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卅八课:德论概述
《老子》下篇为“德论”。德论开篇第一,当然也和上篇一样,为概述综述。概述综述的任务就是要搞清楚一些基本概念,搞清楚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学习这个理论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等等。
老子很少给名词以定义,先试着给本章出现的关键名词做出定义。
从体用来说,道为体,德为用;从象思维来说,道为本体,德为表象;从因果来说,道是因,德为果;从次序来说,道在先,德在后;从主次来说,道为主干,德为旁支。
“德”,帛书本写作“(彳惪)”,从字形可以会意,德的本义乃是“人心无旁骛地行走在道上的状态”。引申为“万物遵循道的规则而运动的状态”和“人心无旁骛地行走在道上的收获”。
搞清楚德的定义,那么对“德”之前加定语的意思也就可以猜出个大概:上德——德的本义,也可以称之为真德;不德——行走在道中没有企图心,走就是走本身,没有目的和目标,没有因“德”而“得”的预设;下德——有目的有企图地行走在道上。失德——脱离道路。无德——没有所得。
仁——五行属木,有帮助生长的力量。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帮助他人行道帮助他人成长帮助他人成就的行为。上仁——一种可能的帮人而无痕迹,就像春风吹醒大地助长生灵而不见痕迹;一种可能是帮人走正道,纠正别人走偏的轨迹。有上仁即有下仁,老子没提,大约是不值得一说,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下仁——要么拔苗助长,要么越厨代庖,要么助人为表、本心为名的伪善等等。
义(義)——五行属金,从我,从羊,本义应为“美我”,就是指使自己美的行为。如何使自己美呢?打扮,把自己打扮成裁判,以自己的标准对别人做出裁判。上义——可以理解为其标准还是符合道的规律的,其做出裁判后也能够对被裁判者好言以待。那么下义——就可以理解为以自己的价值观做为标准去裁判别人而且还以武力、口诛笔伐等等各种所能想象的手段去对付被裁判者的行为模式。
礼(禮)——五行属火,以豆盛曲敬神为其本义,即无私奉献。周以礼制立国,就是特别强调每个阶层的权力界限以及下一层人对上一层的人的义务,强调下层对上层的无私奉献。上礼——可以理解为接受奉献的人有能力有资格有威望让下层的人心甘情愿地奉献,就像他们心甘情愿地向神奉献一样。那么下礼——上礼都实行不下去了,还下礼?更不需要提了。
搞清楚以上主要概念的定义,这一课也就好理解了。当然,如果把“上”理解为“尚”似乎也可以,并不影响本章内容的正确解读。

随道归真
随先贤履痕以求道;归往圣心路当入真。
32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老子》第三十八章原文(通行本,中华书局2008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时代,礼崩乐坏。周朝立国之本的礼制制度搞不下去了。“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就是当时的社会常态。不仅统治者费心费力要修补礼制,就连作为平民的孔子也奔走呼号,号召诸侯能够做到“克己”,从而实现社会的“复礼”。而老子居然直接指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制,才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
要恢复天下的安定,至少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符合大道规律的社会制度;第二个条件,能够胜任新制度建设和领导天下的圣人。
此篇作为《老子》德论篇的总纲,梳理了社会制度的各种可能、作为圣人的各种可能以及实现的路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领悟了道并且能够遵循道的本体规律进行修炼的人,其日常的修炼、言行和对天下对国家的治理不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很明显的企图,正因为其遵循道的规律在道的范围内做事,国家会更好,个人的修为也会精进。修炼的人真正的修炼,其实不能设定目标,只能把修炼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每天周而复始,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变,功夫自然找上门来。
 
