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个万里船如何解释?

船是“不远万里从东吴而来”?还是“将要去万里之外的东吴”?还是另有其它?

------从杜甫的《绝句(三)》谈起             

最近教孩子学唐诗,这首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它的释文引起了我的注意,诗中“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在我的记忆中老师当年教的释文是:门前停泊着自东吴万里远而来的船只,但手上的这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绘画本少儿诗一百首》,书里面却是清清楚楚的写着:门前停泊着一只只大船,据说它们将开往万里外的东吴。

这船到底是“不远万里从东吴而来”?还是“将要去万里之外的东吴” ?黄鹂是鸟却不用量词只,而是用量词个字?这又有何缘由?如果语文考试来个填空题:两()黄鹂,填上个字,会被判为是对还是错?

我非学问高深的学者亦非这方面的专家,在校做学生时,只跟着老师人云亦云,根本也没想过要去对这么一首诗进行考古发掘,但现在在教小孩学这首诗的时候,发现了这诸多问题,为了对小孩以后的考试负责,于是去查看资料,查书看网,没想到查了一两天,发现众说纷纭,公说公在理,婆说婆在理,怎么说人家都有理,不仅没让我整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却反而更加让我于困惑之中增加了新的困惑。

单就这一首诗,仅仅二十八个字,不仅船的来去方向没人能够权威的进行统一,就连船是否曾经真实存在,这诗人笔下写的船是实景写照还是只是诗人心中虚构的画都有争议,甚至连万里船这三个字的意思都能有三种着重点完全不同的解释,而且就字面来说,都解释的很在理。这三种解释分别是:其一诗中这个万里是指东吴到成都有万里之遥;其二是指船有行驶万里的能力,这个万里船和千里马的意思是一样的;其三是指门前停泊的船只众多,其总长度有万里之长: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

诗人的诗妙,现今国人的脑洞更是大开,两相媲美,绝妙至极,让我不得不再一次感慨中国文字的玄妙,感慨这种玄妙在让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会让人头痛的要命。要是不用考试,或者考试允许开放式答题而不是搞什么标准答案,那脑洞大开倒是让人耳目一新。

但,这诗收录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是有可能会在语文考试中拿来考的。这么莫衷一是的说法,究竟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这样一首简洁明快的诗,细想之下,竟然能整出如此多大相径庭的解释,如果拿来考试,而标准答案却又只允许有一个,如果不知道哪个是标准答案,那学生们还不得错的冤枉?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妇孺皆知,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这样解释: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

不过这权威,我实不愿恭维,这解释可否译成是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透过窗子可以看到)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这是不是感觉很不对劲?

再看下面这个某权威【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这译文严谨吗?是否有如下之意: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摧敲起来,也感觉不对劲。

放下这些先不说,先说说这船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是有来也有去的。

百度百科、《古诗文网》给出的答案是“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

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某教授这么说:“门口停泊着往下游走的到东吴那边去的航船”。

他们都很权威,但解释各执一词,迥然不同。

我更懵了,不知道哪个正确,还是两权威都正确?两种观点各自的粉丝也都不少,还不乏滔滔千言,亘古通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证正确的论证者。条条缕缕,在理在据,难分是非,真是热闹极了。

其实,只要考试不考它,我可以“东西”,“黑白”全盘接收,我管它谁对谁错,我可以都听,可以都不听,还可以在心里保留自己的看法:不管它船从哪来,或者来的去的都有,也许还可能真的只是虚构景物(这个也有人洋洋洒洒著文论证),我想作者写这句,无非只是想说明天下太平了,安史之乱结束了,人们又可以来去自由,没有战乱影响了。

对于这首诗,我本人更想这么翻译它: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婉转地欢歌,一行白鹭飞上青色的天空。在室内往窗户方向看去,可以看到窗户有如一幅画框,把西岭山和它千年不化的积雪定格在其中,看着好像一幅风景画镶嵌在房间的墙上(突出一个含字)。将视线转向门口,又可以看见门前面停泊着不少船只,这些船有从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也有将要行程万里去东吴的。

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解释呢?为什么只能是向东吴去的,或者自东吴来的呢?为什么不是两者都有呢?我们车站里不都是有来的车,也有去的车吗?

不管自己如何想,教孩子,还是本省教科书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哪怕它真的是错误的,我们也无权反驳,因为我们人微言轻,因为……这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对于权威,渺小的我们只能遵从,哪怕心里质疑,表面也不得不遵从,不遵从权威,结果一定是自已吃亏。现阶段人类社会的文明还远远没有进化到真正人人平等的时候,要想人人都有平等的话语权,也许还得再过几千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诗词日历 | 杜甫《绝句》
一半天成,一半人为——杜甫《绝句》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翻译|赏析
《唐诗鉴赏辞典》第三百八十五首《绝句四首(其三)》(杜甫)
一棵大葱和两个鸡蛋的诗意|跟着唐诗去旅行NO.39《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国学经典——每日一诗·《绝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