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轻松读懂韩非子03-主道

难言篇和爱臣篇,从臣的角度和君的角度讲了上下级关系会出现的问题。难言篇讲了大臣的苦衷,下级爱上级却被上级杀了。爱臣篇讲了君主的苦衷,上级爱下级却被下级杀了。但是无论哪种情况,根子都出在君主身上,一种是把好人当成了坏人,一种是把坏人当成了好人。

所以说,上级的问题是上级造成的,下级的问题也是上级造成的。这就好比说家长的问题是家长造成的,孩子的问题也是家长造成的,所以那些把孩子的问题归结为孩子自身问题的家长,永远都不可能解决孩子的问题。把孩子扔给各种机构,觉得只要舍得花钱就算尽到家长的义务了,这是不负责任的懒惰。

要想让孩子顺顺利利,就要让孩子少走弯路,孩子少走弯路,关键在于家长能当好孩子的向导,始终给孩子指一条明路。如果家长没有这个能力,让孩子出现了问题,即便是把孩子交给外人给纠正了过来,回到家还是会被家长带歪。家长要先成为一个好家长,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好孩子。

家长多学习,给自己的压力越大,孩子的压力就会越小。家长不学习,让自己越轻松,孩子就越不轻松。家长的懈怠和错误,不但会坑自己,还会继续让孩子买单。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所以韩非子认为,国家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君主的问题造成的。

韩非子的学问就是帝王之学,就是教君主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如何在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出现。只要是组织,就不能没有最高领导,家庭的最高领导是家长,企业的最高领导是董事长,国家的最高领导就是君主,国家最高领导可以有别的称呼,但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是永远不变的。为什么永远不变呢?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天下有道则昌无道则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呢?韩非子说,道是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就是说,道创生了万物,还规定了万物运行的法则。是非之纪就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标准。

人们通常认为,该做的就是对的,不该做的就是错的,那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个标准谁来定呢?很多人说专家说了算,但是这个专家说对的那个专家说是错的,他们的意见都是不统一的,那么应该听谁的呢?

讲究包容的人说大家都是对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听谁的,这其实就是是非不分了。中国文化认为,对错的标准不是哪个人定的,而是创生万物的道来定的。道规定了鱼生活在水里,那么鱼生活在水里就是对的,不生活在水里就是错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此,遵循道的规定就是对的,违背道的规定就是错的。

只有从万物的起点开始看万物,才能知道万物是怎么来的,知道万物是怎么来的才能明白万物的演变规律,知道了万物的演变规律才能知道怎么做才能把事情做成,怎么做会把事情搞砸。我们常说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就是这么来的,英明的领导能在机会还是萌芽的时候就能够抓住它,在问题还是萌芽的时候就能够消灭它,原因就是明主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天地之道制定的法则是不变的,没人的时候它是那样运转,有人的时候它也是那样运转,而由人来制定法则的话就会有无数种法则,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所以要想不犯错误走向成功,就要摒弃人的各种主观臆断,遵循天地之道,这样才能获得现实世界的真实信息,并由此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

虚就是摒弃所有的主观臆断,所以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静就是摒弃所有的任性妄为,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告诉我们的是,做成一件事必须先获得真实的情报,再根据真实的情报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只虚不静是不行的,这叫有头无尾,只静不虚是不可能的,这叫无源之水,必须虚静以待。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有人说话提供信息,告诉君主发生了什么事应该怎么解决,也自然会有人去按照方案去落实,这就是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君主只需要看他们言行是否一致,言行一致把问题做成了就赏,言行不一致把问题做砸了就罚,君主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判断就行,这就是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所以说,君主不能表现出来自己的想干什么,如果君主表现出自己想干什么,大臣就会刻意迎合君主的想法,君主也不能表现出来自己想怎么干,君主表现出来自己想怎么干,大臣就会隐藏自己的方案表里不一。

君主不虚不静,表现出来了具体的形,那么大臣就会隐藏真实的自己,迎合君主展现自己虚假的一面。如果大臣说的做的都不是大臣的真实想法,而是全靠君主个人的主观臆断和主观决策,那么君主就无从获得真实的信息,也无法让大臣对做事的结果负责。

所以君主要去除主观的好恶,这样大臣才会提供不加伪装的真实信息,君主去除主观经验和智慧,大臣就会按自己的想法提出方案,并对自己方案的结果负责。这就是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行而不以贤,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

所以君主有聪明智慧但是不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思考问题怎么办,而是让万物各自思考各自的问题,这叫做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天下的事情那么多,君主再聪明,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考虑好,正确的做法是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君主不能只因为大臣把事情做好了就认为他贤能,要看他把事情做好的出发点是什么,这叫做有行而不以贤,观臣下之所因。把事情做好了,展示的是才,出于什么目的把事情做好,展示的是德。如果只看一个人有才就认为他贤能,而忽略了他是否有德,等到位高权重的时候,往往会出大问题。

