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怎样做好中国画的传承者?| 山水画教育展暨研讨会在沪召开(内附视频)


展讯

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艺美院等院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承传·变化”山水画教育展暨论坛于2016年11月22日在浦东图书馆开幕。

尽管受到寒流影响,开幕当天气温骤降,但前来参加开幕式、研讨会及观展的观众依然热情不减,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参与兴趣。

当天还举办了关于山水画教育的研讨会,各高校老师在会上慷慨陈词、各抒己见。张伟平老师受邀发表了以《山水画的学习路径》为主题的演讲。小编全程参与了展览及研讨会,现将张老师的演讲文字及视频整理发出,以飨读者。



(以下为张伟平老师演讲的主要文字整理

 观照:由大师的学习路径躬身自省

我所在的中国美院,是国内一流的美术院校。但是从我近三十年在这里的执教经验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混乱的教学问题。下面就我个人观点,略谈一二。


各位同学不管就读哪一所美术院校,最后都会发现,学校教给你的无外乎三大问题:临摹、写生、创作。但是每一科目教学的具体内容则千差万别。以临摹为例,我们依照怎样的方式去临摹,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临摹理念。这就是学习路径的问题,也是我今天讲座的题目。



我今天在这里讲学习路径的问题,并不完全是一己之见,也就是说不是我认为怎样入门是正确的,我就推荐、教授给我的学生。我以下所说的学习路径,是经由古人千百年的摸索之后形成的,是严谨的、经得起考验的。下面我用几张图加以说明。


华嵒


△ 中年作品



△ 晚年作品


第一组图来自扬州八怪之一的华嵒。前一幅画是他36岁时的作品,后一幅是他的晚年作品。对比两幅画,可以看到一个画家从中年到晚年的画风成长过程。从前一幅画,我们能看到画家在明通画理后,营造出的丘壑开合严谨,并且能明显看出其受宋人的影响。这也很好地提示了我们在学画初期的目标为何。而后一幅画,不管是用笔还是用墨,都已入无人之境,可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 前后作品局部对比图


 倪瓒


△ 43岁作品



△ 54岁作品



△ 72岁作品


第二个例子来自大家都很喜欢的倪瓒。以上三幅画展示的是倪瓒在不同阶段所感悟、所表现出的不同。第一幅是他43岁时的作品,此时倪瓒在作画时的意识虽然还停留在组构“他人丘壑”之上,但点、勾、皴都合于“石分三面,树分四枝”的结体原则。我们看到局部图上的个字点、介字点的组构都十分规范。


第二幅画倪瓒画于54岁,此时他虽仍处于不断增强组构自我丘壑的能力之中,但用笔(勾、点)已趋松动与灵变。


最后一幅是倪瓒代表作《容膝斋图》,时年72岁。这也是大家最为喜爱、接受度最广的倪瓒风格。


从以上的华和倪瓒的几幅不同时间段所作的绘画作品来看,我们能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年轻学画时都借助了他人之力来构造“丘壑”。这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可以从中看到这些大画家在成名之前的学习路径,我们也因此可以躬身自省:我们此时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在年轻时基础打得如何,在年纪大了、想要随心所欲用笔时,就能见出高低了。


 放得开的笔墨好笔墨

 

然而,我觉得很惋惜的是,很多年轻的当代画家,在追求奔放的用笔感觉时,放弃了笔墨的具体内容。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活动,有人恭维某知名画家“用笔奔放”“放得开”,我不以为然。


因为“放开”与“放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明他们并未弄清二者的区别。打个比方,我有一个手机,如果让我放开手机,那么我可以立刻放开它,但是我在做其他事的时候,心里还记挂着这个手机,想着是否有人联系我,那么此时,我虽然放开了手机,却并没有“放下”。当我心中并无牵挂之时,才是我放下手机之时。


因此,当我们想要称赞画家“用笔放得开”之前,请先考虑他的笔墨内容。放得开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也很容易做到;真正难的是“放下”。


我认为山水画的笔墨内容为“丘壑”。当我们处于学习阶段时,要十分重视这个内容,要做得越细致越好。那么很多人又会接着问,如何做到这一点?是否画得越多、画得越细,就能达到呢?答案是否定的。


 

 画得“在理”

因为画得越多、画得越细并不代表画得在理。《论语·泰伯篇》里说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译文: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畏缩拘谨;勇猛而不符合礼的规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些人生性谨慎,有些人做事勇猛,有些人喜欢画得细,有些人喜欢画得粗,这些都不是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合于“理”。


