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学三字经》| 中风 (2)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医学三字经》。

今天来一起学习第二章——《中风》:

人百病 首中风 骤然得 八方通 闭与脱 大不同 开邪闭 续命雄 固气脱 参附功

顾其名 思其义 若舍风 非其治 火气痰 三子备 不为中 名为类 合而言 小家伎

yīnwāi斜 昏仆地 急救先 柔润次 填窍方 宗金匮

中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重大疾病。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疾病一无所知或建立错误的认识。所以,本章的学习具有非常实用的意义。本章论述了中风产生的原因、症状以及治法。

一、中风

人百病 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zhǎng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中风,顾名思义,这个病比然是由风邪引起。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风论》就是这么认为的:“凡古圣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名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

中风病是由于外感风邪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风邪在体内的不同部位,有中经络、中脏腑、中血脉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1,风邪入脏的症状。身体的九窍(眼、耳、鼻、口、二阴)就会出现凝滞、堵塞的情况:嘴唇松弛,闭不上嘴、哑巴、耳聋、眼瞎、鼻塞、大小便不通的症状。
2,风邪入腑的症状。腑为阳,四肢为诸阳之本。风邪入腑,会导致手脚不利、麻木、无力等症。
3,风邪入经脉的症状。嘴巴和眼睛出现歪斜情况。
4,风邪入血脉的症状。引发半身不遂,即身体一侧麻痺瘫痪失去自主的能力,亦作“半身不随”,又名“偏枯”。身体一侧麻痹,通常为中风后遗症,亦有先觉手足麻木,逐渐形成者,中医指偏瘫。

为什么说人的疾病中,第一位的是中风病?《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

怎么理解风为百病之长呢?

首先看 “长”zhǎng这个字
《说文》注:“久远也。久者,不暂也。远者,不近也。引伸之为滋长,长幼之长。”这里取排行第一的;领导者之意。意思是风邪是所有外感虚邪中对人体伤害最大的一个。因此,“六淫”中把风列于第一位。

其次,在致病六邪风、寒、暑、湿、燥、热中,只有风邪是不分寒暑昼夜,一年四季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碰上。临床上风邪引起的疾病最为广泛,外感病中,风可以和多种邪气相合,如风与寒相合就成风寒;与湿相合就成风湿;与热相合就成风热等等。

指疾病变化过程中常会出现风的症状,如眩晕抽搐肢体震颤,麻木等。《素问·风论》:「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这也是为什么《内经》里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圣人避风如避剑”的原因,风邪是无处不在,最容易伤到人。很多人在夏天贪凉,光膀子在露天阳台、建筑物走廊、大树下、江河边、大海边睡觉,都会有肩膀疼痛的情况,就是因为睡着时被风吹到了。所以老人常告诫我们,产后不能吹风,婴儿不能吹风,同床后不能吹风等等。

骤然得 八方通 中风病骤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涌、掣搐、偏枯等症。八方者,谓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也。

这里讲了中风的一大特点:突然昏倒,此外还可能有半身不遂、脑出血、吐痰多、肌肉抽搐、头疼、呕吐、流口水、肢体麻木、言语表达或理解困难等症状。

八方通,指风邪能从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来临,说明风邪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防不胜防。

闭与脱 大不同 风善行而数变,其所以变者,亦因人之脏腑寒热为转移。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寒风矣。热风多见闭症,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脱症,宜温补为急。

闭与脱,指风邪入体后因为人体的脏腑寒热不同产生的相应症状,两者大为不同。

闭症,多见与风邪与体内脏腑的郁热相结合而产生的情况,治疗以疏通为主。
脱症,多见与风邪与体内脏腑偏寒相结合产生的症状,治疗以温补为主。

 开邪闭 续命雄 小续命汤,风症之雄师也。根据六经见症加减治之,专主驱邪。闭者宜开,或开其表,如续命汤是也;或开其里,如三化汤是也;或开其壅滞之痰,如稀涎散、涤痰汤是也。

这里讲风邪与脏腑郁热相结的闭症治疗,陈修园首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小续命汤。这个方子多为风药,专门祛风邪的。

闭症治疗以疏通为主,根据疾病不同,处方也有变化:
1,病邪在皮毛肌腠为表,也指疾病的早期症状,需要解表,用续命汤。
2,病邪在脏腑为里,也指疾病的中后期,病邪深入体内,用三化汤。三化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为金元医家刘河间所创,由大黄、枳实、厚朴、羌活组成。
3,化痰法治中风闭症,为什么需要化痰呢?徐大椿说:“盖以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化痰的方子有稀涎散、涤痰汤

固气脱 参附功 脱者宜固,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耆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营气。先固其气,次治其风。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则为标本并治之法。正虚邪盛,必遵此法。

风邪与脏腑虚寒相结而成的脱症,治疗以温补为主。并且认为先补正后驱邪。这几个方子都是补温热的,关于中风是先驱邪还是先温补,徐大椿与陈修园在这里观点不同,我个人偏向认可徐大椿的看法。

