“警察局曾派人来行要周具结,非经批准,不准擅离上海”。


《巴蜀述闻》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1930年,四川宜宾县为修建自来水厂筹集银元13万余,后工程因故未上马,银元以自来水工程专款名义存入银行。1935年,国民政府改革币制,发行纸币即法币,以法币回收银元并禁用银元。13万银元于是被换成了200万法币再存入银行,孰料法币自抗战以来一路贬值。至1948年国民政府再度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规定“以金圆券一元折合法币三百万元比价回收法币”,此时存在宜宾银行中的当年用13万银元换回的两百多万法币连本带息只换回了不到一元“金圆券”。



02


故事还没有完。本来,发行金圆券的宗旨在于限制物价上涨,规定“全国各地各种物品及劳务价,应按照1948年8月19日各该地各种物品货价依兑换率折合金圆券出售”。这一政策,使得商品流通瘫痪,一切交易转入黑市,整个社会迅速陷入混乱。1948年10月1日,国民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限价政策,准许民众持有金银外币,并提高与金圆券的兑换率。限价政策一取消,物价再度猛涨,金圆券急剧贬值,四川宜宾县那13万银元自来水工程专款至此彻底蒸发。


1948年10月11日,国民政府又公布《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取消发行总额的限制。至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竟达一百三十余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六万五千倍。票面额也越来越大,从初期发行的最高面额一百元,到最后竟出现五十万元、一百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


当然,比起一些极端案例,这样的“巨额大票”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两年前,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曾经举行过一次“钞票上的百年中国史” 展览,其中最大的一个亮点是一张面值高达“60亿元”的金圆券。这也是中国史上面额最大的货币。


1948年8月金圆券刚发行时,2元金圆券能换1块银元;到1949年4月,1000万金圆券都兑不到1块银元;到1949年6月,银元价格更是达到了5亿金圆券一枚。当时,一石大米的价格要4亿多金圆券。各式买卖经常要以大捆钞票进行。



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津巴布韦、委内瑞拉民众抱着一大堆钞票购物的场景,70年前,就真切地在我们国家出现过。我曾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读到这样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细节,某人提着一篮子钞票去商店买东西,在他准备付款时,一小偷趁其不备,倒掉篮子里的钞票,提着篮子便跑,因为篮子本身比那一篮子钞票还值钱。当时广东民众管金圆券叫“湿柴”,实在是它当柴烧都费劲。



03


那个动荡年代,货币贬值的速度不是今人所能想象的,物价已经不是早晚有别,而是按钟点计算了。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得马上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抢购风潮一浪高过一浪,有文章记载,许多商店的店主、店员破天荒地说自己的商品质量不好,劝阻顾客别买,顾客哪管那么多,见什么买什么,有一苦力从货架上抓了几盒青霉素。店主吃了一惊,问他是否知道青霉素的用途,苦力回答说:“管他娘的,反正它比钞票值钱。” 不过,这样的描述,也让我感觉到,尽管时局动荡、物价飞涨,但彼时人心似乎并未变坏。


“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 这是金圆券时代流行的一则笑谈。不过,揆诸现实,在一年印出一个发达国家GDP的今天看来,这样的笑谈也似乎变得有几分熟悉。


进一步看,受金圆券风暴影响最大的,是城市中产,他们没有巨富人家的财力和资源去保护自己的财产,亦不如乡间农民无产可贬。我想,如果再来一次剧烈的通货膨胀,结局恐怕会大抵相同——况且,我们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当年城市中产的财产构成里面,房产之外,还有黄金、银元、外汇,今天的所谓中产,除了房产与巨额房贷,除了要背负巨大的上学看病养老压力之外,还有什么呢?倘若通胀大洪水来临,他们的“护城河”在哪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民国钱币的演变
《瑞勇独家 | 什么?一百万钞票,竟然只能买1个馒头?》
民国时期纸币
关金券
民国纸币入门知识介绍(10)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七十四法币点香烟,金圆券擦屁股(国府在大陆失败系列之二)涅瓦河边 萨沙和讯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