关于“理”的问题,我再拿我老师(童中焘)的老师(顾坤伯)的课徒稿加以说明。



△ 顾坤伯课徒稿


看这几组点叶,不管是介字点还是个字点,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一定的笔路。这其实就是“画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古代的画谱。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上面,作者把笔路用一、二、三、四都标出来,一棵树干的笔路都这么有讲究,更不用说画其他复杂的东西了。再比如画小屋子,第一笔画什么、第二笔画什么,也很有讲究。当然了,我在这里并不是要大家按照这个画谱的笔路去画,只是为了强调古人对绘画程序的重视。


△ 古人画谱一


△ 古人画谱二


可见,我们所有的用笔、用墨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的,这也就是“画理”。当我们在学习各种具体的画法之时,如果缺乏画理,那么会造成法式的混乱。我们在理解“画理”的时候,切记笔要顺,怎么顺,就要靠我们在经典绘画作品中去学习和思考了。


 

 美院不讲“理”,岌岌可危

古人的学习都是“面授机宜”,老师一动笔,弟子就能看出画里的“理”。可惜的是在现在的教学中,明白画理的老师太少,即使动笔,也无法向学生传授理法。我教学十几年来,看到很多很聪明的学生,却因为学习方法不对,画了很多年却不明白中国画到底是什么,到某一个阶段就无法继续走下去,最终湮没无闻。


这也是我们这些高校老师,今天为何聚在此处,讨论国画教学问题的原因所在。我很希望通过今天的演讲,能让大家认清这个问题、重视这个问题。因为如果我们还是按照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下去,将会毁了更多聪明的、有天赋的学生。


比如中国画十分讲究临摹,那现在我们的临摹课是怎么上的呢?就像走过场,老师至会让学生拿出一些简单的、摹出来的作业“交差”,说白了就是“拷贝”,然后把墨色再填上去。这样的“摹”,对提高学生能力又有何意义呢?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方法,比如背英语单词,是有规律可循的。做事如此,画画也如此。所以我今天反复强调的就是这个学习路径的问题。


关于素描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是另一个大问题,近年来也有很多人都在问我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只简单说两句。东方人的智慧与西方的文化观念是不一样的。他们觉得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因此他们喜欢用色彩、质感等物质因素来形容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不一样,中国人喜欢讲“关系”。反映到中国画上,我们也用“关系”去认识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物体都存在着关系。比如画树,前面的树用笔简单一点,后面的树密一点,疏密相间,关系就有了。由于时间问题,我也就不继续展开。谢谢大家!


(以下为张伟平老师演讲完整视频)




开幕仪式

为了让更多观众欣赏、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本次画展选择了一个公共、开放、同时也具有思考氛围的地方——浦东图书馆。主办方为211名校华东师范大学,本身便具有专业的教育背景。此次活动是高校与社会公共机构共同合作的成功尝试。

图为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主办方致辞,拉开了“山水画教育展”的序幕。




各高校板块简介

此次画展集合了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工艺美院的师生,共115件作品,集中反映了当今山水画教育在国内重点高校的开展情况。

策展人汪涤先生为此撰写了各大高校的沿革史以及教学设置。其中着重讨论和研究了张伟平山水画教学体系在整个山水画教育大背景下的作用和影响。




画展现场



△ 张伟平老师作品


△ 张伟平老师作品


△ 王雪心作品


△ 唐仁勇作品


△ 郑维坤作品


△ 陈显中作品


张伟平与学生们

本次山水画教育展,张伟平老师遴选了四名学生一同参展,集中向公众展示了在“张伟平山水画工作室”的教学系统下,同学们的学术水平和绘画成果。在展览现场,学生们纷纷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向张老师现场请教。


△ 众学生在张老师画作前拍照欣赏


△ 张老师着急地指出学生作品的不足之处


△ 学生陈显中带来了张老师的技法书当场请教



△ 全员合影


文末彩蛋

 张伟平老师现场点评学生画作




 老师重新诠释陆老“十张大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伟平山水画作品欣赏(一)
张伟平山水画作品欣赏(二)(4)
山水画家王亮一一入古意而得新境
笔墨丰富,意境深邃的山水画,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名画欣赏| 明·董其昌《仿倪瓒山阴丘壑图》
中国画大师宋涤老师山水画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