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25)
第十六章 九合之始(一)


  公元前682年,南宫万作乱,引发宋国政局动荡,一年之内连续换了三任国君,并波及到了其他国家,这为齐桓公干涉中原事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借口。

  次年春,齐桓公号召中原诸侯到齐国的北杏来举行盟会,以共同协商如何平定宋国的动乱,最终到会的诸侯包括鲁国、宋国、陈国、蔡国和邾国。

  由齐桓公主持的这次北杏会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关系交往模式。

  在此之前,诸侯间无论爵位尊卑,无论国力强弱,结盟时彼此的身份是平等的,虽然不可否认有些诸侯会在某种程度上主导同盟的意志,但他们名义上仍然是一种互利互助的关系。

  而北杏会盟,齐桓公公然以盟主自居,使鲁、宋、陈、蔡、邾五国诸侯居于从属的地位,这引发了天下各国的瞩目与思考。

  在诸侯的盟会上担任盟主,只有周天子曾经拥有过这份殊荣,譬如敲响商王朝丧钟的“八百诸侯会盟津”,就是周武王发号施令、统一指挥的代表作。

  春秋以来,周王室不断衰落,无力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充任盟主的盛况不再,但这并不代表周天子已将主盟的权力下放给了诸侯。

  所以,齐桓公擅自以诸侯的身份代行周天子的部分职权,一方面说明了周王室的孱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桓管新政的作用下,齐国的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北杏会盟透露出的另一个信息是,中原诸侯对于齐桓公这种擅权的行为并不十分买账。

  这一点,可以藉由诸侯们的到会情况得到论证。中原诸侯那么多,响应齐桓公号召参与盟会的却只有五个。

  五国之中,鲁国属于半推半就的类型,因为鲁、齐关系目前处于时战时停的敏感期,所以鲁国虽然不甘心居于齐国之下,但最终还是不想拂逆齐国。

  宋国迭遭内乱,亟欲取得齐国的扶持,迅速平复国内的政局。

  陈国和蔡国是一对难兄难弟,面临楚国的巨大威胁,希望投靠在齐国羽翼之下。

  邾国是一个小小的子爵国,小国有一条重要的外交原则就是不讲原则,谁厉害它就跟谁混。

  其他中原诸侯,包括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国家,则统统把齐桓公的号召当做了耳边风。

  这种参差不齐的到会率,生动地告诉了齐桓公,要想赢得中原诸侯的广泛敬畏,无论是发自内心的也好,还是被逼装出来的也好,齐国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但不管如何,主盟北杏终归是齐国的巨大成就,是对桓管新政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效果的积极肯定。

  就其场面而言,三人即可成众,齐桓公召集了五个诸侯,虽不是轰轰烈烈,却也马马虎虎将就得过去。

  就其意义而言,北杏会盟标志着中原诸侯对齐国威权的初步认可,它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的伟大开端,齐桓公一生的霸业从此拉开了序幕。
 春秋时期,地广人稀,老百姓都住得很宽敞,城邑之间以及诸侯国之间都隔着大片的荒野。所以一个国家边邑的墙砖,是绝对不可能掉到邻国的土地上的。
  曹沫的话,运用了一点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他想表达的意思,是指责齐国欺人太甚,肆意扩张,以至于鲁国的城郊变成了齐国的领地。
  他希望达到的目的,当然是逼迫齐桓公在签署盟约时,就鲁国领土被侵一事向鲁国作出让步。
  齐桓公说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斯文一点好不好,你到底想要怎么样就直说吧,用不着绕圈子了,我可以做主。
  曹沫一字一句地说:“反鲁之侵地!”
  齐桓公一怔,下意识地看了看鲁庄公,又看了看身畔的管仲。
  此时此刻,鲁庄公比齐桓公还紧张,他事先也不知道曹沫会即兴发挥,临时加上这段戏码。他甚至觉得自己死定了。
  因为,如果曹沫撕票,齐国固然会拿他鲁庄公抵命;如果齐桓公满口敷衍求得脱身后,也一定会恼羞成怒,翻脸不认人,继而关门放狗,将鲁国君臣全部歼灭。
  齐桓公并没有纠结太久,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不会傻到和自己的性命过不去的地步,于是略加思索就答应了曹沫的要求。
  曹沫也很爽快,立即将匕首抛到地上,朗声叩谢齐桓公,然后大步走下盟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
  齐桓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收摄心神,威仪又随着呼吸回归到他的身体。回味起刚才被劫持的狼狈一幕,一股强烈的愤怒不由得涌上齐桓公心头,他盯着曹沫,双眼喷火,犹如一把机关枪在猛烈射击。
  鲁庄公如坐针毡,被齐桓公眼光的边锋一扫,感觉人忽地矮了一截。
  管仲在一旁察言观色,知道齐桓公已心生毁诺杀人之意,立即上前安抚,并悄声说:“被迫许下的承诺也是承诺,如果背弃了它,图的只不过是一时之快,但日后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犹如一缕柔和的月光穿窗入室,照亮黑暗,齐桓公顿时明白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于是抑制住心头奔腾的怒火,如约将齐国所侵之鲁地尽数交还给了鲁庄公。
  柯地会盟,齐桓公获取了鲁庄公名义上的服从,但意外失去了此前历次战役拓展的土地。
  表面上看,齐国这是赔本赚吆喝,其实不然,返还鲁地无损齐国战略大局,却为齐国赢得了渴望已久的信义之名(齐国一项重要的外交策略就是“结之以信”)。
  

