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南本土名人堂书法家系列之七 郭伟
云南本土名人堂书法家系列之七
郭伟:书海墨香  童心侠义
◎策划 赵国英 ◎本报记者  文剑  夏羽     撰文/摄影
       郭伟,30岁时,其作品就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随后,幸运的郭伟在全国的各种展览中显露头角。40岁,入选了几乎全部全国性的重大书法展,其作品为数百册全国性书法作品集刊载,这一纪录在云南至今无人打破。之后,郭伟以其学术造诣,从参展者继而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了全国多项书法展的评委。
       值得一提的是,文革后,中国书协正式成立,郭伟作为云南省第一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参加了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的筹备组建工作,为推进云南省的书法事业发展任劳任怨,呕心沥血。
       “吾友郭伟兄聪敏饱学之士也,其为人放达,一身侠骨,猛然一见,颇似武林中人……”这段文字出自林鹏先生的“郭伟书展小叙”。初读到这段文字很诧异——书协主席和武林中人?
       采访前,上网想收集一些郭伟的背景资料……不觉更加诧异,在中国书法界名声赫赫的郭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关他个人的新闻报道几乎为零。关于郭伟,我们能查到的只是这样的简历:1950年,出生于云南昆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云南省政协委员。
       这怎么可能?
       有书法界的圈内人士道破天机:“除了谈书法,郭老师几乎不愿面对记者,更别说向记者谈自己的人生经历。”究其根源,与其说郭伟低调,不如说是清高——常年身处书海,闻墨香,已至人生真境,怎么可能还对着媒体啰啰嗦嗦讲那些凡尘俗事?
       几经周折,郭伟还是答应了记者采访的要求。
       由于堵车,我们迟到了。心里有些忐忑,但停好车,下了车门,就看见白发苍苍的郭伟早已站在门口……我们为迟到抱歉,郭伟宽和地一笑。
       “猛然一见,颇似武林中人……”——明明是谦谦君子嘛,我们不解。
       在郭伟朗朗的笑声中聊了一会儿,忽然感悟,林鹏先生所言不虚。
       郭伟说,自己从小顽劣,幼时尚武,至今依然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尚武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个核。王之涣“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李白自云:“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自小,郭伟喜欢不羁的豪放,不喜欢无病呻吟的文弱。
       是古诗词的点染?是来自家庭的熏陶?还是偶然所得的旧武侠小说的感染?亦或天性使然?我们在猜测,郭伟却不愿多谈。但不管怎么说,郭伟身上有尚武的刚健古风。
       至于喜欢练武术的孩子如何握起了毛笔,郭伟的经历并无传奇。
       郭伟天性喜欢较真。上学时,老师们给郭伟的评语,用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认真”。
       当时的小学,老师让学生写毛笔字,临颜真卿、柳公权,学生写得好的字,老师会用红笔画一个圈。因为认真,郭伟写毛笔字的作业本翻开,全是红圈圈。
       一天,郭伟正在翻看自己满是红圈圈的毛笔字作业本。忽然听到旁边有人说:“小家伙,写得不错,想和我学吗?”抬头一看,是住在同一个大院的一个朱姓的落魄秀才。
       那是一个讲成份、论出身的年代,但天性纯然率真的郭伟仍对着潦倒的朱秀才点了点头,他只觉得老人笑起来很亲切。
落魄的秀才,出身清贫的孩子,一老一少亦师亦友,但师徒间的故事却很温馨。
       那时,条件所限,宣纸对郭伟来说,只是听说,从未见过,就连用普通白纸习字也是一种奢望。在废品收购站工作的老人四处收集印报纸裁下的边角,收满一捆就拿给郭伟。没几天,厚厚的一捆纸就写完了……
       “我八岁接触毛笔,书龄很长了,我自信在云南我的书龄该是很长的了。”往事如烟,郭伟一脸慈祥地坐在宽大的沙发正中。
转眼已到了文革,随着那时的政治潮流,1971年,郭伟离开学校来到德宏州陇川县,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涯。
       提到这段经历,健硕的天性让郭伟没有更多地谈什么苦和累。唯一让他痛苦的是枯燥——因精神生活的困乏而产生的乏味。
       好在有书,让他撑过了那段蹉跎岁月。
