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去玄化第一章(二) 无,名天地之始

(一),经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miǎo)之门。
 
(二),字、句解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该如何断句?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理解为“没有名字之前……有了名字以后……”而赋予一番“哲学内涵”,可经得起推敲?与前后文的关联是怎样的?没有发现且没有给“道”取名之前,“道”就不存在了吗?“道”就不一样了吗?可见,不论是否给存在的事物取名,事物都存在,该怎样自然会怎样。生活在热带草原的狮子从未被丛林里的大猩猩、北极熊、深海鱿鱼见到过,即便见到了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狮子的世界依旧在运转。狮子也并不为因为人类把它们称之为狮子或称之为lion而改变其行为习惯。事物的名称只是人们主观命名而已,以辨别之,并不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去掉对取名前后“哲学”的纠结而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以发现“名”在此做动词用,指“命名”,这是老子对无、有给出的定义:“无,被命名为……;有,被命名为……”。先不论后边具体的理解是否到位,这样的理解方向是不是已然让人看到了哲学的轮廓?有了定义,即所谓专业语言。是不是也看到了希望,冲破那云里雾里的希望?人们若脱离这个定义而谈“无”、“有”,包括谈后续的“无欲”、“有欲”、“玄”、“无为”、“不言”等内容,就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要理解透这个定义,又非易事,需要有对宇宙万物的整体理解为基础,而这是受还原论影响的现代人最难跨越的。借用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年,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的话:“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了解得越多,对生物整体反而认识得越模糊。”这种还原论带来的对事物的“日益了解”——知识递增,增加了现代人理解宇宙整体、理解《道德经》的难度。还原论是经典科学的研究方法,那在科学诞生之前,在科学传入中国之前,人们对《道德经》的理解又怎样呢?两千多年以来也就那样,连大的方向也照错。这说明认知才是关键——还原论自古以来就有,人们受这种思维意识的限制,难以突破,历来如此。对现代人来说,只是难上加难。

“无”、“有”定义中的关键词为“天地”和“万物”。“天地”相对于“万物”是聚拢归一的,即统一,指的是整体;“万物”相对于天地是发散各异的,即不同,指的是局部。把“天地”和“万物”分开来说,就如同把“阴阳”和“五行”分开来说。“阴阳”细分为“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常作“阴阳五行”。同理,“天地”细分为“万物”,“万物”统一于“天地”,常作“天地万物”。“始”指初始,“母”指起源,两词并列同义,皆指根本,为上一层级。

“无”、“有”的意义与整体和局部相关,还可以见《道德经》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事物各局部是作为使用、利用、应用的部分,整体才是发挥其功用的部分,即局部的功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出来。其中“无”、“有”所指即整体和局部,只是历来被人误解。
 
(三),经文释义
无,被命名为整体的初始——整体之根本;
有,被命名为局部的起源——局部之根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在《道德经》中,有和无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这样解答才是其真意
《道德经》:第3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二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蕴含人生大智慧!
道是道德经的核心观点,可道的道却非常道,那道是什么?
《道德经》第一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一章——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