  《公羊传》对此评论道:“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雄,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翻译过来就是说:要胁盟誓可以认作是侵犯,但齐桓公并没有欺骗曹沫;曹沫可以认作是仇敌,但齐植公并没有怨恨他。齐桓公的信义传遍天下,就是从柯地会盟开始的。
公元前680年春,宋国违背了北杏之盟,具体原因与表现形式不详。
  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点想象空间的是,宋国在诸侯中封爵最尊,位列公爵(周王室分封的公爵国只有区区四个,分别是宋国、虢国、州国和虞国),兼之又是先朝殷商之后,所以宋人骨子里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高气傲,总觉得自己在天下诸侯中鹤立鸡群,卓尔不凡。
  对于侯爵级别的齐国,宋桓公也许并非真心倾服。
  倘若事实果真如此,那说明宋桓公是典型的食古不化。
  如今的政治风气早就不是西周分封之初的情景,那时候周王室一言九鼎,诸侯一般不敢轻易破坏礼法,做出出格之事。所以凭公爵之尊,宋国确实可以摆摆架子,把大多数诸侯低看一等。
  然而世易时移,周王室创立的礼法制度早已千疮百孔,大家在外面混都是靠实力吃饭,你宋国却还擎着老祖宗的名号意淫,这不是没事找抽么?
  当然,结合宋国历代国君的一贯表现来看,如此脑残级别的处事方式尚属于正常发挥的范畴。
  公元前680年春,齐国召集陈国和曹国联军伐宋。与此同时,齐桓公遣使入洛邑,请求周僖王姬胡齐(周庄王之子,公元前682年即位)出兵相助。
  周僖王欣然应允,派大夫单伯领兵和联军相会。
  诸侯请求周天子发兵的情况,我们不是第一次见识了,以前郑庄公风光的时候三天两头地用这招,极为欢畅。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诸侯如果想请周天子发兵,那有个必要条件,就是这个诸侯本身要足够强大,要具备使得周王室有意结纳的实力。不然周天子根本不可能纡尊降贵,任诸侯使唤。
  那么具体到齐桓公请周僖王发兵这事上,我们还应当领会三点。
  第一点,齐桓公奉行“尊王攘夷”的国策,此次遣使入周,就是一种呼应,表示自己大事小事都和领导打过招呼。
  第二点,齐桓公首次将周王室的力量引入到自己控制中原事务的努力中来,反映了齐国外交斗争技巧的丰富与进步。
  第三点,周王室的支持增强了联军军事行动蕴含的正义性和权威性。
  周天子依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他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件的性质。所以,借助周天子的影响,齐桓公就首先占领了道义的制高点。
  再说了,要是宋军胆敢负隅顽抗,给天子之师造成损伤,那等于是忤逆犯上,罪加一等,齐桓公就更有借题发挥的余地了。因此宋国必将投鼠忌器,无形中束缚了自己防守以及反击的自由度。
  分析到这里,这场战役的结果也就没有了什么悬念。最终,宋国主动求和,联军则“至郊而去”。
为了巩固齐国伐宋的成果,同年冬,单伯代表周天子与齐桓公、宋桓公、卫惠公以及郑厉公(几个月前刚刚推翻郑子婴而复国,前文已有所交代)在卫国的鄄地会盟。

  在我的印象中,春秋时期,周王室参与一个由诸侯主导的盟会,鄄地会盟还是首次,这充分显示了周王室对齐桓公的支持。

  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当年的郑庄公强悍如斯,为什么就无法获得周王室的此等礼遇呢?

