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与学生“相爱相杀”的岁月 | 大学老师的毕业季感言

  学而有道  

读人大复印论文  ▏找知名学者编辑

看热点学术新闻  ▏用选题分析工具

推文时间:每周三晚7点半,不见不散!

“壹学者”热诚欢迎您赐稿或荐稿

点击查看 >>“壹学者”征稿启事

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

▐ 本文由壹学者(ID:my1xuezhe)原创,作者为萨其荣桂老师(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今年的研究生论文答辩完,着实长舒了一口气。送走一批(今年算上全日制与在职的一共8个硕士学位获得者了),不容易呢,这得花费我多少个脑细胞、感情细胞,甚至多少颗“金豆子”。还好,今年我皮实多了,即使因为一个在职研究生的检测事故导致我导师生涯的重创,都没有影响我多少心情。

可能是岁数渐长了,也可能是源于这一次的重创,突然回顾了一圈这些年的导师生涯。这本不在我的人生规划中。从没有打算尚未垂垂老矣之前便拖长了音调回顾过去,以免显得韶华已逝。可是,感情这个东西不是那么好控制的,尤其对于我这种拒绝长大的人来说。这段时间总能够想到这些年与我的研究生们相爱相杀的点点滴滴。

2012年如愿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正值我2010年博士毕业入职后的第三个年头,当年的我意气风发、心高气傲,立志培养出几个大学者来,如我恩师张文香教授所说的那样:“培养出几个小荣桂吧”。真正见到研究生已经是2013年夏天的事情了。

记得那天在法学院会议室判本科期末试卷。有学生找我,是2011级法律硕士班的施奕同学。此前没有给他们上过课,也没有见过他。他告诉我说他了解到我的一本专著,应该是他所关心的领域,便报了我做他的导师。具体和他说了什么我忘了,现在想来可笑得很,我是那么快地进入了角色,指点江山了一番。其实,这些年,无论给学生上课,还是当本科生的班主任,以及与学生的日常接触,我从来都没有进入过角色,诚惶诚恐、忐忑不安、战战兢兢。唯独在研究生面前指导读书与写论文时,才是唯一的例外,好像只有这个时候,我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是自己。

施奕同学是福建人,至于他怎么会从遥远的南方到内蒙古来读研究生,我们至今没有交流过,现在他正在台湾辅仁大学读博士。他们这一届共5名同学,记得每次他们都在施奕同学的带领下过来找我讨论选题、写作等问题。所以这一届中没有遇到后来遇到过无数次的神龙见首不见尾、与我反复打游击战的学生,现在想来其实为我平稳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年恰巧是我人生角色转换的一年,相亲、结婚、怀孕生子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尤其到怀孕期间,因严重的妊娠反应导致所有的上课、读书、科研等工作几乎全面停滞,唯一没有放弃并咬牙坚持下来的,便是带施奕这帮研究生从开题、写作到定稿的全程。并且在他们写论文、修改、定稿、答辩之时(另外还有4名在职研究生)又紧锣密鼓地指导下一届的五个研究生开题。时间掐得刚刚好,在把两届的研究生定稿答辩以及开题等都安排停当之后,我拖着大肚子住到医院去生孩子了。到现在想来都是一件挺得意的事儿。

记得在开题时,邢文武写了蒙古族习惯法的研究方案,当时他信誓旦旦地说要亲自做田野调查,我和开题组的老师们都觉得很好,鼓励他做并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直到他交来初稿时才发现选题早已经换掉了,改成遗产税的法律问题。我气不打一处来,打过电话去便把他一阵臭骂。但木已成舟,只能把死马当成活马医了。我硬着头皮按照遗产税的理论问题给他指导,着急的时候直接把笔抢过来给他写提纲。对他恨得牙痒痒的状态直到有一次他拿着连夜修改的稿子来见我时才得到一点缓解,因为一抬头看到他满满熬夜的印迹:油乎乎的头发和睡眼惺忪的欠揍样儿,心中哑然,你小子尝到苦头了吧。毕业后,他和施奕来看过我几次,伴着上岛咖啡的茶点和咖啡,着实感到当老师的桃李芬芳和独特惬意。