       白天干了一天的活,到了晚上,知青们要么打牌,要么睡觉,要么忙着谈恋爱。郭伟静静地在宿舍,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
       思绪在旧书中游走,现实生活的严酷与无趣顿时灰飞烟灭,在那寂寞清冷的夜里,郭伟找到了精神世界的支点。唐诗、宋词、元曲则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那里心无挂碍,那里海阔天空,那里再无现实生活中丑陋的明争暗斗,在那里,郭伟又是仗剑行走的游侠,可以随心所欲……
       三年后,郭伟幸运地被招工回城。“进了耐火材料厂当工人,那些年很苦的,不像现在,但是我只有在当知青的大约三年时间没有写字,其余的大部分业余时间我都把功夫花在写字上。”
       还是没有过多地渲染当工人的苦和累,郭伟反而给我们讲了他的喜悦。
       由于字写得好,工厂让郭伟从事宣传工作,比如写宣传栏、黑板报等等。
       “那时,我才有机会第一次在大白墙面上写字。”至今,郭伟提起当时的感受仍很激动。
       1972年,在李瑞先生推介引荐下,郭伟幸运地投师云南省考古、书法、篆刻、绘画大家孙太初门下,学习书法和篆刻。那时,孙老先生刚从牛棚里出来。
       师从孙太初先生之前,郭伟只能说在写毛笔字,是孙太初先生真正把郭伟领入了书法艺术的殿堂。
       孙太初先生博古通今,融书法、篆刻、绘画为一体。师从这样的大家,对郭伟来说最直接的受益就是“眼界高了”。
       进入书法殿堂的郭伟如痴如醉,他的勤勉和悟性一定也让孙太初先生欣赏。那时,在昆明的书店买不到篆刻的图谱。孙太初先生就用画画时裁下的宣纸的边,折起来后,订成一个本子,再盖上自己篆刻的图章印,让郭伟照着临摹,练习篆刻。
       那时,经济条件差,篆刻用的石头对郭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时无刻章的石材,他就到处寻找旧印章。买来后,把旧印章上的刻痕磨掉,然后自己再刻。
       刻好了,又磨掉,再刻。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练习。一条长长的石头,刻了磨,磨了刻,一直要用到手指都拿不住才丢下不用。
       由于不停地刻,不停地磨,那时,郭伟住的小屋的水池边全是用水在沙石上磨印章的石料时产生的泥浆。
       提到这段,郭伟忽然笑了起来,当年,因只顾埋头练篆刻,现在也留下了遗憾,他调侃自己说:“那时买的很多旧印章都出自名家之手,且石质甚佳,留到现在,那可值钱啦!”
       齐白石曾说过这样的话:“我这一生,刻了3万多方印。”
       郭伟说:“我这样磨了刻,刻了磨,到现在,至少也刻了一万多方印了吧!”
       篆刻如是,对书法的痴更让郭伟有点不顾一切。为了自己所热爱的,再多的努力和付出又能算什么呢?郭伟仍不屑谈自己修习书法时的艰辛,只是轻描淡写地讲了自己的小小烦恼。
       郭伟说他在追求艺术这条道路上很舍得投资,当时云南腾冲县生产一种品质很好的棉纸,价格不菲,他一买就是一捆。“写字啊,我有一段时间还学习过国画。用纸很节省了,但还是用得快。曾经很为这事苦恼过。”
       著名书法家赵浩如在《古的传统与新的意象-郭伟书法论叙》一文中写道:“纵观郭伟的书作,常常有一种质朴,苍拙之气扑面而来。粗看如稚子弄翰,率意天真,细玩则自由挥洒之中见出浪漫飘渺的意味。”
       而关于郭伟的为人,书法家李轶则以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人物做比——郭伟身上有老顽童周伯通的率真烂漫,更有大侠洪七公的耿直仁义。
       有人曾说,人活过了40岁还能保持内心有一种天真情趣,这样的人不是天才就是痴人。对于自己所热爱的,郭伟就是痴人,快60岁的人了,每天读书、写字,雷打不动。这习惯源自青年时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但至今每天坚持着,即使当年谈恋爱,正是如胶似漆之时,心爱的女孩子已经进到家里邀郭伟去玩,但为了这一个小时的写字、读书时间,郭伟可以让女孩等。郭伟的爱人曾对朋友们调侃,因为她更耐心,所以俩人才走到了一起。
       年轻时,条件不好,结婚生子后的郭伟,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小小的房间里生活。但郭伟嗜书如命,所以越来越多的书渐渐侵占着一家三口的“生活空间”。到了后来,郭伟习字,只好先将杂物堆到门口,为自己腾一个空间,再将铺盖、被子卷起来,在床板上铺开纸,再习字。如果碰巧这时候有客人来访,对不起,郭伟只能请他从窗口跳进跳出。据说,孙太初先生当年就爬过郭伟家的窗户。
       近几年,有一次,郭伟搬家,朋友问他有什么可以效力,郭伟说:“找100个纸箱,我要用来装书。”过了几天,朋友再问,郭伟又说:“再找四五十个纸箱给我,我装书。”
       常言说,“学富五车”,古人说的“车”,指的是牛车。约140个纸箱的书,也能装好几车了吧?
