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赏不立,非罚不成,圣贤的赏罚之道,让人心服口服

写在前面的话:

入国学殿堂,汲经典精华。用通俗易懂的话解读经典中的妙语,让国学成为人人可以学得会的国学,我是国学遗珠,接下来让我们接着来看古代典籍中的微言大义。管理的手段无外乎赏、罚两项,非赏不立,非罚不成,这与治理国家的手段是一致的,下面的话将告诉你,为什麽赏罚两方面不能偏废?

明必死之路,严刑罚也。

孔子曰:'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礼也。'故三军大败,不斩;狱犴不治,不可刑。何也?上教之不行,罪不在人故也。夫慢令致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诫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即可也。陈道德以先服之,犹不可,则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而犹有邪人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矣。'

大意感悟:严苛的刑罚是为了让百姓明白什麽是可以做的事,什麽是不可以做的事。

孔子说:'当权者丧失道义,残杀部下,这是不符合礼义的。'所以三军大败,不斩将领;有法不依,不能动用刑罚。为什么呢?因为当权者对人民没有进行教育,责任不在民众。蔑视法律而自取灭亡的君主是盗贼;横征暴敛的君主是暴君;不预先告戒民众,却责备求全的君主是民贼。法律制度没有这三种弊端,然后才能实行法治。先宣传文明道德来使人民心悦诚服,这样做行不通,那么就树立有德行的人作为榜样来教育人民;如果这样还不行,仍然有不法之徒为非作歹,这就得用刑罚严厉制裁了。'

袁子曰:'夫仁义礼智者,法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未者不成。何则?夫礼教之法,先之以仁义,示之以礼让,使之迁善,日用而不知。儒者见其如此,因曰:治国不须刑法。不知刑法承於下而后仁义兴于上也。法令者,赏善禁淫,居理之要。

大意感悟:袁安说:'仁、义、礼、智,是法律的基础,法、令、刑、罚,是法治的延伸。没有基础,法律就无从建立,没有派生的东西,法治就无法完成。为什么呢?实施以文明道德为教化的法治制度的方法,必须以仁义礼智教育人,然后以有教养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给以示范,使人迁恶向善,使人民群众每日每时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自觉的行动。儒家看到以仁义礼智教育人民向善的成果,于是说:治理国家不需要刑法。他们不明白只有实施法治的基础上,仁义礼让才会形成。实施法治,是为了扬善抑恶,提倡文明,禁止荒淫。这是治国原理的关键。

商、韩见其如此,因曰:治国不待仁义为体,故法令行于下也。故有刑法而无仁义则人怨,怨则怒也;有仁义而无刑法则人慢,慢则奸起也。本之以仁,成之以法,使道而无偏重,则治之至也。'

大意感悟:商鞅和韩非子看到这种情况,于是说:治理国家无须以仁义为本,只须推行法治即可。结果因只有刑法而没有仁义,人民产生怨恨,有怨恨就要愤怒;有仁义而无刑法,人民就会轻慢,邪恶就会随之产生。以仁义为根本,靠法令来实现,双管齐下,二者并重,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盐铁论•刑德第五十五》译注
《申鉴》名句集
《袁子正书》卷1体政诗解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先仁后法先教后刑通无偏重则治之至
【法硕论文】论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有关“法治”的经典引文
盐铁论(58)诏圣第五十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