君主有用力不能以此压制大臣,要让大臣充分发挥他们的勇武,这叫做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勇猛的人往往脾气火爆,把下面的人压制的像鹌鹑一样噤若寒蝉,这样的话下面的人做事就会畏首畏尾,所以勇武的君主要克服这一点,让大臣敢于用尽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华。

做到了上面三点的结果就是所有事都瞒不过君主的眼睛,德才兼备的干部占据各个岗位,每个人都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这就是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君臣各司其职,百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适的人待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能力,这就是因循天地自然之道。

中国治国理政的思想都是遵循天地之道,也就是说,人没有自由意志,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原则,人制定的原则不能违背天地的法则,而是对天地之道秩序的模拟,这样的原则下的社会秩序才能稳定长久。拍脑门子吓唬搞建立起来的秩序,既不稳定也不长久。

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创生万物的道,听不见也看不见,帝王之道也是如此。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寂就是安静地听不到,漻就是清澈地看不到。所有的事都是大臣自己提出方案对自己的方案负责,君主只根据结果进行赏罚,从不对具体事情发号施令,就像这个君主不存在一样。想揣摩君主的想法,君主就像透明的一样无从猜测。

英明的君主在上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肃立惶恐生怕事情做不好。这就是上无为而下有为的秩序,如果搞成了上有为而下无为,老板什么具体事都掺和,忙得跟孙子一样,下面的员工都清闲得跟爷爷一样,这个老板必然是失败的。

明君的原则是,使聪明人竭尽思虑,君主据此决断事情,所以君主的智力不会穷尽;鼓励贤者发挥才干,君主据此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能力不会穷尽;有功劳则君主就是善于用人的伯乐,有过失则臣下承担罪责,所以君主的名声不会穷尽。

聪明人主动向君主提交问题解决方案并对自己的方案负责,成则赏,败则罚,君主只需要决定采用谁的方案派谁去解决问题。如果成功了,就是君主会用人,给了贤能的大臣施展才干的机会,如果失败了,就是大臣提供了错误方案,辜负了君主的信任,承担失败的责任。这就是如何成为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奥秘。


因此不贤能却是贤人的老师,因为君主是给千里马施展舞台的伯乐,不聪明却能成为一个聪明人是否聪明的标准,因为君主拥有根据成败进行赏罚的权力。这就是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

臣下负责做具体事,这叫臣有其劳。大臣都把事情做好了,实现了国富民强长治久安,百姓会说君主英明治国有方,这就是君有其成功,这是贤能的君主遵循的法则。只有天地之道才能称之为经,上面讲的这些原则都是天地规定的法则,顺之则安,逆之则乱。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就是说君主要向大臣隐藏自己。君主隐藏了自己的想法,大臣才会把所有精力放到琢磨怎么把事情做好上,而不是去琢磨怎么去迎合君主的想法,这样君主才能处于敌明我暗的位置洞若观火。这就是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看见了也要装作没看见,听到了也要装作没听见,知道了也要装作不知道。搞清楚大臣以前说的话,君主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大臣的想法,对照查看大臣前后的言行来验证是否一致。这就是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

为什么君主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呢?因为发表自己的意见等于要承担失败的责任。如果君主发现一个大臣的方案在执行过程中是错误的,就要根据出现的问题问其他大臣应该怎么办,如果另一个大臣提出的方案正合乎君主心意,就让另一个大臣去做这件事,把责任压到这个大臣的身上。

所以任何事都不能多头管理,否则各方就会推卸责任,甚至各方还会形成攻守同盟。只有把责任压实到具体的人,不让他们串谋,才会每个人把每个人的事情都做好,这就是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前提就是君主不能去掺和具体的事,也不能让大臣猜透君主的想法。

函掩其迹,匿有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在。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

君主怎么才能不让大臣猜透想法呢?首先是掩其迹,匿有端,下不能原,迹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喜怒形于色就属于迹,端是间接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习惯就属于端,就好比一个人一个月去了十几次重庆火锅就能推测出来这个人喜欢吃辣。对于君主来说,自己的想法不能直接表现出来,也不能露出端倪让大臣推测还原出来。

再就是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意思是君主不能直接提供方案,也不能在方案执行过程中以自己的想法去干预方案,不能让大臣唯唯诺诺没有了主观能动性。再申明一下,君主心中不是没有方案,而是不把方案表露出来,更不会去参与具体事情的执行,这样才能无论成败,君主都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用最终的结果去参验大臣提出来的方案,说到做到就赏,做不到就罚,始终掌握主动权,这就是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断了大臣揣测君主想法的念头,不让自己被大臣利用,这就是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

喜怒形于色,把想法都写在脸上,这叫做不谨其闭。言行漏了马脚让大臣推测出了君主的想法,这叫不固其门,这样的话大臣中就会存在老虎了。什么事都想自己拿主意出方案,这叫不慎其事,方案执行过程中总是忍不住去干预,这叫不掩其情,这样的话奸贼就会产生了。