  这主要得益于两点。

  一是齐桓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尊王攘夷”,要捍卫周王室的权威,赢得了周王室的欢喜与信任。

  二是齐国与洛邑相距甚远,周王室不用担心齐国一旦强大后,会像当年的郑国那样反客为主,把老领导踩在脚下。

  总之一句话,对于周王室来说,在正式场合承认齐桓公领袖中原诸侯的特殊地位,是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由周王室出政策,齐国出人马,双方都在自己能力与目的的逻辑关系上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公元前679年春,齐桓公再次召集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以及郑厉公在鄄地会盟,彰显了齐国在这个时代无以伦比的外交影响力。

  所以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第二次鄄地会盟开始,齐桓公事实上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

  鄄地会盟虽然振奋人心,但齐桓公并没有就此停止追求完美的步伐,他总觉得还有那么一点遗憾。

  如果同学们看得仔细,应该能够发现,之前齐桓公召集的盟会,每次都只是会盟了中原的部分大国。

  譬如在北杏只会盟了鲁国和宋国,在柯地只会盟了鲁国,在鄄地只会盟卫、郑、宋三国。

  对于齐桓公来说,成功的感觉来的比较零散,比较渐进,说实话,不怎么销魂。

  齐桓公期盼的是用一场光耀千秋、无比煊赫的盛典来宣示他的丰功伟绩。在这场盛典里,万国来朝,天下咸服!

  公元前678年冬,齐、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齐聚幽地,再次由齐桓公主盟。其气势之磅礴、礼节之隆重,无不令时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通过幽地会盟,齐桓公终于完成了将中原大国挨个纳入自己权力体系的艰巨任务,站在了人生的辉煌顶峰!

有的同学或许对齐桓公会盟诸侯的次数感兴趣。

  后人在评述齐桓公的功绩时,常常会用到“九合诸侯”一词。关于“九合”二字,有多种解读。

  从字面意思上看,“九合”就是“九次会合”。

  但明代大学者朱熹认为“九合”其实是“纠合”,因为古代“九”和“纠”是通假字。

  也有人认为“九合”是泛指“多次会合”,因为“九”是《周易》中的阳数之极,古人常常用它表达“多”的意思。

  老师的观点,倾向于认为“九合”是“多次会合”之意。

  因为,春秋时代,会盟是一种极其灵活的外交方式,可以用来拉帮结伙,也可以用来调解邻里纠纷,还可以用来搞政治分赃,总之无论巨细的国际事务都可以用盟会来解决。

  这么多或有纪念价值或穷极无聊的盟会,史籍当然不会一一记载。因此可以推断,齐桓公主持的盟会,绝对要比有据可考的次数多。

  事实上,据老师所知,齐桓公主持的比较重大的盟会大约是16次,列述如下:

  公元前681年,会宋、陈、蔡、邾于北杏。
  公元前680年,会周卿单伯、宋、卫、郑于鄄。
  公元前679年,会宋、陈、卫、郑于鄄。
  公元前678年,会鲁、宋、陈、卫、郑、滑、滕于幽。
  公元前667年,会鲁、宋、陈、郑于幽。
  公元前659年,会鲁、宋、郑、曹、邾于柽(又名荦)。
  公元前658年,会宋、江、黄于贯。
  公元前657年,会宋、江、黄于阳谷。
  公元前656年,会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召陵。
  公元前655年,会周世子姬郑、鲁、宋、陈、卫、郑、许、曹于首止。
  公元前653年,会鲁、宋、陈、郑于宁母。
  公元前652年,会周王室代表、鲁、宋、卫、许、曹、陈、郑于洮。
  公元前651年,会周大夫宰孔、鲁、宋、卫、郑、许、曹于葵丘。
  公元前647年,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咸。
  公元前646年,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牡丘。
  公元前644年,会鲁、宋、陈、卫、郑、许、邢、曹于淮。

  这16次盟会其实也就是齐桓公政治生涯的缩影,它们记录了齐桓公如何一步一个脚印书写自己的人生传奇,见证了齐国如何由一个传统大国蜕变为超级大国的华美历程。

  在本文后面的章节中,同学们可以细细体会这些盟会的时空背景及意义,领略一代伟人齐桓公的动人风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一个历史故事——尊王攘夷
乐问五千年:为什么说齐桓公在长勺被曹刿打败后,反而开启了霸业
揭秘:齐国称霸的起点是杏仁会盟吗?
春秋时的一小国,被宋国消灭,其后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
齐桓公同周天子相互利用,终于成为天下霸主!
典故说春秋29:“北杏会盟”,齐桓公霸业初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