徐大椿是这么说的:“今人一见中风等症,即用人参、熟地、附子、肉桂等纯补温热之品,将风火痰气,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即死。或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延时日,以成偏枯永废之人。此非医者误之耶!或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补正即所以驱邪,此大谬也。惟其正虚而邪凑,万当急驱其邪,以卫其正。若更补其邪气,则正气益不能支矣。即使正气全虚,不能托邪于外,亦宜于驱风药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驱邪之力。

可以看出,徐大椿认为中风必须先驱邪,后补正。即使确实是及其虚弱,要补正也是要在祛风方药中加一些补正药为辅。

顾其名 思其义 名之曰风,明言八方之风也;名之曰中zhòng,明言风自外入也。后人议论穿凿,俱不可从。

若舍风 非其治 既名中风,则不可舍风而别治也。

这里引用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中风论》原文参考:

凡古圣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名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及唐人大小续命等方,皆多用风药,而因症增减。盖以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

火气痰 三子备 刘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故主乎火。大法∶用防风通圣散之类;亦有引火归源,如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以元气不足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故主乎气虚。大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大法∶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

不为中 名为类 中者,自外而入于内也。此三者,既非外来之风,则不可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合而言 小家伎 虞天民云∶古人论中风,言其症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盖因气、因湿、因火,挟风而作,何尝有真中、类中之分。

在上一篇文章《医学三字经》| 医学源流 (1)中,陈修园就把金元四大家给羞辱了一遍,这里再次羞辱了一遍,直接讽刺说他们是小家伎,为什么呢?

“寒凉派”刘河间以“火热论”出名,认为治疗中风要先去火去热。
“补土派”李东垣以“脾胃论”出名,认为治疗中风要补中气。
因一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出名的朱丹溪,认为中风是湿邪引起。

看看他们的“神操作”,把显而易见的风邪致病引起的各种症状当成原因来治疗,不把人治死才怪。中风中风中风!名字都已经告诉我们了啊,是中于风邪引起的疾病。这三人瞎想什么呢。

yīnwāi斜 昏仆地 喑者,不能言也。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于地也。口开、目合,或上视、撒手、遗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斜,昏仆地。此处,陈修园又再次强调一遍中风的症状。
喑:哑巴; 
嘴歪 ; 
作者以斜字指代嘴巴和眼睛歪斜。
昏仆地:指突然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中风后出现嘴巴张开闭不上,眼睛上翻,撒手握拳不得,睡觉打鼾,出汗像油一样粘滞的情况,说明很严重,不好治。

目上视为症状名。指眼睛上翻、白多黑少的表现。亦称瞳子高,戴眼。多因精气竭绝,肝风痰闭所致

撒手为什么不治呢?有个词语叫撒手人寰,具体的可以看这篇文章:《这个简单动作都不懂,还谈什么养生?》

汗出如由:指汗出粘滞如油。又称粘汗。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认为汗与血是同源异流。《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心为汗。”多汗症与心有关,发汗太过,可伤心阴而致亡阳;心气衰竭时,可见汗出如油。

急救先 柔润次 柔润熄风,为治中风之秘法。喻嘉言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甚妙。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中风论》:“惟其正虚而邪凑,万当急驱其邪,以卫其正。”

中风应当先驱邪救急,其次柔润息风。好比扑灭了大火之后,为阻止火灾蔓延,还要再来消灭余火。

余火怎么消灭呢?这就是徐大椿说的中风要先祛邪后扶正,扶正办法,陈修园推荐喻嘉言的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

这两个方子出自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卷三》:
加味六君子汤 治四肢不举,属于脾土虚衰者,须用此颛治其本,不可加入风药。 
资寿解语汤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填窍方 宗金匮 《内经》云∶邪害空窍。《金匮》中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驱风之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熄风。后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哉?三化汤、愈风汤、大秦艽jiāo汤皆出《机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则无名下士,煽乱后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当我们身体正气不足时,邪气就会钻空子,如决堤之水。堤坝就是我们的正气,当堤坝坚固的时候,则是一派平和,水面波澜不惊。当堤坝腐朽时,就无法抵挡强大的水压,最终导致奔溃。

所以治疗中风在驱邪的同时,也需要补正,即填窍。填窍的方子,必须要以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本,而不要乱用后世妄人的所谓时方去治病。治病必须要先透彻医理,才能找出症结,进行精确打击,最终药到病除。

下图是《医门法律》中侯氏黑散、风引汤的介绍:


所以最高明的中医是治未病、治未乱,通过养生、摄生等等方式,让身体永远正气充足,邪不能害,让病邪永远没有可乘之机。

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是否对中风有了初步的认识呢?是不是觉得中风其实没那么可怕?我们的先辈早就把中风的致病原因和治疗方法都写在书上了,不仅仅是中风,所有的疾病都是如此。《黄帝内经》说:“言不可治者,其术未到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学三字经-清-陈修园
592-医学三字经
认识“李氏奇效汤”
医学三字经??卷一 咳嗽第四
金刚无敌桂枝汤
7.观察眉间的气色辨别疾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