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揭秘】珠宝商返乡''''投资''''中药材!这个价值5亿的大商机竟是...

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大约有4500万亩,产量将近1000万吨,每年收获的同时,根、茎、叶、花、果,这些非药用部位的废弃物,也高达3000多万吨。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中药材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粗放式生产方式怎么改变?怎么让实际利用率只有30%的资源充分被利用?



珠宝商返乡“投资”中药材


巴戟天,中国“四大南药”之一,这味药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广东肇庆的高要区,是巴戟天的主产区。在当地,人们也把巴戟天称作“鸡肠凤”,因它的形状有点像鸡肠子,一节一节的。


人工种植巴戟天,要选择没有树荫覆盖的东南向坡地,坡度要在25度以上,而且需要6年一轮作,对土地的要求,让巴戟天的种植发展备受制约。不过,这个难题,却被一位来自深圳的珠宝商解决了。



在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一大早,林新华就和村民们上山采挖巴戟天,巴戟天要生长到5、6年,才能作为药材进行采挖。


广东肇庆市,地处粤西山区,这里也是“南药”巴戟天道地药材的主产区。巴戟天和槟榔、益智仁、砂仁,并称为四大南药。


原本在外打工的林新华,五年前回到村里,将各家零散的坡地集中起来搞种植。现在已经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了。这片坡地,就属于林新华他们的种植合作社,2012年种植的10多亩巴戟天已经到了收获的时候。


肇庆农业学校毕业的梁向坚,是村里的种植技术员。2012年,在梁向坚的帮助下,林新华他们开始种植巴戟天、桂皮、何首乌等中药材。



立冬后,是巴戟天的采挖季节。梁向坚经常到采收现场,给村民们讲解采挖要领。采挖质量,直接关系着巴戟天的收购价。巴戟天采挖,必须保持根须的完整。


河边崀(浪)村43户人家中,有32户都参加了合作社。村里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有460亩,村民们年收入已经有将近一半都来自中药材。2016年,林新华他们的人均年收入,达到7200元。



中午收工回家,林新华把自己采挖的巴戟天,拿出来晾晒。老伴儿负责把巴戟天的根、须分开。


林新华是客家人,小儿子在湖南上大学、大女儿在广州上班,家里留下3亩水田种稻米,其余的18亩坡地,全都加入了种植合作社。林新华把坡地分5年种植,每年只种4亩巴戟天,五年后就可以采收第一批巴戟天,这样每年都能有稳定的采收量。


吃过午饭,林新华还要到种植基地打工,给家里多挣一些收入。



每年12月份,林新华他们都要给大棚里种植的巴戟天除草、割藤,修剪巴戟天的藤蔓,让过冬的巴戟天根颈更壮。在大棚里人工种植巴戟天,这是梁展他们2015年开始尝试的中药材种植新方式。曾经在深圳从事珠宝生意的梁展,七年前回到肇庆老家,投身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



梁展把这种方式,称作起晆种植,就是用砖砌一个大的花盆,把以前只能在25度坡地上种植的巴戟天,移栽到平地,进行人工种植。


黑色的防晒棚,可以调节阳光强度和棚内湿度。起晆高90厘米,宽150厘米,镂空的砖有利于根须呼吸,可以形成仿生态的坡地。不再受困于6年轮做期的限制,新的种植方法,还能有效降低上山采挖的人工成本。



主培大棚,工人们正在给幼苗浇水。巴戟天对水源要求很高,需要清洁灌溉,保持土壤为腐质疏松的微酸性黄泥沙土层。


梁展他们两年前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研发的“起晆法”种植。现在一亩地种9000多株,成活率能在95%以上。5年后,每株巴戟天根茎重约1斤,每亩产量近4800公斤,比传统种植方法增产三分之一。


完成剪枝的巴戟天藤蔓,以前只能当做废弃物焚烧,但现在这些藤蔓,可都是能帮梁展他们增加收益的好资源。因为,巴戟天的藤蔓里有一种叫做巴戟乙醇提取物的物质。



采收季的这几天,是加工车间最忙的时候。刚从田里采挖出来的巴戟天,必须马上清洗泥沙,烘干。梁展仔细检查着每一个处理环节。


鼓励村民们种植巴戟天,梁展不但提供种苗,还设立了500万元的中药材种植风险基金,这让农民们参加合作社更加放心踏实。现在他们的种植合作社已经有210多户社员,种植面积接近8000亩。


从珠宝商,到中药材种植,梁展觉得收获是从前不能比的。



经过烘干后,巴戟天已经去掉70%的水分,工人们还要剪去根须,分类、挑选,种植期超过5年巴戟天,根茎外皮呈现紫色、皱褶多,折断声清脆,入水能下沉,这样的巴戟天,药效才是最佳的。


