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美国人最擅长的领域打败他们
 

小油条是非凡油条的新栏目,尝试以一千字的篇幅展现非凡油条常规文章难以抵达的世界深处的某一点。

篇幅比非凡油条更短小(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方便我们追热点),口味保持一贯的爽脆,敬请关注。

作者:豆腐乳

编辑:养乐多

一场美国人绝不承认的失败

如果说美国有一个占据绝对优势的领域,恐怕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篮球。

且不说每年的NBA是全世界篮球迷不可错过的盛宴,就说美国男篮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几乎每次参赛他们都能拿金牌。

但美国男篮在奥运会上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在他们参加的奥运会上,也丢掉过三次冠军。

其中,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美国队输给了苏联队,这让美国人大受刺激,推动美国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派出NBA职业球员组成的“梦之队”参赛。

NBA球员组成的“梦之队”也有翻船的时候,那是2004年,在雅典,他们在半决赛输给了“妖刀”吉诺比利领衔的阿根廷队。

然而最让美国印象深刻的输球,怕是在这些之前的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苏联队在赛前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在有争议的最后三秒里绝杀美国队赢得冠军,终结了在此之前的奥运会篮球比赛上美国队的63连胜,在美国人最擅长的领域打败了他们。

美国人则一直认为判罚不公,不愿意承认这一结果,全队赛后拒绝领取银牌,直到今天,当年的银牌依旧无人认领。

最近在国内上映的电影《绝杀慕尼黑》,就是从苏联队的视角讲述的这次惊天逆转。

这部电影在俄罗斯国内广受欢迎,以超过30亿卢布的成绩拿下了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冠军。引进国内后,它一开始也不引人注意,但同样在影院和观众口碑里实现了逆袭,在豆瓣上评分更是高达8.3分。

体制裂缝中流露出的人性

苏联人是怎么创造这一奇迹的呢?

如果你了解过当年苏联的体制,你就知道苏联篮球队的小伙子们要应对太多比赛之外的东西,你会更加感叹他们夺冠的不易。

虽然电影里没有明说,但苏联男篮前任主教练戈麦尔斯基因为是犹太人,苏联当局害怕他趁奥运会出国比赛叛逃,于是在离奥运会仅剩一年的时候将其解职。

苏联球员的工资不高,“甚至还不如开出租车”。球员们不得不趁着出国比赛从国外代购小商品多赚点钱。

苏联篮球发展昧于形势,没有先进的训练和治疗手段,球员老伤复发还要找美国人帮忙要药品。

篮球官员们因循守旧,惧怕改革,他们更在乎自己的官位。他们害怕主教练“要打败美国队”的狂言,因为他们打心眼里觉得美国队在奥运会上从没输过,苏联队也不会赢,但主教练公开的话就变成了政治指标。他们害怕因为这句话,苏联队输给美国队他们就要丢官——官僚系统总是死气沉沉的。

作为一个整体的官僚系统是冷冰冰的,但官僚系统里的人则多少会释放出一些人情。海关检查篮球运动员偷运物品的官员也会向他们请求签名,官员们看到决赛最惊心动魄的部分也会情不自禁地动容。这些流露人性的时刻,更像是庞大体制机体上微小的裂缝。

运动员们则用他们的钢筋铁骨撞开体制上一道道裂缝,跑到一处,紧紧拥抱在一起。

铁幕对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体制上的这些裂缝间,流动的是这部电影堪称精妙的台词。每句话都是日常,但也都带着机锋,没有一句多余,冷飕飕又酷似果戈里讽刺官僚主义的短篇小说里的句子——这个国家19世纪以来在官僚主义方面倒是变化不大。

但走出苏联,外面的世界就好些吗?

这部电影高度还原了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剑拔弩张的对峙格局。

美国队也把这场比赛看成事关国家荣誉的大事。冷战,就是要在各方面压苏联一头。

于是我们能在电影中看到一个老派的、威严的、不停骂人的教练,这位教练在真实历史上曾经在集训期间就把几名美国篮球天才骂到退队。

而在美国队比分落后的时候,美国全国也陷入了疯狂,他们对这场比赛背后的政治意义的执念,并不比苏联人坚持得更少些。这种情绪也感染了场上的队员,上肘子抡人、上膝盖撞人,各种“对抗动作”就上来了。他们比谁都清楚,这是一场战争,为了赢得胜利不择手段。

在复杂而诡异的政治氛围之下,原本欢乐的奥运会也阴影密布。德国人为了展示自己战后的友善形象,竟疏于奥运会安保,导致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闯入以色列运动员居住地,劫持并杀害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造成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

看似安静祥和的奥运村、欢乐的人类聚会,暗地里总会有人想致别人于死地,猜疑和恐惧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赛场内外一样险恶。参加一次奥运会,苏联队员们竟然冒着生命危险。

你曾经为某种意义,和队友一起战斗过吗?

除了讲究技战术,一支冠军球队还要团结一心,凝聚成一个团队。

然而这又谈何容易?

运动员们也是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

身体有缺陷的球员,害怕暴露后就没有在国家队打球的机会。

得分最多的明星,受困于苏联落后的治疗条件,常年忍受着伤病。

立陶宛人队长,在国家队居然找不到归属感,甚至想过叛逃。

还有人有所爱的人却不能爱,被堵在浴室质问:“假如生命只剩三分钟,你会做什么?三秒钟呢?

世界给了他们三秒钟,他们还给世界一个奇迹。

他们中间的,是那个拼命向世界讨要奇迹的主教练。他当上主教练也有自己的私心,他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喊出看似不切实际的目标,他像一个偏执狂一样压迫篮协官员按照他的意思做:打破原有训练模式、顶着任用私人的流言招入新人、筹钱出国比赛、拒绝退赛,他要让所有人和他一样豁出去。

他要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意义所在,清楚自己在为什么而战。

一群人,一直在寻找他们团结在一起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每个人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意义,然后,他的意义,他们的意义,化为共同奋斗时候的一举一动——传球、跑位、冲击、压迫防线、上篮得分,你可以不熟悉篮球的术语,但一定会被这种人类终极的意义打动——那是所有人都在寻找的东西。

然后,这份意义,从奥运会一年前积攒起来,在多次失败之后仍然不断汇聚,直到最后的三秒钟。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那份勇气,让本不可能发生的奇迹,在最后的三秒钟里,发生了。

苏联人的逆转是拼尽全力后的奇迹降临。而这部精心制作的电影,在拍摄时演员们被要求练习篮球,甚至要和职业运动员交手。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这部电影的成绩和电影中的苏联队神似,正在悄然从排片到票房一路上演逆袭。

你有过拼尽全力,为了自己、为了团队的一点点意义,去坚信奇迹终将到来的时候吗?

如果你有过这种经历,你就会相信我,这种意义,和寻找意义时人与人结成的纽带,会让你或是心潮澎湃,或是流下热泪。

那么,请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本回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评分8.3,《绝杀慕尼黑》三秒绝杀,成口碑最强黑马影片!
被体育总局推荐的神片讲的啥?篮球史上最有争议公案了解一下
“战斗民族”的热血与浪漫,都在这部电影里了!
这三秒,才是篮球真正的样子
《绝杀慕尼黑》: 三秒绝杀 永不言弃
《绝杀慕尼黑》的白与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