如果说,施奕他们这一届毕业时恰恰赶在我怀孕时的糟糕状态,第二届的研究生着着实实跨越了我整个怀孕期和产后焦虑期。其实这一届共是三位漂亮的姑娘和两位帅帅的小伙儿,但当时的我一有什么立马便火冒三丈,尤其和一个不合作、不理会、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学生,上演了一出出师生互撕的滑稽剧。他最后拿一篇东拼西凑来的东西找我签字(其他学生的论文绝对至少要经过我的八锤九炼),弄得我在最后定稿的关头面对着他一副今年不毕业我就前途尽毁的悲壮脸,一念之差便给签了字。为此,我懊悔了整整四年。签了字导致学术良心难安,可不签字会导致世俗良心难安,我招谁惹谁了,每年夏天都身陷两难中不能自拔。

后来发现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因为之后的导师生涯中遇到好几位“孕妇学生”开题或答辩,惊觉那才是人类教育事业中真正的挑战。我会一边以新晋妈妈的人生经验小心翼翼地,甚至违心地安慰着孕妇,没关系,身体要紧,肚子里的宝宝要紧,论文、学位神马的都是浮云,可以暂时放一放,咱们生完宝宝再来写。另一边强按着已经炸成一锅粥的心,一遍一遍地呐喊着,我要的是学术良心,要的是尽到作为导师的责任,这不过分吧!可是我做不到不留情面地告诫她们,反正我对论文质量的要求已经说过了,要儿子,还是要学位,自己看着办。但她们都是既想要儿子,还想要学位,均缓不得一年半载。这就意味着我得做到人格分裂,既是温柔的心理辅导员,又是耐心温和永远不会发脾气的幼儿园老师,教过一遍,对方没听懂,没关系,我再教一遍,身子要紧,千万不要动了胎气哈!

导师们普遍不满,认为现在的导师终身负责制对导师施加的责任和风险实在太重,与其手中的权力严重不符,有的老师甚至表达想辞去导师职务。我也从理论上感到这个制度确实有问题,但却暗暗高兴,以后对学生严格要求都能够用制度的大旗来堵住他们的嘴,对不起,不是我有意为难你,制度就是这么要求的,除非你我都不想混了。 

英杰姑娘是一个认真勤奋的姑娘,从入学面试时对她印象便很深。入学后投到我的名下更是对她宝贝得不得了。但她有一个特点,自尊心极强,只要对她写的东西提出批评意见都会引起她激烈的情绪。所以开题之前的最后一次指导时,她对我提出的意见仍然固执地坚持己见,弄得我没办法,无奈地说,反正这是我的意见,要不要改你自己看,她便说那我不改了。当时我心想,好吧,我就用我的声誉和学术良心做赌注成全你的固执吧。果然,在开题时,老师们提出的意见很尖锐,弄得我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开完题后,她却主动过来和我道歉,老师我真的太对不起你了。我居然感动得稀里哗啦…

这些年,我也在不断反思,与学生的矛盾冲突,可能主要来源于我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我内心希望学生在三年中都乖乖地在学校呆着,泡图书馆、读书、思考、研究,随时都可以进行一次学术聚会。这不怪我,怪就怪在我当年在人大的博导范愉教授在我们读博期间形成惯例的每周例会。这个传统在我的头脑中灌输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没有例会,枉为人,至少枉为研究生。所以我最为受不了的事情便是研究生不在学校呆着,甚至指导开题和修改论文时都不在,只能电话和邮件遥控。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我认为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对于思想的形成和成熟最为重要,这是任何现代化的信息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在一阵忙碌的赶稿、开会或者其他工作结束之时,我一直念念不忘并抓紧安排的事情一定是召集研究生们见个面开个会。因此只要谁无缘无故缺席或临近时发信息请假,我便会火冒三丈,有几次当时就打过电话去兴师问罪。为这个面对面交流的事情我死了太多的细胞,伤了自己的心,可能也伤了学生的心。其实理论上我也明白,这是一个信息时代,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学校园也早已不是早年那个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我却还傻傻地坚守着建构一种纯粹的读书研究的模式,难怪学生要与我打游击战,上演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戏码。