而一旦设定了目标,其实就很容易掉进自己给自己挖的坑。过去看武打电影,主角往往深仇大恨要报或者肩负某种组织的使命而拼命地练武,经过一段时间的超负荷训练,练就了很好的身体基础和某种绝招,然后打败了仇人或者打败了必须打败的敌人,完成了某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类主角其实就是有着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进行修炼的人。给自己增加了目标,未来无非三种情况,提前实现目标,预计的时间范围内实现目标,预计的时间以及之前没有能够实现目标。三种情况不管哪种出现,都会让计划的执行者产生一个对自我的评价或者评估。这个评价评估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其实都不是好事。这个评估结论其实是一个种子,未来会长成参天大树——要么自大,要么自卑。不管是自大还是自卑,都会让人不再进步。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德之圣人会不自觉无意识使用上德的理念治理天下,看起来好像啥也没做,天下自然安定;试图通过天下治理而实现某些目标某些目的的往往会有所作为,要么推出一些新项目,要么提出很多新政策略等等,新项目也好新政策也好,总归会偏向倚重社会的某一些人,从而让社会出现失衡的可能。就像当年的技工贸和贸工技之争。贸工技派赢了,发展到今天发现核心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问题很大;如果技工贸派赢了呢?或许还会有我们难以预判的问题出现,也一样需要后续的解决。只是现在时代变了,那么当年倚重的人不再适合当下的需要,他们当年获得的利益和地位则应该让出来,让当下能够解决当下问题的人来受益。以“上仁”理念治理天下,即通过扶持民间成长的模式治理天下,虽然治理的痕迹很重,但也有着和“上德”理念治理差不多的效果。以“上义”的理念治理天下,治理痕迹很重,后遗症也很大。以“上礼”的理念治理天下,缺乏下层的响应,没有人原意被“礼”,为了推行礼制,当政者不得不挽起袖子强压着百姓接受。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以道治天下,对统治者的要求是悟道明道得道。能力向下兼容,不得道者不可能以道治理;以德治理天下,对统治者素质的最低要求是正在正确地修道;非修道者不可能进行德治天下,仁治天下对统治者的最低要求是家里有矿,有能力支持民间的生长。当然有矿的含义是手上有下层和民间必须的东西,比如某些技术、某些能力、某些财富、某些产品、某些思想等等,这些是仁治能够得以有效施行的基础;义治天下对统治者的最低要求是明是非知得失、有一颗公心有一双慧眼,能够做出公平公正的裁判;如果统治者连这个能力和素质也不具备,那么只能以礼治天下。礼治天下,统治者是个象征是个符号,对其素质和能力要求就是一个名号而已,与一尊神像或者一个牌位没有区别。人们可以自愿向神像牌位跪拜奉献香火费,当然也有可能对一个活着的带有名号的人跪拜奉献香火费。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时代还没出现成熟的法家思想,但是老子预见了礼制是后面一切乱象的起始点。从礼制开始,底层和下级对天下治理者统治者的忠、信已经变得纸一样的薄,后面的社会动乱将不可避免地持续出现而且愈演愈烈……
法家就是主张用酷法让人们接受向“君主”这个符号臣服的思想体系。再往后,还出现以军队让人们屈服的政体,叫做军国主义。临时性的叫做军管。再后来出现更为下流的模式,就是利用流氓恶霸进行管理的。如果是现在,那么这一句还可以续接下去: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军,失军而后侠,失侠而后骗,失骗而后愚……最后是通过利诱、刺激以释放人的欲望恶魔来进行治理——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根本原理。
“前识者”一句是前句的互文,按照互文进行解读,“前识者”就不会解错了。“前识”对标“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眼前的知识”,很容易得到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学会的理论、想当然的说法。就像某“者”杂志的鸡汤文、某“周末”的公知文、某些宗教的经文等等其实都是简单的“前识”,不能作为国家治理的理论依据。如果以“前识”为理论治理国家治理天下,那么统治者只能学到一点道的好看的外表,然后开启以蠢治国的模式。当年苏联的末代领导人就是信了西方的治国理念,得到一堆美誉,然后开启以蠢治国的模式,直接导致国家解体人民受罪。类似的典型还有非洲南部的老曼,学了一堆时髦的理论,得到全世界几乎一致的美誉,然后开启以蠢治国的模式,成功让非洲南部沦为穷、乱、毒、艾滋盛行的地区。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大丈夫”用现代通俗的话说就是大男人的意思。《黄帝内经》第一篇有云:“丈夫八岁”。老子前面也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丈夫”应是老子对其学生的一种昵称或者是一种鼓励性质的称呼。所以这一句的意思即有鼓励勉励的意思也有告诫叮嘱的意思。学道修德研习治理天下的术法,要沉得住气耐得住性子把修炼当作日常的生活习惯慢慢积累出属于自己的厚度,别整天想着偷学什么秘诀秘籍,想着走捷径,有什么成功学的秘密可以挖掘;实实在在打好基础,把身体、思想、能力、性情、技术等等各个方面都修炼得合道了才是正途,别学那些花里胡哨的经过包装的充满诱惑力的学问理论。一定要在以上两种路线中做出取舍,选择对的远的难的道路、正道,放弃错的近的易的捷径、那实则是邪路。
 
《老子》第三十八章原文(通行本,中华书局2008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八章
《老子释微》——第三十八章
道家的“道”和孔子的“道”有哪些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开讲了】温健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老子》:君王四类与治道四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