2016年鲜巴戟天收购价每公斤12元,现在已经涨到每公斤16元。



梁展,一年前,委托当地的科研团队,对巴戟天的枝叶开展研究。全国巴戟天中药材产量2万吨,肇庆高要区占了80%,年产量近1.6万吨,产值接近5亿元。


研究人员,正在对巴戟天的枝叶,进行提取试验。未来,围绕巴戟天的循环利用,还会有更多的科研项目在这里启动。



菊花根茎叶 变废为宝


江苏射阳县,被称作菊花之乡,这里是我国药用白菊的主产区,每亩地菊花产量高达1.2吨。


靠继续提高产量来扩大效益,几乎已经没有可能,那么到底从哪里能再挖出潜力来呢?这里的人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了,每年废弃掉的菊花根茎叶。这里每亩地根茎叶的废弃物,是菊花产量的将近4倍。



吴正霞正在把从地里采收回来的菊花,晾晒在自家院子里。这是她家采摘的最后一茬菊花。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她家的8亩地,总共收了9600多公斤菊花。洋马镇上,现在家家户户的田里都种菊花。采收旺季,除了自家的地,吴正霞和村民们,还要到种植基地打零工。



技术员朱文彬,种植菊花近20年。每年霜降前后,是他最忙的时候。采摘菊花,要等太阳出来,这样菊花上就没有露水,品质才好。


基地种植了5万多亩菊花地,每年光是土地流转金就将近4800万元。



吴正霞的女儿在县城上中学,家里只有她和老伴种地。以前家里的地,只种玉米、小麦、棉花、油菜,年收入最好的时候也只有2万多元。


现在,菊花和小麦轮作,光是菊花每年收入就有3.6万元。全家年收入接近4.5万元。这还没算再基地打工的工钱。

5000平方米的种苗培育大棚,120盏补光灯、1600多个喷灌设施、72组移动苗床,每年可以培育1000多个菊花品种。


全镇近5万亩菊花,大约需要1.5亿株种苗,都是孙晓东他们的育苗大棚提供的。菊花幼苗在移动苗床培育15天,成活率可以达到95%。每年5月中旬移栽大田。孙晓东在这里已经工作了近10年。



采摘后的药用白菊,被送到基地的加工车间。这些天,孙晓东每天都要来查看菊花加工的进度和质量。


全镇132个菊花加工企业,每年加工干品药用白菊8500吨,年加工产值5亿元。


杀青、烘干、筛选,全国每年药用白菊近2万吨,江苏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60%。尽管如此,孙晓东还是有点发愁,因为药用白菊的销售价格已经有十年没变过了。



连续多年的菊花丰收,让药用白菊花的市场需求基本饱和。这块地,是今年孙晓东他们首次种植的药用黄菊花。镇书记王国庆,请来了中药资源产业化专家段金廒。每亩菊花地,可以采摘1.2吨菊花,但同时,也产生4.5吨根茎叶的废弃物。



从废弃的菊花根茎叶中,提取有效成分,这是段金廒他们的科研团队独有的高招。地里,段金廒正带领着科研人员,收取土壤样本,检测土壤板结的原因。62岁的段金廒,12年前开始研究种植领域循环利用的方法。特别是中药材种植加工中的废弃物再利用。


采摘后的菊花地里,马上可以播种冬小麦。


前面的拖拉机,将菊花的根茎叶打得粉碎,后面的拖拉机再将土地翻耕,粉碎后的根茎叶,被埋在田里,可以当作冬小麦的有机肥。



菊花根茎叶打碎、深耕、还田。段金廒他们,还要将一部分菊花枝叶加工成活性炭,村民们在翻耕土地的同时,把活性炭撒在地里,促使根茎叶在地里发酵成有机肥。每亩地投撒50公斤活性炭,村民们就可以每亩减少有机肥使用近200公斤。菊花根茎叶形成的有机肥,还可以减少小麦种植的病虫害。


段金廒他们,通过试验发现,菊花根茎里可以提取出含量高达32%的菊多糖成分。菊多糖是生产改善胃肠药物的原料。



能不能让中药材种植,变成一个能形成闭环的产业链?段金廒认为,这是完全可行的。种植药用菊花的同时,孙晓东他们还开发了菊花观赏旅游项目。


2016年他们投入500万元,将菊花种植基地改造成集种植、观光、品尝为一体的菊花观赏景区,2016年观光人数达到42万人,2017年更是达到86万人,旅游收入累计接近5100万元。



从线性生产,到循环发展;从大量消耗,到变废为宝。中药材绿色种植方式的全新升级,这背后,实际上,依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理念起到的助推作用。


只有持续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挖潜,一个个农业天花板才能被打破,才能让质量更高、效率更优、动力更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野生药材苍术,需求量越来越大,人工种植的话该如何做?
中药材品种:黄精
地黄种植技术包括7项,预防种性退化可高产,今年亩收益过万
高海拔山区华重楼遮阳避雨设施栽培要点及技术优势
2011年种植品种分析(一)|中药材种植趋势|中药材种植种子网--发展中药材种植,供应中药...
重楼栽培管理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