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为奸臣,闻其主之忒,故谓之贼。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杀死君主,篡夺君位,人们没有不归附的,这样的奸臣就叫虎。为什么能弑君篡位呢?因为君主的内心可以被聪明的大臣猜透,那么聪明的大臣就可以指导着其他大臣迎合君主得到升迁,大臣们就会依附在聪明的大臣身边,成为他的党羽,大臣势力做大就能取而代之。

在君主身边做奸臣,知晓君主过失,这样的奸臣就叫贼。君主自己出方案,还干预事情的执行,那么成功了是君主的功劳,失败了就会让大臣顶罪,成功了大臣没有存在感,失败了就是替罪羊,在大臣看来,无论成败,这都是君主的过失。

怎么打虎呢?解散他的朋党,收拾他的余孽,封闭他的门户,铲除他的帮凶,国家就没有老虎了。怎么除贼呢?大不可量,深不可测,隐藏自己的想法,看大臣是否言行一致,根据结果进行赏罚。严格依法办事,擅自行动的诛灭,国家就没有贼了。

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因此君主有五种受蒙蔽的情况:分别是臣蔽其主,臣制财利,臣擅行令,臣得行义,臣得树人。臣蔽其主,对应的是大臣垄断情报权,臣制财利对应的是大臣垄断财政权,臣擅行令对应的是大臣垄断行政权,臣得行义,对应的是大臣垄断了民心,臣得树人,对应的是大臣垄断了人事权。

大臣垄断了情报权,君主就会失去决策基础,这就是主失位。大臣垄断了财政权,君主就会失去赏赐恩惠的基础,这就是主失德。大臣垄断了行政权,君主就会失去发布命令的基础,这就是主失制。大臣垄断了民心,君主就会失去被拥戴称赞的基础,这就是主失明。大臣垄断了人事权,君主就会失去任命提拔的权力,这就是主失党。

上面这五个权力是君主要独立掌控的,是要垄断在自己手里的,不能够让大臣获得这些权力。失去了这些权力的君主,就是一个空架子,就会沦为大臣的傀儡。所以说,在什么位置不重要,叫什么称呼不重要,有没有实权最重要。资本窃取国家权力的方法,就是设计各种手段架空这五种权力。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主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静退就是恬淡谦逊不争名利。君主不争而是让大臣去争,不亲自操持事务而知道臣下办事的拙和巧,不亲自考虑事情而知道臣下谋事的福和祸。因此君主不说话而是对大臣的意见进行比较和选择,不用事先约定臣下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契是约定,符是结果。这句话的意思相当于说好了怎么办就相当于签了合同,也就是契。事情做完了相当于可以验收合同的结果了,也就是符。纸上的合同和现实中的结果进行对比看看是不是一样的,一样的就赏,不一样就罚,这就是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

所以群臣陈述他们的主张,君主根据他们的主张安排他去做具体的事,大臣根据做事的结果来索取成绩。成绩和做的事相符,做的事和说的话相符,也就是功当其实,实当其名,就赏,成绩和做的事不相符,做的事和说的话不相符,也就是功不当实,实不当名,就杀。

功、实、名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功劳一定来自于你应该做的事情,越权行事立下的功劳不是功劳,做的事情一定要符合当初的约定,当初说一百万预算能做成结果花了一百五十万,即便把事情做成了也是不能赏的。三者一定要前后相符应才可以。

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堕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

明君的原则,要求臣下不能说话不算数。因此明君行赏,像及时雨一样让人感到暖心,百姓都能受到他的恩惠;君主行罚,像雷霆一样让人感到畏惧,就是神圣也不能逃脱。所以明君不随便赏赐,不赦免惩罚。赏赐随便了,功臣就懈怠他的事业;惩罚赦免了,奸臣就容易干坏事。

因此确实有功,即使疏远卑贱的人也一定赏赐;确实有罪,即使亲近喜爱的人也一定惩罚。疏贱必赏,近爱必罚,那么疏远卑贱的人就不会懈怠,而亲近喜爱的人就不会骄横了。怎么才能让天高皇帝远,君主看都看不到的人认真做事呢?怎么才能让身边的亲人不恃宠而骄惹是生非呢?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韩非子一句话就说清楚了。

但是现实中的人很难过这一关,很多老板喜欢对身边的人搞特殊化,该罚的时候不罚,不该赏的时候却赏,以此来表达爱和亲近,这就是小爱,对其他的人和整个企业来讲就是伤害。企业出了问题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最终也会伤害身边的人,这时候连小爱也不会有了。


都说做大事就要冷酷无情,就像道德经里面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不是说真的冷酷无情,而是说不能凭个人感情做事,这样才能保证公平。爱某一个人,就是伤害其他人,哪一个人都不爱,做到诚有功,疏贱必赏;诚有过,近爱必诛,才是真正的大爱。看不懂这个道理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非子》解读 主道第五
《韩非子·主道第五》白话译文
谈古代帝王权术,当属韩非的论述最精彩
主道第五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韓非子 八經第四十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