奇怪的是,无论在校期间督促他们读书和写读书笔记,还是指导他们写论文期间,即使上演过各种批评、催促、生气、吵架、互撕的桥段,却在他们答辩结束后的短短几小时之内,会发生神奇的化学变化,看他们个个意气风发、豆蔻年华的样子,万般怜爱、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但无奈我认为与他们相亲相爱的日子就要开始了,对他们来说却是与我这段恩怨情仇就要了结了。所以有那么一瞬间,我似乎体会到了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的“大学老师是缺爱的群体”那句话。

不得不说,不谈论文时,我们还是一派欣欣向荣和谐美满的景象,师生互敬互爱,你侬我侬,像哥们、像闺蜜,学生说我与他们亦师亦友。我的一位毕业的研究生在去年的教师节发来信息,称我为亦师亦友亦姐的萨老师。这些评价和称呼我都会照单全收,还挺满足于知心姐姐这个角色的。有时我会在常去的咖啡馆约上学生讨论问题,弄得我好多闺蜜都吃醋,她们找我吃饭聊天都经常约不上呢。

在职研究生普遍年龄偏大一些,有些甚至比我大,所以有时在与他们相处时会感到角色混乱,不知所措。有的性格开朗的女生反而显得比我自然的多,他们信息或电话里直接叫我亲爱的,我也统统笑纳了,有时回叫亲爱的。有一个女检察官比我大两岁,情商和能力都超高,指导她写论文会使我非常有成就感,觉得我发出的任何信息和指令都能以最高的效率被她接收并消化。无论生活、工作,以及为人处世方面,对她我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始终认为,如果是在其他场合以其他身份相识,我一定是她的追随者。恰巧在一个我最擅长(或者唯一擅长)的领域与她以师生身份相遇,才有了我们这种戏剧性的关系。人生有时真的很可笑。直到她答辩完后,我们法理组的程老师告诉我说,你的那个检察院的学生很厉害,答辩时给老师们差不多讲了半个小时的课哩,其他学生也都不错啊。我当然很得意。

我的学术硕士志强同学,真的如我所愿踏踏实实地在学校呆了三年,今年踏踏实实地写好了硕士论文,踏踏实实地考进了湖北的一家事业单位。单位催他早早地过去工作,他论文答辩一结束便匆匆南下了。走前给我发来一条信息:“萨老师,我到机场啦,今晚的飞机,感谢您三年以来的帮助与照顾,学生学术上没有太多成就,深感惭愧,未来学生会踏实工作,也祝您工作顺利。”突然感到有好多话要说,最后却只回复了一条:“你依然是我的骄傲,祝你有个美好的前程!一路顺风!”


粗略算来,这些年大概已经带过并送走将近40名研究生了,遍布在公检法、政府、律所等各个部门,有的已小有成就。也常常想起他们,想象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风生水起,做得好哪些会得益于研究生时代跟我所受的训练甚至折磨,做得不好哪些是坏在我的指导不足甚至无奈放水,有时真会吓出一身冷汗。除了个别的学生至今与我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之外,大多都只能在过年过节时的问候信息中互道珍重。与他们的相爱相杀过后,送他们走向人生的另一角色。最后,彼此身上留下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印迹,彼此相忘于江湖,也挺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英德:我是如何培养博士研究生的
研究生三年都干什么呢?
研究生导师怎么选,是选年轻老师还是学术大牛?
有请,这位交大硬核小姐姐
研究生和自己导师相处的五大法则
活捉一枚好老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