       和郭伟深交的人,有个感觉,郭伟有古之侠者的风范,这样说,更多的是指郭伟身上的仁义。
       郭伟与人交往,从不敷衍,不附贵,总是以心换心。书法家李轶说:“郭老师曾指点我研习草章。我作品里写得好的字,他看到了,就会发自内心地高兴,绝不是那种奉承客套,感觉那好像就是他在为自己的得意之处而喜悦。我的作品里如果有不好的地方,郭老师会不留情面地向我指出,有时会感觉他火气大,但回头一想,郭老师是真心待你好。”
       郭伟有一拨处了几十年的老友,岁月蹉跎,其中有的可能在书法的造诣上不及他,有的在社会地位上不及他,但郭伟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胸怀,以心换心,和他们相处,就像一群老兄弟。但郭伟为人,不以亲疏处事。每有诸如出国交流、办展的机会,郭伟要么把机会给最适合的人,要么给那些平时机会不多的人。那些平时和郭伟交往最密切的人,却往往不在首先考虑的范围。
       初和郭伟交往的人会发现,郭伟爱书法,更爱所有热爱书法的人。不管是素昧平生还是刚出道的新人,只要郭伟觉得此人真心爱书法,郭伟才不会计较来人的身份、地位、贫富,他总会以心相交或是毫无保留地悉心指教。书法家王远康刚出道时,举办个展,想邀郭伟出席开展仪式。之前,他和郭伟并无更多交往,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请柬递给郭伟,没想到郭伟却如已相识多年的老友一般欣然答应前往……郭伟与人相交,不以其人的作品论长短,只看对方是否对书法有真爱。
       不觉间,采访已经结束。郭伟送我们出门,我们转身离去,走出一段路,回头,郭伟还倚在门边,用目光相送。
       这时,想起采访快结束时郭伟讲的一番话——“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认知度最高、认同感最深的最具中华文明元素的艺术。书法是创作者用心灵感受的旋律,用情感谱写的乐章。弘扬书法和书法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其中意义重大。我之前不喜欢接受记者的采访,但现在不同了,我坐书协主席的位置上,你们来采访我,其实是在宣传书法艺术,所以,只要对云南书法事业有帮助,能让更多人认知书法进而喜欢书法,你们采访我,我接受,我欢迎……”
       不觉有点抱歉,老先生耐着性子和我们这样的书法外行聊了几个小时,其中还要忍受对他个人经历的刨根问底……
       采访完成了,整理采访内容时,这才发现,虽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但关于自己的东西,郭伟谈得少之又少,有书法界的人士对我们说,这很正常,有这么件小事——书法界的人士聚会,饭桌上,众人高谈阔论,郭伟却神游物外,很不在状态,但是,只要话题转到书法,郭伟却马上来电,精神百倍,滔滔不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任职19年,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郭伟书法欣赏
功夫书法家李小刚
坚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云南书法的繁荣与发展 ——云南省书协驻会副秘书长张斌访谈
爨体书法欣赏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郭伟草书欣赏
段雪峰篆刻作品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